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港交所交表:腾讯、高瓴与红杉为股东
独角兽早知道 iponews
|资讯撬动新资本| 据港交所4月1日晚披露,微医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公开信息显示,作为备受资本市场青睐的数字健康独角兽,股东阵容包括腾讯、高瓴资本、红杉资本、五源资本、中投中财、启明创投、高盛等。
作者 | 独角兽研究院 编辑 | Echo 本文仅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交易建议
*后台回复“微医”获取完整招股书。
市传已久的微医赴港上市已进入冲刺阶段,据招股书披露,微医将采用不同投票权架构申请IPO,完成后将成为中国医疗及医药行业第一家以不同投票权架构在香港首次上市的公司。据公开消息,此前采用该架构在香港IPO的科技公司有小米、美团、快手等。
此前据路透社消息,多家投行进入微医负责发行承销工作,包括花旗银行、招银国际、摩根大通、瑞士信贷和中金等大型国际和中资背景投行成为联席全球协调人,在TMT、医疗健康领域,这些投资银行在投资、投行和行业研究等方面有着领先优势。 在2020年疫情影响数字健康行业热度飙升的环境下,群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就医需求的逐步释放促使各家巨头纷纷入局医药电商市场,而微医则在医疗服务板块持续深耕,在与数字健康行业中其他公司打出差异化的同时构建以用户健康为核心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 差异化赛道,打通服务闭环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报告,微医是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目前连接医院数量逾7800家,平台执业医生超27万,实名注册用户达2.2亿。在全国落地了27家互联网医院,其中17家互联网医院可通过医保系统直接结算医疗费用。
来源:招股书
微医通过搭建医疗服务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打通医疗、医药和医保的服务闭环,同时在获得用户授权情况连接了海量且多样化的医疗健康大数据。 依托数字化平台和健康大数据,微医通过为用户构建数字健康画像,从而快速识别不同用户群体的健康需求。且平台提供覆盖诊前、中、后期全流程的数字医疗服务与健康维护服务,能够实现“一站式”解决在线问诊/复诊、电子处方开具及审核、检查检验、药事服务、慢病管理、健康管理、医保及商保支付结算、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健康账户等多方面需求。 也正是与线下医院、互联网医院线下服务中心及医保系统等实现深入互联,使得微医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的服务闭环。 据招股书数据,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微医的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55亿元、5.06亿元及18.3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68%。于2018年、2019年及2020年,毛利分别为人民币7630万元、1.18亿元及4.98亿元,毛利率分别为29.9%、23.3%及27.2%。值得一体的是,截至2020年12月31日,微医平台平均每月付费用户数量达到2540万人。 2020年的疫情快速催化了医疗服务的数字化迁移。2020年,微医的数字医疗咨询和诊断服务收入比2019年翻了一番。并且在疫情背景下,微医还在2020年1月推出了WeDoctor COVID-19平台,免费提供各种数字医疗服务,吸引了更多医生、用户加入平台。 微医的经营业绩受其控制成本及提升运营效率的能力影响。随着公司综合性数字平台的用户基础不断发展及由此产生的平台效应更为显著,在医疗行业的复杂性面前,微医能够以较低的边际成本扩展业务,相关的经营效益使公司能够于数字健康产业高效竞争。 微医的销售及营销开支占总收入的百分比由2018年的118.8%降至2019年的61.6%,并进一步降至2020年的26.6%。随着微医业务的进一步增长,其业务规模将促使公司以更具成本效益的方式获取用户及提供服务。 微医作为第一家冲刺IPO的数字医疗独角兽,与已登陆二级市场的阿里健康、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所处赛道并不相同,这三家港股上市公司聚焦于健康消费与OTC零售。这种模式对传统线上流量的需求更大,相对应的营销成本也会更高。 微医则是坚持提供包括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以及续方买药、病种管理、健康维护、健康险等严肃医疗的数字医疗服务,和上述三家企业拥有截然不同的商业创新逻辑,医疗服务注重确定成本下的健康结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医疗服务,实现用户医疗与健康需求场景的广覆盖。 依托于互联网医院和智能终端产品,微医为用户提供覆盖多场景、多类型、多价格区间的医疗健康服务,可以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医疗健康需求,打破了传统医疗服务的时空限制,并且缓解了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微医本次IPO筹集金额将用于业务拓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潜在投资和收购或战略投资联盟;以及用于营运资金和一般公司用途。 微医此次上市并不仅仅是对企业模式的价值释放,这也是数字医疗服务模式接受市场验证的第一步,不同于过去医疗电商模式的浅性理解,数字医疗在二级市场的想象空间也将迎来投资者的真实态度评价。 独特护城河布局千亿级别市场 据沙利文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消费品销售总额的25.8%通过线上分销,同年在线问诊市场仅占全国总问诊量的6%,而在2020疫情的催化下,健康服务数字化增长明显,预计2023年左右将成长为千亿级别的市场。 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对医疗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迁移也有类似的认知,其在近期报告中指出,将有20%的美国门诊类医疗服务开支完成数字化迁移,预计市场规模将达2500亿美金。 伴随着环境推动市场增长,虽然同属互联网医疗行业,但数字医疗服务的破局难度远高于医疗电商,在政策监管、医生资源支持以及培养用户新的就医习惯等方面,需投入的成本远比医疗电商要高。
微医通过“云+脑+端”的技术服务体系构筑属于其独特的护城河。 其中“云”指的是作为基础设施和计算引擎,为政府、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疗健康企业等多类用户,提供数十种医疗云及人工智能解决方案;“脑”则是通过中、西医人工智能诊疗应用来辅助医生进行判断与诊疗;而“端”作为智能医疗设备等硬件设施,可帮助医疗工作者开展常见病的规范化诊断、检查检验和基本治疗需求。 多元化与软硬件结合的布局,让微医真正做到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全场景覆盖,给予赛道足够的想象空间。 据沙利文预测,2024年及2030年中国大健康市场的数字化比重预计将会由2019年的3.3%分别快速增长至中国医疗健康总支出的10.6%和24.0%,到2030年中国数字化大健康市场规模预计将增至人民币217,7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4%。 在技术服务体系外,微医在医保方面的优势于行业中同样处于领先位置。作为国内医疗服务体系最为重要的买单方,医保已经覆盖了全国95%以上的人口,目前参保人数已超过13亿,而医保对于互联网诊疗支付门槛的突破,对于数字健康行业来说视为核心驱动力也不为过。 目前微医旗下互联网医院数量有27家,其中17家获得了医保资质并打通了医保在线支付。市场公开信息显示,阿里健康尚未披露医保入口相关信息,京东健康仅接入江苏宿迁的医保系统,平安好医生仅打通东莞市和银川市的医保在线支付。微医在此方面优势巨大,在阿里健康与京东健康背靠电商占据个人支付,平安好医生背靠中国平安具备商保优势之外,微医医保+商保体系融合的布局其实已使其拥有了同这三家公司掰手腕的能力。 千亿市场规模,得益于微医十余年的长期投入,强大的医疗资源连接能力、技术支撑能力以及与医保商保的深度融合,微医凭借着多年扎起的多重护城河建立起了独有壁垒,带给数字医疗服务更多想象空间的同时,也给予市场传统医疗电商模式不小的挑战。 综上所述,微医在创新技术和服务模式的驱动下,实现了线上线下医疗资源的深度整合,并建立了多种独特的服务交付渠道,满足用户多样化的医疗及健康需求。 通过互联网医院赋能,微医可提供覆盖多个场景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数字医疗和健康维护服务,比如数字医疗咨询和诊断、会员式健康管理服务和数字慢病管理服务。于业绩纪录期,微医已提供约4000万次数字医疗咨询服务。 可以说,微医引领了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数字化进程,尤其是2015年创建的中国首家互联网医院, 为传统医疗服务的诊疗、处方和医生执业模式带来了重大革新。 通过互联网医院连接大批具备执业资质的医生,微医可以为用户提供优质数字医疗服务,同时微医建立互联网医院赋能的线上+线下一体化数字医疗服务平台,能够帮助缓解中国医疗服务行业的巨大痛点,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对快速增长的大量慢病患者缺乏预防性的管理、医疗服务的支付方式单一等问题。 微医由互联网医院赋能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已推动中国医疗服务、药物和健康保险的数字化,中国的数字医疗服务行业具有巨大的增长潜力,而作为中国最大的数字医疗服务平台,微医以创新性结合技术力将更容易抓住这一市场机遇。 数字医疗服务稀缺平台型独角兽 市场热度升温 在阿里健康逼近400亿美元市值,京东健康超460亿美元市值远高于市场预期的表现下,数字医疗服务在二级市场却并无明显对标企业。随着群众健康意识日益增强与就医需求的释放,数字医疗服务的商业模式对比医疗电商的上升空间更大,长线可持续发展性强。 经过疫情的催化影响,互联网医疗站上风口,而行业中越来越多的电商型企业与非技术性创新营销的泛滥使得资本在判断方面受累于同质化,微医的出现也使得市场热度迅速升温,多家投资机构已战略布局数字医疗服务,赛道的价值在环境中得以正视。 递交招股书的微医向市场展现了与现存主流业态高度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从开创首家互联网医院起,这家市场中稀缺的平台型独角兽就受到了投资机构的广泛关注。尽管姗姗来迟,但政策瓶颈突破,价值全面释放,成长提速可期。 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行业数字化乃大势所趋。微医以其十年的创新与坚持,点燃了数字医疗服务赛道,或将赢得市场最大的尊重和犒赏。
注:本文素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内容所述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作为指导依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公司回顾】
好文!别忘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