到中国市场,抓两个机会——专访安盛中国首席执行官卫泽韦
70年,这是新中国发展至今的历史里程;27年,这是外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时间刻度。
从1992年到2019年,外资保险市场份额不断提升,坚持“不讲数量讲质量”经营方针的价值日渐显现。
行业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外资保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722.12亿元,同比增长44.79%,远超保险行业14%的增速。
在这些拓荒者中,不得不提一家坚定看好中国市场的全球保险巨头———安盛(AXA)。
今年也是安盛进入中国市场的20周年。在中国市场的持续投入,安盛坚信自己押对了“宝”。记者了解到,在安盛全球其它市场均削减预算、节约开支之时,仅对中国市场十分“大方”,继续投入几十个亿的资金。
安盛中国首席执行官卫泽韦(Xavier Veyry)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对安盛来说,中国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中国保险市场是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是全球增速最快的市场。中国的保险市场、亚洲保险市场是全球保险市场增速的两倍,安盛相信这样的快速增长态势会继续保持,也相信中国市场未来会成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
“我们要去中国”20年前,安盛集团的管理层就设定了宏伟蓝图和愿景——“我们要去中国”。那一年是1999年,安盛集团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组建中国第一家中法合资保险公司———金盛人寿,落下了中国市场的第一子。
1999年,安盛集团与中国五矿集团合资组建中国第一家中法合资保险公司——金盛人寿。
其后安盛又相继与中国当地企业合资成立浦银安盛资产管理、安盛天平等公司。2012年,安盛、五矿与中国工商银行合资,将金盛保险更名为工银安盛人寿。在进入中国的20年中,安盛不断参与到中国市场的发展中。
2010年10月,安盛集团、中国五矿集团与中国工商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12年7月,中国工商银行、安盛集团及中国五矿合资组建工银安盛人寿。
“实际上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安盛已开始做相应的计划和调研,当时安盛的CEO与大家的想法非常一致,就是我们要去中国市场,去开辟一片新天地。来中国市场背后的原因也非常清晰,因为我们知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在不断成长中。”卫泽韦告诉记者。
作为全球大型保险集团的中国区掌门人,卫泽韦也向记者表达了他对全球保险环境的看法:全球保险行业在经济发展和财产不断增多的作用下,处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
“我认为全球的保险行业都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平均来说,全球年增长率保持在3%至4%左右,属于比较正常的发展态势。而保险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收入增加,当人们不断积累更多财富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想要保护自己的财产与生命安全,保护自己拥有的任何一切事物。”卫泽韦称。
同时,他也看到了全球许多新生的风险点,比如新技术的发展带来了20多年前并不存在的网络风险,比如近几年发生的越来越多的意外、自然灾害,这些风险都是人们想要避免的。而这些风险也是保险行业的机会,可以带动保险行业不断发展和增长。
中国市场更是在迅速崛起。卫泽韦告诉记者,“我所看到的情况是中国的保险市场、亚洲保险市场是全球保险市场增速的两倍,而且我们相信这样的快速增长态势还会继续保持下去。随着人口尤其是中产阶级不断壮大,这些人变得越来越富有,持有更多的财产,所以他们需要更好地获得保险保护。”
“多元化、本土化”经历规模大肆扩张后,如今的保险行业正努力回归保障本源。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外资险企注重高价值的保障型业务发展能力日益显现。安盛中国的战略也将从原来的靠规模化业务、单一的产品发展,转向以价值和多产品线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中国市场对于保险产品多元化的需求在不断增多,而且多元化的增长速度也在不断加快,所以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遇。”卫泽韦表示。
今年8月,安盛集团将其中国财险公司更名为安盛保险,也就是说,安盛天平将更名为安盛保险。卫泽韦称,将安盛天平改为安盛保险,也是安盛想部署多元的产品或者说业务线的核心理念,想为客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以服务为导向的发展理念。
“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大的战略调整,但这和我们集团的愿景是统一、吻合的,这也是顺应中国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做出的战略性调整。”他说到。
在谈及安盛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时,卫泽韦指出,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中国市场非常多元,包括地域、消费者机构等,通过单一的保险产品或者方案难以满足所有的需求;第二,在中国保险市场中其实已有很多保险公司,其中不乏做得非常不错、非常高效的保险公司;第三,中国市场中,消费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品需求和设计、经销渠道等方面。
卫泽韦强调,“我们要做好市场划分,带着谦虚的心态去思考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我们的独特之处以及我们可以脱颖而出的地方。同时,还要考虑到中国更加数字化的消费模式的变化,更好地设计出满足中国消费者的产品和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不论是哪一家外资企业,到中国市场落地都会面临本土化的问题。卫泽韦告诉记者,安盛要将“本土化”放在重要位置,还希望可以吸引本土的人才。
“安盛在全球不同的国家学习当地文化、积累经验,在中国市场也是一样。”他表示,集团的全球布局、公司的文化可以更好地吸引当地的人才以及吸收当地的优秀经验,也给当地人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2015年,170位来自安盛集团的高管汇聚上海举办高管年会。
2015年10月,安盛集团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签署学生职业发展合作协议。
“对外开放是三赢”谈及对外开放话题时,卫泽韦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对于中国保险业、保险业的消费者和外资保险公司而言,进一步对外开放可以形成“三赢”的局面。
去年以来,中国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银保监会公布银行保险业对外开放12条具体的新措施,取消了外资机构进入中国相关金融领域的总资产规模限制,强调在金融业对外开放中内外资一致的原则。
国务院金融委办公室宣布的11条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中,允许境外资产管理机构与中资银行或保险公司的子公司合资设立由外方控股的理财公司;允许境外金融机构投资设立、参股养老金管理公司;人身险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的过渡期,由原定2021年提前到2020年;取消境内保险公司合计持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股份不得低于75%的规定,允许境外投资者持有股份超过25%;放宽外资保险公司准入条件,取消30年经营年限要求。
中国保险业的对外开放引得众多外资“跃跃欲试”,安盛也是其中之一。
2014年,法国安盛集团(AXA)耗资达39亿元(4.85亿欧元),收购了天平汽车保险50%股份。2018年11月26日,安盛集团再次收购安盛天平剩余50%股权。今年8月,中国银保监会批复了此次交易,安盛持股比例达到100%。这也被认为是中国保险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标志之一。
卫泽韦谈到,中国金融行业、金融服务领域发出了很强烈的信号,表明中国政府的开放态度,安盛对这一信号持非常乐观的态度。
“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是‘三赢’的局面。”他进一步阐释道,对于产业发展、客户、外国公司来说,这都是非常好的发展方向。首先,有利于整个保险行业的形态完整与活力激发;其次,有利于中国保险消费者和客户,外资险企给国内保险业带来了更多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方式,对整个行业起到了正向拉动积极作用;此外,对于外国的保险公司来说,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中国市场的多元性与巨大的市场机会。
2018年10月,安盛集团董事会首次在法国境外——上海举办。
2018年11月,安盛集团宣布收购安盛天平现有国内股东剩余50%股权;获得监管批准后,安盛天平将成为安盛在华全资子公司。
“抓住两个机会”安盛中国的总部位于上海。站在金茂大厦29楼的办公室,卫泽韦表示,上海是非常有活力的城市,拥有很多能量、非常活跃,也是一个非常有发展潜力的都市,在这儿看到很多机会。不过,卫泽韦同时指出,立足上海并不是说只进入上海市场,中国非常大,安盛相当于从上海出发,从而可以更好地接入中国其他地方的市场。
卫泽韦称,在中国市场看到了两个机会:第一个机会是,安盛可以在不断增长的市场当中,有更大的机会参与市场,获得市场增长带来的红利;第二个机会是,在中国市场中,安盛有更多机会学习。
“中国市场和世界很多其他地方的市场非常不一样。”卫泽韦举例称,比如说和客户打交道的方式以及中国数字生态圈等,这和世界很多其他地方非常不同,我们想充分利用机会,更好地参与到市场当中去。
目前看来,安盛保险的中国之路尚算顺利。对于与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中资机构的关系,卫泽韦直言,合作非常好,这两家合资企业发展得非常不错,目前来说是非常成功的。
2019年5月,工银安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上海正式成立。
2019年7月,安盛集团庆祝进入中国二十周年。
卫泽韦进一步指出,与工商银行合资的工银安盛人寿应该说是中国最大的一家有外资保险公司参与的寿险公司,工商银行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银行。双方合作关系已经有七年了,关系非常不错。安盛和浦发银行也有合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合作也非常不错。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8年,安盛天平保险收入63亿元,是中国保费规模最大的外资财险公司。2019年一季报显示,今年上半年,安盛天平实现保费收入27.65亿元,净利润9588万元。
记者 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