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行拐点将至?最容易被“低估”的基金新生代“扎堆募资”
作者 | 康莎
编辑 | 袁畅
年中将至,基金募集的发行“低谷”仍横亘面前。
不过,市场拐点的迹象似乎越发明晰。
这不,第一批“吃螃蟹”的公募机构已挺身而出了。
据Choice数据统计,最近一期发新主动权益类基金经理中,“新生代”撑起了“主场”。其中有各团队的新人,也有新晋的骨干,甚至有新晋的高管。
而且,细细来看,这些“新面孔”似乎都不“简单”,背后的实力值得分析一下 。
毕竟,真正的“小白”恐怕不敢在这时候入局“陪跑”的。
01
“隐藏boss新生代”
除了近期新发基金中职位最高者,李淑彦在信达澳亚的现任职务还有三个。分别包括副总经理、专户投资部总监和研究咨询部负责人。
一句话,在团队中已经是管理层了。
但仔细分析,他真正上岗基金经理却是2020年后的事情。在此之前,他是信澳几位大咖的基金经理助理。
这样的资历,令人既关注又好奇,这么一位职位高的“新人”,究竟是什么来路?
其实,来路也不难猜。
无非三个:1、投资感觉特别好,出道就是巅峰;2 、专户或类似领域的资历特别深;3、研究经验丰富、领导信任。
从简历上,很难判断李淑彦属于哪一类。只能说,他属于信达澳亚的“土著”,2015年加入后长期担任研究和助理岗位职责,算是忠心耿耿的投研人才。
不包括此次发行的新基金在内,李淑彦旗下在管着3只基金,可以看出,已发行基金的业绩并不均衡,但是都处于前1/6,整体业绩表现尚属不错。
不过,从信澳匠心臻选两年和信澳周期动力混合的年度业绩表现来看,他对于牛市的“驾驭力”显然要强于熊市,业绩波动性整体也较强。
这个特点值得投资者思考。
02
“最具争议新生代”
新生代基金经理的争议“漩涡”往往离不开两个话题:业绩表现和离职频率。
恰巧,高兰君两个都“押中”了。
从换岗的频率这点看,高兰君此前的从业履历确实“十分灵动”。
在加入基金经理行列之前,她的履历已横跨券商、基金和保险等行业,且多数时候几年就换个东家。
具体来看,2011年至2017年,她分别在长城证券、泰达宏利基金和嘉实基金担任行业研究员;2017年至2019年,她又在英大保险资管担任投资经理兼高级研究员。
2019年4月后,高兰君加入国联安基金,开启了管理公募基金的旅程。2021年她又离任。直至2023年再次在中泰资管露面。
屈指算来,十来年换了六个机构。
在“前东家”国联安基金任职期间,高兰君的业绩表现还是比较突出的。虽然曾管的三只基金规模都比较小,加起来不到3亿。但恰逢牛市,业绩表现不错。
不过,其后有约2年的“空窗期”,这段时间的业绩如何,颇引人揣测。
另外,中泰资管的这一站,会是她的又一个“客栈”,抑或是可以长期奋斗的岗位,也令人好奇。
总之,包括业务表现、包括工作“定性”,高兰君需要向投资者证明的东西还不少。
03
“中规中矩新生代”
王海山的身上,显示了一位新生代基金经理中的常见“升级”路径。
他曾在万联证券和光大证券从事行业研究员工作,从业年限皆是两年左右。
2016年加入华泰证券后,他在那里完成了行业研究员——投资经理——基金经理的“进阶”历程。
比起一般的“白纸型”基金经理,他在行业研究员岗位上耕耘的时间更长点,或许思考和积累也会更多一点。
不过,他的公开业绩纪录期限比较短,还不到半年时间,许多事情尚待关注。
单从该只基金的季度业绩表现来看,似乎显示出了一些随着时间的累积,会有一定潜力。
此外,这只基金的换手率、持有人结构等表现都比较“中规中矩”,这不是坏事。
6月发行的新基金将是其职业生涯发布的第二只新基金。
或许顺利完成募集,书写自己独特的业绩纪录,是这位新生代基金经理,最需要的开局之一。
本文首发于“华尔街见闻”APP ,欢迎下载“华尔街见闻”,即时见证历史。
本期责任编辑 倪静
***
资本深潜号保留本文的所有权利,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转载、编辑、重新发布,否则将被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本文作者可以追加内容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