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类似芯片的行业出现
芯片行业是我国近几年的主要成长股赛道之一,牛股频出,核心逻辑就是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之所以重要,主要是这些年国际局势动荡,上面意识到,如果在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被卡脖子,后果很严重,因此有必要通过政策的手段,大力推进国产替代。
这些政策包括:资金补贴、基金投资、需求引导等等,历史经验证明——
我国政府的执行力非常强,只要上面下了决心,基本上都能办到。
按照2020年的进口数据,我国进口量最大的四个单一品类分别是:芯片、原油、铁矿石、大豆。
芯片一年进口3500亿美元,比石油和铁矿石加起来还多,因此在我国的强力政策驱动下,成为了目前进口替代逻辑最强的赛道。
原油在2013年之前,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我国最大的进口品类,后来,众所周知的,我国大力推进光伏风电和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至今已蔚然有成。
第四大品类的大豆,一年进口金额500亿美元,眼下正成为我国今年重点攻坚的“一号进口替代工程”。
1
去年芯片股爆发,一是需求增长,二是供给减少,前者主要是新能源车带来功率芯片需求的增长,后者主要是疫情导致的海外减产。
再加上进口替代的发展,三者叠加形成共振,业绩就翻着跟斗上去了。
今年毫无疑问是农业股的大年,种子、化肥、种植、养殖,都有不错的机会。
尤其是大豆板块,逻辑跟芯片在去年的形势非常相似。
首先,需求端,主要来自乌克兰战争的刺激。
根据wind数据,战争爆发以来,各种油料价格都在上涨,2月24日-3月4日,棕榈油由1.28万元/吨涨至1.40万元/吨,涨幅约9.38%;菜油由1.33万元/吨涨至1.41万元/吨,涨幅约6.02%;豆油由1.14万元/吨涨至1.20万元/吨,涨幅约5.26%。
你或许会奇怪,俄罗斯和乌克兰都不是世界大豆主产区,两国产量合计只占全球比重约2%,为什么价格会涨呢?
一个重要原因是,黑海地区是全球重要的葵花籽(葵油)、菜籽(菜油)供给产区。
数据显示,俄乌两国葵籽油产量合计占全球比重近60%,出口占世界比重78.32%,乌克兰直接出口菜籽数量占全球的比重达20%。
各种油料的价格是会互相传导的,葵花油、菜油的供给减少了,对大豆油的需求自然就上升了。
事实上,问题还不仅仅这么简单。
拉长周期来看,油脂价格的上涨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统计,包括棕榈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在内的多种植物油的价格在2021年较2020年水平上涨了65.8%,涨幅甚至超过了原油的50%。
这里面又包括两个原因,一个是原油价格上涨导致的化肥成本、进口运输成本上涨,另一个则是供给侧的减产。
目前,全球大豆的生产高度集中,其中巴西、美国和阿根廷3个国家大豆种植面积占全球总面积的70%,产量更占全球总产量的82%,几乎形成垄断之势。
因此,一旦由于气候原因导致一个地区减产,供给安全问题就会变得很突出。
偏偏,受到拉尼娜天气影响,近两年的美国和巴西都经常出现大幅减产现象,今年的主角是南美。
根据业内报告,第一季度是南美大豆的生长季,今年因为拉尼娜导致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产量持续下调。
SPI(标准化降水指数)显示,这些地区是过去40年农田严重干旱面积最大的一年,降雨稀少和高温导致作物蒸发压力大。
今年巴西南部的三个州,3月预测的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0.68%、40.97%和45.96%,合计减产1943万吨,即-37.75%。
除了巴西南部,今年阿根廷和巴拉圭大豆同样遭受严重损失,大豆减产。
原先,业内对三个国家的产量预估总计是2.035亿吨,1月下调950万吨,2月继续下调870万吨,3月再次下调950万吨至1.758亿吨,迄今已经累计下调2770万吨。
战争、通胀、减产,各种因素导致大豆进口价格来到了近十年来的最高位置,进口替代形势由此变得急迫。
2
中国是大豆原产国,在很长时期内也是大豆净出口国,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变成了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的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海外四大粮油巨头和种业巨头施展诡计,将我国大豆产业无情的摧垮了。
君临并不认同这样的阴谋论。
从基本面的角度来看,主要由三个原因导致:土地、种子、政策。
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业落后的国家,落后主要体现在小农经济,基本上都是散户,缺乏规模化农场。
没有规模,就导致人力成本居高不下,机械化和科技投入的成本无法分摊,单产效率就难以大幅度提高,这是个恶性循环。
以大豆为例,即使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黑龙江,大豆农场超过10公顷也不多,这跟美洲动不动就是上百公顷的大农场根本无法抗衡。
这种情况下,我国大豆生产的人工成本常年占总成本的30%左右,而美国人工成本仅占不到1%。
另外是种子问题。
中国大豆种植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19世纪后期大豆开始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播到世界各地。中国一度是国际上最重要的大豆生产和出口国之一。
但1995年出现逆向发展,由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其后进口量逐年增长。
这里面的关键转折点,就是海外种业巨头研发出的转基因大豆,在1990年代的美洲得到了大规模推广,转基因大豆的含油率比非转基因大豆高5%-15%,并且抗虫害,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成本就大大下降了。
但我国,由于政策的谨慎,一直没有批准转基因大豆的种植,因此在产量和成本上处于劣势,耕种面积节节下滑。
土地的非规模化和种子的非转基因,使得我国大豆的生产力水平跟美洲差距巨大,大到什么程度呢?
从单产看,2020年我国大豆单产1983千克/公顷,低于巴西的3450千克/公顷,低于美国的3490千克/公顷,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900千克/公顷。
也就是说,我国目前大豆的单产水平只有巴西、美国的一半略多一点,可以说是被碾压。
也正因此,刚刚过去的2021年,国产大豆总产量1640万吨,减幅高达16.4%,相反大豆进口量9651.8万吨,进口金额较上年大幅增长35%至535亿美元。
大豆自给率,也由2003年的47.6%,一路下降至2021年的不足20%。
其实,我国农业向来落后,小农问题由来已久,你或许会奇怪,为什么小麦、水稻、玉米,我国的自给率都在95%以上,基本不存在卡脖子问题,偏偏是大豆问题那么严重呢?
这就涉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政策。
我国一向重视农业安全问题,在四大主粮中,水稻、小麦,战略地位最重要,因此各种政策扶持力度最强,无论是土地面积的保障,资金的补贴,还是杂交种子的集中攻关,都得到了优先支持。
玉米是养殖饲料的主要来源,战略地位次之,政策也很友好,进口替代也基本得到了解决。
跟它们相比,大豆的战略地位排名靠后,因此在早期国力有限、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下,只能被暂时放弃了。
大豆的主要用处是用来榨油,其产出品就是豆油和豆粕。
豆油的主要消费是用来直接炒菜,其次是用来制作人造奶油,蛋黄酱等,这两部分消费占豆油消费的80%以上;而豆粕的消费主要是用来制作饲料喂养牲畜,其中家禽需求占50%以上,生猪需求占不到30%。
当年穷,炒菜可以少放点油,肉可以少吃点,奶油这种小资需求更可以忽略,问题不大。
但现在形势不同了。
我国的国力已经大大提升,需求也在突飞猛进。
1985年至2015年,我国的猪肉产量增加了3倍,家禽产量增加了18倍,牛肉产量增加了15倍,羊肉产量增加了7倍。
肉类消费的增长导致对动物饲料的需求上升,而大规模现代养殖业的推广导致工业化饲料使用量增加,对豆粕的需求随之增长。中国豆粕产量从1997年的800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5400万吨。
另外,我国的资金补贴能力、科研团队的技术水平也是今非昔比,这点后面再详细展开。
再加上新冠疫情反复和国际环境不确定性较大的背景下,我国大豆和油料稳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被进一步放大。
有需求+有能力+有急迫性,进口替代问题由此被摆到了高层的案桌上。
3
今年初,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对保证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有着多重意义。
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挖掘潜力扩大面积,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种面积达到1.6亿亩左右,产量达到2300万吨左右。
这个数字,比2021年全国1.26亿亩的大豆播种面积,国产大豆产量1640万吨,分别多27%、40%。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
主要是三板斧:增加补贴、扩大面积、改良种子。
先说补贴。
短期来看,资金补贴带来的刺激效果是最直接的。
我国大豆种植集中于黑龙江、内蒙古等几个土地面积广大的省区,最新的补贴力度相当给力。
以黑龙江为例,最新的政策是要确保2022年大豆面积新增超1000万亩,农民种植大豆的生产者补贴每亩将高于玉米200元。
部分产区还给予农户增加的大豆种植面积种子补贴,如哈尔滨周边县市给予种子补贴30元/亩。
还有轮作补贴(每亩补贴150元)等费用,预计各种补贴加起来,农民每亩补贴能达到400元以上。
据一份媒体对农民的采访——
采访中,农民们给记者算了笔账:“根据地域补贴政策不同,农户们今年能拿到各项补贴在400元/亩左右。按每亩产量400斤左右计算,毛利润在1100元左右,加上400元左右的补贴,共计1500元左右,去掉土地租金和成本1000元左右,剩下的就是纯利润。”
“但实际操作中受种植技术、品种等因素都会影响到产量,算下来纯利润会在300元/亩~400元/亩之间,标准化、科学化的种植能实现利润500元/亩。”
其次,是扩大土地面积。
我国的农业用地是有限的,如何才能提升大豆的潜在面积呢?
一号文件有三个思路:
第一,推广轮作制,在东北地区开展粮豆轮作,即玉米、大豆轮流种植。
轮作一方面减少了化肥使用量,另一方面大豆固氮肥田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黑土肥力,是很好的耕作方法。
第二,推广复合种植,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
第三,开展盐碱地种植大豆示范。
中国拥有5亿多亩盐碱地,过去基本丢荒,而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利用杂交等手段成功培育出了耐盐碱的高产大豆品种,并成功在盐碱地进行了试验,取得了亩产264公斤的好成绩。
这种大豆品种目前在黄河三角洲的含盐量为5%的盐碱地已经获得高产,如果能够大面积推广成功,无疑对于解决我国的大豆需求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最后,是改良种子。
近年来,通过集中攻关,我国的杂交大豆技术在不断进步,单产率稳步提升。
“十三五”期间,我国在大豆新品种选育方面有了长足发展,全国共审定大豆新品种1030个,其中黑龙江省审定330个。“以‘黑龙84’为代表的大豆新品种连续5年在黑龙江省大面积生产示范,平均亩产超过250公斤,单年最高亩产量287公斤。
这里面,行业龙头的优势又会更加突出。
比如A股公司北大荒,是我国大豆种子、种植的龙头,今年将主推亩产400斤以上的高产优质品种,种子纯度达99%,净度达98%,发芽率达95%,种子包衣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