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新LOGO惹争议,开启小米的圆滚造车路!
小米10年,从最初的10几个人发展到现如今的3万员工,可谓是兵强马壮,雷军前段时间就曾透露,从2017年市场部的同事就建议他从LOGO开始升级品牌VI形象。
三年过去了,小米公布了新的LOGO,没错,就是上面图片里左边的图,而右边的图则是小米用了10年的老图。
第一反应是,就这,也要干3年?
甚至有前端工程师亲自下场演示,只需要一行代码即可:
不过,雷军透露,此次小米的新LOGO是出自享誉全球的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费用也被曝出来:200万。
就是下面这位老爷子:
如果你是设计圈的人士,你会知道,啊,竟然是他!
如果你不是,你会惊讶,啊,竟然要200万!
原研哉对小米LOGO的设计,程序员一行代码即可解决,那么这200万赚的容易吗?
我直接说观点:不容易。
这条曲线画出来很容易,但是你得讲一个让小米雷总心甘情愿拿出这200万的故事,以及一个能够有机会给雷总讲这个故事的影响力。这个logo画出来值1块钱,但是怎么能够让客户认可,价值1999999元。
原研哉用5分钟的时间,亲自解释了自己的设计初衷和灵感,作为一位理工科,我听懂了,和雷军一样,我认可了这位大师的设计理念,虽然这LOGO表面看起来和原来的差别不大,但听完大师的故事,再去看,噢,原来还这么有讲究,又是数学公式又是生命形态的,200万学这么多知识,估计雷军也觉得值!
不开玩笑,一行代码就解决的事,小米出了200万,亏吗?
我觉得不亏,单单只说小米花200万就请到原研哉这种世界级的设计大师做代言,就值回票价了。
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LOGO,目的是为了引发传播并植根于用户心里,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你我都已经在讨论这个LOGO了,那么小米的这200万就值回票价了,设计一个LOGO并代言,200万,让这个logo传播开来,价值无穷!
10年岁月磨平了小米的棱角,但却没有磨灭小米的激情,刺破云天势无阻,跃马扬鞭重上路,雷军昨天同时宣布,小米集团要造车了,这个消息到没有什么震撼的,毕竟咱们一个月前就说过这个遥遥领先的预言了,虽然那会儿小米内部说是谣言,现在小米的谣言不攻自破,终于承认要造车了。
雷军说:“我很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
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绝对的流量入口,雷军牢牢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发展期,但是目前来看,占营收超过59%的手机业务已经到了瓶颈,而积极开拓AIoT业务的智能设备的终极环节就是智能出行。
可以说,小米汽车,可能就是小米下一个十年新的增长点。
小米决定入局新能源汽车,从调研到入局,雷军用了75天,而中国汽车工业已经走过75年。
1946年,31岁的湖南人孟少农从美国回到满目疮痍的中国,他想要把美国的工厂搬到中国来,为此他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转而到福特等汽车公司考察学习,学成归来已是10年后,孟少农第一次登上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中国的汽车工业自此启动。
但是一直以来,我们不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在品牌上,都一直处于落后的状态,这段心酸的历史不用多讲,因为没有产生显著成果的事情,没啥好讲的,美国有路虎、德国有奔驰、日本有丰田,我们至今为止还没有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所以这一段历史只剩屈辱。
而到了21世纪,新能源汽车开始粉墨登场,尤其是以特斯拉为首的电动汽车开始让新能源汽车的概念深入人心。
而以科技为导向的新能源车赛道上,终于有了中国企业的一席之地,在乐视等先烈开山辟路之后,终于迎来蔚来、小鹏、理想等造车新势力,凭借着互联网思维,其市值也一路飙涨。
2020年以来小鹏企业和理想企业飙涨两倍,而蔚来汽车更是以七倍的涨幅一骑绝尘,市值即正义,各路科技巨头这下可坐不住了,随后滴滴和比亚迪合作,华为和长安汽车合作,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团眉来眼去,百度更是和吉利汽车图个吉利……
就在这个档口,一直躬身入局智能产品的小米集团认为自身很有必要在家庭、办公的智能场景之间建立一条连接线,而这条打通办公和家庭的纽带就是智能汽车。
科技公司入局造车,意义重大,总结来看,主要有三点:
一、科技企业入局非常重要。汽车产业作为大风口,用风口拉动估值和股价对企业有重要意义;二、科技企业入局很有必要。数字化发展的场景下,企业都在扩展自身边界,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融入造车,这对于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很有必要;三、科技企业入局非常可行。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目前造车过程已经标准化,如此发展只会内卷,只有科技入局,才能让汽车产业发展延续,而科技对于汽车的提升,是具备可行性的。
从以上个点来看,小米都早已具备造车的动力和能力,那么,为什么不是去年不是明年,而是现在?
其实主要因素是华为。
没错,你没有看错,在国内,曾经和小米竞争的不可开交的企业并不是苹果,而是华为,小米内部曾多次开会讨论华为是否还有可能重新回归主流手机阵营,从目前中美形势以及全球高端芯片供应的情况来看,华为想回归主流手机领域的可能性已经非常渺茫了。
而这,才是小米敢在手机和汽车两个领域双线同时作战的最重要原因。
那么小米将会怎么造车呢?
是像特斯拉一样全部从头自主研发?还是像蔚来一样和江淮汽车合作?
雷军没说。
不过,和马斯克、李斌这两位汽车领域出身的创始人比起来,雷军对汽车的了解可能相对要少一些,但雷军的优势在于,对资本的掌控调动能力要大很多。相比于到处求人找钱的马斯克、李斌,雷军在短时间内还不用为资金发愁。
小米的技术优势还在于对“智能化”的理解。小米本身就是一家出色的互联网软硬件公司,近几年也在积极布局生态链物联网,把小米汽车作为生态链的大终端来建设,无疑是一种思路。
那么,小米汽车将会如何做品牌定位?
不少小米用户评论称,希望小米汽车延续性价比策略,做“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但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可能这部分用户要些许失望了。
小米汽车的初步定位和小鹏汽车类似,主打强科技属性的中高端市场,小鹏汽车目前基础款的售价在15万元左右,升级款售价逼近23万。
而相邻两场发布会发布的小米新品:小米11Pro,小米11 Ultra和小米MIX FOLD也刷高了小米手机的售价,其中11Ultra售价5999元,MIX FOLD售价更达9999元,也足以证明小米冲击高端的决心。
也有人认为,小米手机的成功之道在于善摘“半熟”果实,整合相对成熟供应链,快速打造高性价比产品。但汽车供应链和产品要求都复杂的多,作为造车新生势力,小米需要一段时间来消化积淀。
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汽车市场瞬息万变,三年或者五年之后,小米能造出什么车,会有什么样的反响,又或者会发生什么样的格局逆转,都是未知数。
小米汽车会不会是未来这不好说,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新能源车一定是未来,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巨头开始入局汽车市场,比如地产大鳄恒大,比如科技巨头苹果,都在谋求在这个新兴市场分一杯羹,也许就像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一样,群雄纷争,但最后留下的,还是那少数几家经得起市场检验的企业。
但是大浪淘沙,终见黄金!
在智能手机这轮厮杀中,小米手机笑到了现在。而在造车这场更为惨烈的厮杀中,小米汽车能否冲到最后吗?
雷军有句名言: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
希望这次,雷军还能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