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银行“28亿担保罗生门”再生变数,证监会问询相关情况

金库财经讲堂 2021-11-16 00:00

日前,使渤海银行深陷舆论漩涡的“28亿存款被莫名质押担保”事件再生变数。证监会公开发文要求渤海银行对该事件进行详细说明。

另外,权威媒体的可靠报道也让渤海银行的“消息不利面”越来越大。

证监会问询渤海银行,而非银保监会

11月12日,证监会国际部出具了一份《境外上市反馈意见》,该反馈意见涉及到了渤海银行南方分行的“28亿存款被莫名质押担保”事件。

证监会国际部要求渤海银行详细说明,南京分行存款人山禾药业、恒生制药相关存款为第三方提供质押担保的情况,公安机关是否已立案侦查,渤海银行相关从业人员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行为或不当操作行为,相关事项进展情况。

另外,证监会国际部还要求渤海银行补充说明,其报告期内对相关监管部门行政监管措施、处罚的整改落实情况;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并有效运行,业务流程的合规情况;资产质量情况,尚未调整纳入不良贷款的相关贷款和资产情况,若调整纳入,请说明对自身不良贷款率等监管指标的影响……

那么,监管层出手问询的为何是问询的为何是证监会、不是银保监会?据了解,证监会国际部此次出具的反馈意见是针对渤海银行港股增发事宜。

9月27日,银保监会公布的一份批复显示,同意渤海银行非公开发行H股方案,募集不超过约12.4亿股H股股份。另外批复称,渤海银行应按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另行申请本次发行股份所需审核的股东资格等事宜。

根据证监会官网披露的一份审核进展显示,截至11月12日,渤海银行提交的增发申请处于“已反馈”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证监会的问询,渤海银行作为一家港股上市公司,不能像回复媒体一样用一句简单“目前一切以公告为准”应付了之,而是要详细回复相关存款在质押担保时的审批留痕、划扣留痕和交易数据等。并且,监管回复要经过律师核查,还需另附律师担保的法律函件。

渤海银行的“消息不利面”越来越大

10月底,作为存款人一方母公司的济民可信通过微信公众号向渤海银行发难,撰文《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称,两家子公司存放在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的数十亿存款在他们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用于第三方公司贷款的质押担保。

10月25日,渤海银行发布公告回应称:“本行董事会注意到,近日有针对本行南京分行的涉及人民币28亿元质押担保业务的报道。本行已就报道涉及的事项向公安机关报案,依法寻求司法解决。目前日常运营一切正常,且上述事项将不会对本行经营产生重大不利影响。本行将一如既往坚决维护客户合法权益,保证客户资金安全,维护金融秩序稳定。”

11月4日,渤海银行南京分行接受央视采访时首次表示,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济民可信系收取了来源于华业石化系的三倍于该行存款利息的额外收益,有其他信息也显示“济民可信对此事是知情的,并非其对外声称的单纯的存款客户”。

11月4日晚间,济民可信通过公众号重申,对存款遭质押毫不知情。

11月5日,济民可信再次撰文《再次六问渤海银行南京分行》称“数百枚假公章从何而来,何以通行无阻?”“贵行职员被警方刑拘,为何不能向媒体坦承?”

并且,济民可信强调称,警方立案后,对济民可信方人员进行了深入调查,已经排除济民可信方人员参与此案的嫌疑。

值得一提的是,28亿贷款罗生门在媒体界发酵后,有多处第三方可靠信源发布了不利于渤海银行的事实内容。

央广网报道称,据江苏省相关部门初步调查发现,这些办理贷款担保质押业务材料上的印鉴都涉嫌伪造,进一步的事实,有待相关部门的核实与披露。据知情人士透露,渤海银行南京分行营业部总经理助理管鹏程目前已失联。记者致电管鹏程个人电话及公司座机电话,均未能接通。

而管鹏程正是济民可信指出的质押担保经办人。财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渤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27.63亿元,同比下滑5.06%;实现净利润60.56亿元,同比下滑7.58%。

截止11月15日收盘,渤海银行港股股价报收于2.61港元/股,相较年初的4.79港元/股下跌了45.51%。尤其是“28亿元担保”事件被曝光前夕的10月15日,渤海银行股价出现了罕见的放量暴跌,平日成交额不足500万港元的渤海银行H股当日成交额达4801.3万港元,跌幅为6.25%。

注:山禾药业——无锡济煜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恒生制药——南京恒生制药有限公司

济民可信——江西济民可信集团有限公司

相关证券:
  • 渤海银行(09668)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