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谁在港股打了胜仗?
今年的港股,属于谁重仓谁尴尬。
年初,恒生指数强势反弹,一举冲上31000点,又是中概股回归、港股版纳斯达克暖风频吹,再加上当时A股正值换挡期,核心资产的估值坐上了火箭,短期性价比极不诱人,资金普遍迷茫,一时间“跨过香江去,夺取定价权”的呼喊铺天盖地,很多内地资金也纷纷南下淘金,去港股寻找“估值洼地”。
Wind数据显示,今年1月南向资金净买入2600亿元,而2020年同期净流入金额仅248亿元,同比增长约950%;2月份,南向资金流入港股的速度有所减缓,净流入625亿元,但这已经是连续第24个月净流入。
谁知子弹都打出去了,恒生指数旋即拐头向下,跌跌不休,今年以来跌幅近12%,港股纳斯达克们更是腰斩的腰斩,团灭的团灭,定价权还没看到,净值就一个个地被砸出了最大回撤,连中概互联都被群嘲成了“互怜”。
问题是,南下的基金经理里,究竟有没有柳暗花明者?又有哪些基金,在今年一片哀鸿的港股里打出了胜仗呢?
01
哪些基金能南下?
在可投港股的公募基金中,不同类型的产品由于特征不同,介入的深度也不一样。
我们之前做过梳理,可投港股的公募基金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被动指数型基金、QDII(主动型+被动型)、沪港深基金,以及A+H跨市场投资的主动权益基金(非沪港深基金)。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投资范围和仓位上限。
从各基金的特点对比可以发现,被动指数基金、QDII和沪港深基金可以更多的配置港股,而一些横跨A、H两个市场的主动权益基金配置比例相对较少,甚至有些不买港股。所以,市场上纯投港股的基金数量并不多,绝大多数基金既投A股又投港股,而且A股投资比例更高。
Wind数据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市场上一共有2013只基金持有港股,合计持有港股市值为7698.35亿元,但大多数基金配置比例较低,港股投资比例超过50%的基金只有215只,三成仓位买港股的基金也只有375只,占总数的比重不到20%。
而比较常见的沪港深基金中,港股配置比例超80%的有22只,其中汇添富沪港深优势精选持有港股比例最高,恒生前海港股通精选、汇添富沪港深大盘价值、汇添富港股通精选、天弘港股通精选等7只基金港股投资比例也超过90%。
而在可投港股的主动权益基金(非沪港深基金)中,周海栋的华商甄选回报港股配置比例最高,逼近可投港股仓位上限。而从持仓来看,该基金主要配置方向偏周期行业,比如石油化工、航空、煤炭、有色等,且前六大重仓股均为港股。
另外,伍璇、柳黎合管的鹏华启航,丘栋荣管理的中庚价值品质,周应波、应超合管的中欧互联网先锋,赵枫管理的睿远均衡价值等18只非沪港深基金也重配了港股。
理论上来看,今年港股哀鸿遍野,高仓位南下的基金大概率业绩会更差。
换句话说,QDII基金、高仓位沪港深基金今年的收益,应该比港股仓位偏低的主动权益类基金差。但事实并非如此,部分重仓港股的主动型基金,今年依然获得了正收益。
02
港股投资优等生
2021年仅剩十几个交易日,不出意外的话,崔宸龙管理的前海开源公用事业股票将问鼎年度冠军。在众多明星基金经理遭遇毒打的年份,做投资不到一年半的崔宸龙却全程领跑,风头无二。而他的制胜法宝是押注新能源,豪赌锂电和光伏,尤其三季度加仓港股能源股的操作,堪称神来之笔。
复盘持仓变化可以发现,该基金一季度重仓股全为A股,一手抓锂电,一手抓光伏,重仓持有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天合光能、晶澳科技等新能源股票。二季度他开始切换“战场”,港股比亚迪股份成为第一重仓股,也是当时持仓中唯一一只港股;三季度继续加码港股,前十重仓中港股占了6席,既有传统的电力股,又有核电、风电等新能源公司。
而从四季度来看,他三季度买入的港股整体表现不错,一些个股创出了历史新高,一些股票正逼近新高,但也有一些个股出现下跌。但仅从重仓股的表现来看,三季度他对港股的布局大概率为组合贡献了正收益。
前海开源公用事业主要聚集A/H股中公用事业行业相关股票的机会,早期恪守业绩基准,买的都是公用事业相关股票,一度业绩平平,规模凄惨,最惨时规模仅剩1300万元,离清盘只有一线之隔。2020年7月崔宸龙接手之后,该基金的持仓风格突变,从传统的能源股切换至新能源,很快起死回生。
一年多的时间,崔宸龙的任职回报近2.5倍,规模则翻了几百倍,三季度末即达到166亿元。不过,在这看似多赢局面的背后,基金风格漂移也是需要正视的问题(除非哪天新能源也成为了公用事业)。他未来业绩还能否持续?相信在很多投资者心中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尽管崔宸龙配置的港股比例不高(36%),但押注成功之后名利双收,算是今年港股投资上较为成功的一位基金经理。但今年在港股打了胜仗的基金经理远不止崔宸龙,中欧基金罗佳明、华安基金翁启森和富国基金汪孟海等基金经理,旗下都有产品今年在港股获得了超额收益。
罗佳明、沈悦合管的中欧丰泓沪港深,今年以来获得近13%的收益(截至12月10日),而同期恒生指数下跌近12%。这只基金配置了73%的港股,并不算低,但收益很亮眼,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配置了较少的港股互联网股票。今年港股并不是普跌行情,互联网企业是重灾区,而这只基金对互联网公司的配置较少,仅重仓持有美团和腾讯,并在不断加仓摊薄成本。二是,配置了较多的港股消费股和部分A股,比如港股持有中升控股、中海物业、美东汽车、华润啤酒等股票,三季度加仓伯仁医疗、立讯精密等A股标的,相对比较抗跌。
从个人履历来看,罗佳明有着10余年的港股投研经验,在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国际资管公司等多个平台有过历练,基本功扎实,港股投资经验丰富,在中欧中生代基金经理中占有一席之地。他把自己的方法论总结为“集邮式”投资,立足于精选高质量公司并长期持有,类似于股票收藏家,像集邮那样收集好公司。
富国“港股一哥”汪孟海市场名气很大,但仍然免不了业绩“滑铁卢”,旗下基金业绩分化较为明显。他和王菀宜合管的QDII基金富国红利精选今年业绩亮眼,但是他的代表产品富国沪港深价值混合今年却亏逾6%。
对比可以发现,上述两只基金重仓股无一重合,结合汪孟海另一只单独管理的基金持仓来看,富国红利精选可能主要由王菀宜管理。而富国红利精选业绩突出,一方面是因为港股投资比例不高,仅56%;另一方面则是因为重仓股行业配置较为均衡,既有消费、医药股,又有光伏、新能源、地产服务等行业龙头股,且持仓集中度不高。
而汪孟海单独管理的基金整体表现不佳,一方面是配置的腾讯、美团等互联网龙头今年水逆,另一方面则是继续持有A股核心资产,比如茅台、五粮液、中国中免等公司,今年也没有给基金贡献太多收益。但整体上看,与恒生指数相比,汪孟海旗下产品均跑赢了指数。
作为港股投资老将,汪孟海身上有几个很明显的标签:一是行业均衡,个股分散,回撤控制能力比较强;二是青睐行业龙头股,重仓股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好公司,看重公司的基本面。
投资老将的优势在于不会犯大错,但有时也是劣势所在,原则性太强,显得灵活性不足,需要投资者更长时间去坚守。不过,面对做空机制更完善、没有涨跌幅限制且内地资金相对陌生的港股市场,基金经理的投资经验和投资能力一样重要,见惯了港股的暴涨暴跌,投资决策上更保守也未必是坏事。
两位及以上的基金经理管理同一产品,在业内并不少见,但能够实现“1+1>2”效果的并不多。
华安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翁启森和苏圻涵是一对“黄金搭档”,一起合作了10年以上,华安香港精选和华安大中华升级自成立以来就由他们合管。两只基金今年均大比例配置了港股,但至今均录得了5%的收益。
以华安香港精选为例,今年之所以能够逆势强势,主要得益于二季度果断清仓第一重仓股腾讯,避开了后面的大跌,同期虽然加仓了美团,但由于持股分散,对净值冲击并不大;另外该基金三季度重仓布局了能源股,也获得了不错的短期收益。
翁启森曾是台积电的工程师,后来转型做股票研究和投资,2008年加入华安基金,负责海外投资,并开始了对A股的研究和学习,有着26年的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是跨市场投资的多面手。
由翁启森单独管理的两只主投A股的基金,今年均获得了20%+的收益,配置方向主要是芯片、锂电池等高景气度行业。而在海外投资产品的管理上,翁启森主要把握大方向,做大类资产配置,苏圻涵则从旁协作,两人配合默契。
03
写在最后
今年的A股投资似乎是这样的场景——把“渗透率”、“景气度”、“赛道投资”写到PPT里的,大概率都赚了不少钱,而把“护城河”、“龙头股”、“长坡厚雪”挂在嘴边的,基本都栽了点跟头。
总的来说,港股也属于共饮一江悲喜,不幸的行业各有各的不幸,幸福的新能源却都一样。这也许不会是这个市场的常态,但却是今年真真切切演绎出的罕见分化。
在极端的行情下,在频繁的政策中,大多数义勇南下还打出胜仗的基金,与其说是做对了选择题,不如说是选对了是非题。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