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车机会?半导体龙头AMAT业绩逆势创新高
作者 | 昨辰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据(www.gogudata.com)
2月16日盘后,应用材料(AMAT)发布新一季财报,尽管受供应链限制,AMAT仍录得史上最高季度营收。然而,在供应持续挑战的环境下管理层指引不及预期,加上俄乌黑天鹅和加息等宏观环境影响,AMAT开盘后直线跳水,最终收跌3.19%。
截止22年2月17日收盘,应用材料21年全年涨幅为83.64%,22年至今涨幅为-13.28%,跑输同期标普500指数ETF(SPY:-7.98%)、费城半导体指数(SOXX:-13%)和纳指100ETF(QQQ:-13.17%)的涨幅。
AMAT、SPY、QQQ及SOXX股价拟合图
来源:Tradingview
去年虽然供应链面临极大挑战,但应用材料仍录得史上最高季度营收:FY22Q1销售额同比增21.5%至62.71亿美元(符合此前59.1-64.1亿美元指引);净利同比增58.6%至17.92亿美元;摊薄后EPS同比增36%至1.89美元(预期为1.85美元)。
接着看细分财务情况。
对于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厂商AMAT来说,主要关注两大块——半导体系统业务和AGS(应用材料全球服务)。我们先来看看半导体系统业务。
(1)半导体系统业务:对代工逻辑的需求更加广泛,WFE市场在22年或将1K亿美元
FY22Q1,半导体系统业务营收同比增28.5%至45.67亿美元(FY20Q1、FY21Q1的同比增速分别为24.1%和26.3%)。其中,营收主要来源于代工逻辑(占据了一半以上的营收)、DRAM(FY21Q1以来,占比不断提升)和闪存(占比逐步稳定在15%左右)这三大终端市场。
在AMAT的核心市场中,2021年代工/逻辑占WFE(半导体设备)总投资的60%。随着边缘计算和云服务在全球的拓展,以及制程升级的需要,市场对代工/逻辑的需求将更加广泛,预计未来几年将继续保持或高于这一水平,代工/逻辑22年的营收同比增速也将继续超过内存。
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21年晶圆厂设备支出受到供应的限制,一些未得到满足的需求将持续到22年,预计WFE市场在22年增长15%达到1K亿美元。而AMAT今年的产能已然售罄,并在23年积压了大量订单,未来增长前景可观。另外,AMAT不仅在过程控制、CVD和CMP领域斩获创纪录的季度收入,还实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DRAM收入。而在检测和计量领域,因AMAT的供应链限制较少,在过去一年收入同比增长68%,同期电子束收入几乎翻了一番。
(2)AGS业务:订阅收入持续增长,续订率超90%
AMAT在增加订阅收入方面也取得了进展:在AGS(应用材料全球服务)中,公司60%以上的营收来自长期服务协议。而订阅模式下的客户价值主要看两个方面:续订率和协议期限。AMAT的续订率超过90%,且协议的平均期限为2.3年,高于20年底的1.9年。
缺芯之下,晶圆大厂们纷纷扩产,而扩产的同时,也需要更多半导体设备投入生产。但是,半导体设备的生产本身也需要大量芯片,而供应链的短缺使得设备厂家们的产能受到限制,再加上半导体设备本身的高技术门槛,难以在短时间内生产出足够的设备来满足订单需求。
与半导体业内的许多公司一样,AMAT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供应链瓶颈。由于供应链问题,AMAT的竞争对手拉姆研究和科磊此前都发布了较为悲观的业绩预期,并预计产品生产和发货能力将面临困难,尤其是在今年上半年。AMAT也不例外,而且还会由于其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设备商的地位而在供应链和采购能力方面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因此,在财报中,AMAT发布了对未来持较为谨慎的预期:预计FY22Q2销售额为63.5亿美元(±3亿美元)(预期为64.3亿美元),EPS为1.75-2.05美元(预期为1.96美元)。其中,预计半导体系统营收为46亿美元;AGS营收为13.5亿美元;显示营收约为3.8亿美元。
为了确保公司的制造能力不会成为限制因素,AMAT已经并将继续对全球基础设施进行战略投资。其中,位于德州奥斯汀最先进的物流服务中心将于本月上线。
未来:随着台积电、三星、Intel等半导体厂商资本开支的增加及新建晶圆厂的带动,半导体设备需求将持续上行,助推AMAT半导体系统营收进一步增长。此前,台积电在新一季财报中预计其22年资本支出为400-440亿美元,暗示引起长达数月供应链紧缩的旺盛芯片需求还将持续数年;而英特尔也宣布将在新晶圆厂方面投入大量资金,并于近日以54亿美元现金收购了全球第八大半导体厂商Tower。
AMAT这门生意,远没有到谈退潮的时候。
由于市场对半导体和晶圆厂设备的需求依旧强劲,且保持增长,离所谓的“供需平衡”还有较远的距离,因此,AMAT对未来的前景非常乐观。正所谓“危中有机”,通过供应链挑战的优胜劣汰,进一步放大半导体行业的马太效应。在长期趋势下,AMAT广泛而深厚的技术积累,将推动其市场结构性走高,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注:本文由美股研习社团队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