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入选MSCI,股价大涨,陆金所控股(NYSE:LU)的右侧时代或已到来?
上周四,MSCI 2022年最新季检结果出炉。陆金所控股(NYSE:LU)、格力电器、中伟股份等5只新标的获MSCI重要旗舰指数MSCI中国全股票指数(MSCI China All Shares Index)纳入。该调整将于2022年2月28日收市后生效。
受此影响,陆金所控股于当晚逆势大涨,在美股全线暴跌的大市场下显得格外抢眼。据富途证券显示,其当天盘前就一度涨超6%,开盘涨幅迅速扩大,最终收涨近16%,领涨中概股板块。当日成交量扩大到2326万左右,量比冲上6.5,成交金额高达1.35亿美金。看来当前位置的陆金所控股正获资金强烈看好。
北京时间2月10日陆金所控股大涨近16%
(来源:富途证券)
值得留意的是,陆金所控股也是此次中国全股票指数调整中唯一新增纳入的ADR。对于上市至今仅一年多的陆金所控股来说,这并非首次被纳入MSCI指数。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10月30日陆金所控股上市当天,MSCI在官网宣布,中国海外股标准指数(Standard Overseas China Index)和中国海外大型股指数(Large Cap Overseas China Index)系列将其纳入。
入选MSCI中国全股票指数,意义几何?
入选MSCI意味着什么?一言以蔽之,获得权威背书及流动性加持,成为市场的“顶流”,获得更多被资金关注的机会。
一方面,可以带来更多增量资金。据公开数据显示,在全球资管机构TOP100中,97个为MSCI的客户,甚至部分机构也会根据MSCI指数的标的变化,被动配置样本内的上市公司股票,尤其是对于像陆金所控股ADR这种境外长线机构持股比例较高的标的来说,短期效应更为凸显。
需要指出的是,此前获纳入的中国海外股标准指数与本次的中国全股票指数均为MSCI的旗舰指数系列,也就是说,在“加仓中国”的市场趋势下,全球范围内有巨量资金跟踪入选上述指数的股票,可以确定的是陆金所控股ADR将获得一定的流动性溢价。
另一方面,指数背书可扩大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品牌效应。MSCI新兴市场指数为海外资金尤其是来自成熟市场的资本运作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公开数据显示,在北美以及亚洲地区,已经有超过90%的机构性国际股本资产是以MSCI指数为标的运作的。得益于其业务发展历程,陆金所控股已在国际资本层面建立起较高知名度,本次获该指数背书,无疑是锦上添花。
另外,伴随国际资本的流入,投资者结构将进一步优化。海外资金一般倾向于长持,对权重蓝筹有所偏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股价的稳定。
2021年已披露业绩提供市场支撑,“MSCI纳入效应”或带来短期套利机会
陆金所控股股价目前已有明显的触底反转迹象,但仍处于上市以来的历史低位,现价还不到上市首发价(13.5美元/ADS)的一半,此次入选MSCI后的市场反馈已充分说明海外资金对于其长期价值的认可。那么,当前我们更该关注的是,陆金所控股的右侧时代能否顺势继续展开?潜在的上行空间可能有多大?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自2016年国家大力推行去杠杆起,陆金所控股始终紧密贴合行业监管趋势并对相关要求严格执行落实,同时积极布局,谋划业务转型。以网贷清退过程为例,陆金所控股早已加速“去P2P”转型,并于去年11月发布三季报时宣布其历史遗留资产已彻底清零,业务层面最大风险已完全解除。
再者,震荡行情下,市场情绪普遍悲观,个股跌多涨少,板块波动剧烈,业绩不错的个股未必会如期上涨,但一旦业绩不及预期,甚至引发踩踏杀跌,但大市越是震荡,情绪越弱,越要认清基本面就是压舱石,至少对于业绩确定性强并能顺利兑现的个股来说,股价会获得较强的支撑。
再看陆金所控股,其2021年财报预期应较为乐观。
一方面,去年上半年和三季度的业绩表现已是明牌。得益于零售信贷及财富管理两大业务的稳步推进,收入和利润增速均在双位数以上,且信贷与理财端的资产质量与用户质素也呈稳中有升趋势。而公司在披露三季报的同时也给出了明确指引:
预计2021年全年总收入达611亿元至614亿元,同比增长17%至18%;全年净利润预计可达163亿元至165亿元,同比增长33%至34%。
另外,针对一些行业整体所面临的不确定性,比如征信“断直连”、APR上限等问题带来的影响预计较为有限。据最新三季报披露,陆金所控股正通过技术手段提升获客与风控效率,积极主动地对贷款成本进行主动压降,早在20年9月已完成新增业务综合成本的调整;而征信相关要求对有关机构的整改指导期限为2022年底,在此之前,陆金所控股已在积极有序探索各种备用计划,包括如果未来有相关要求,将计划做好准备接入第三方持牌征信。而陆金所控股在应对政策调整方面展现出的战略韧性与优秀往绩已多次得到验证。
政策面以外,陆金所控股还不断地向市场释放出积极的信号。不仅在上半年宣布再拿出7亿美元现金用来回购,而且在三季报中首次宣布自今年起会将每年净利润的20%-40%作为现金红利用来派发给股东,所以在当前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陆金所控股能获得海外资金如此强烈的追捧也就不奇怪了。
近期,彭博亦发布预测报告称,中国线上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第四季度业绩面临的首要议题可能是当前该赛道面临的诸多政策不确定性,收益水平可预测性较低。经过早前多次回调,中概互金股市盈率多在2-4倍之间,报告认为,其中陆金所控股“或有着更为稳健的前景”。伴随中概股于今年2月-3月陆续披露2021年业绩,预计答案将很快见分晓。
照此来看,陆金所控股的股价短期之内也将在下方获得足够支撑。此外,根据过往的一些实际经验,纳入MSCI指数的成分股往往在生效日前后会出现密集抢筹拉升效应,因此中短期上行的概率较大。
占据两大优质赛道,市场占位有利,长期投资性价比凸显
陆金所控股现主营零售信贷与财富管理两大业务,其中零售信贷聚焦服务于小微企业主强劲的经营性融资需求,是其长期以来深耕的细分市场,已形成一定优势。据公司21年三季报显示,高达80.5%季度新增贷款流向小微企业主,且借款综合费率持续下降。而财富管理业务则以中产大众人群为主,目前这块业务贡献占比较低,被视为未来的第二增长点,也是未来业绩的弹性所在。
陆金所财富管理客群聚焦于中产大众阶层
(来源:中信证券,格隆汇整理)
首先,陆金所控股占据的两大赛道都“坡长雪厚”,且市场占位有利。
一是国内拥有千万级的小微企业及近亿家个体工商户,资金缺口庞大。据奥纬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小企业贷款需求大概在89.7万亿元(人民币,单位下同),约有52%未得到满足。再者,在推行金融普惠化以及小微企业支持政策的背景下,主攻小微企业服务市场的陆控也必将顺势实现更快发展。
二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国民财富已完成迅速累积。据麦肯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以个人金融资产计算,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第二大在岸私人银行市场,并预计到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30万亿元。以陆金所服务的目标群体(中产与富裕人群)为例,据奥纬咨询数据显示,2019年该群体可投资产达95万亿元。
而在资管新规、“房住不炒”以及资本市场制度改革、稳增长预期等多因素背景下,居民个人财富配置正由房产和银行理财向权益类投资切换,同时受老龄化加剧、中产收入群体比重提升,叠加共同富裕政策背景,未来需求偏好多样化趋势也有望加剧,这都在推动财富管理产业转变,并由此带来新机会。
陆控凭借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实现在两大赛道的优势卡位,且能借助平安综合“金融+科技”生态优势,充分有效挖掘优质资源。
一方面,在零售信贷领域,与银行和其他以小额消金业务为主的金科公司形成错位竞争,且在大额、长久期的小企业主贷款市场规模明显领先大多数同业。
另一方面,在财富管理赛道,公司聚焦于中产大众,介于银行私行服务的高净值及超高净值客户和互联网平台服务的长尾客群之间。同时,陆金所控股选择的主战场也是最具想象力的一块市场(如上图)。根据波士顿咨询测算,中国预计将是全球前20大财富市场中2018-2023年复合增长率最快的,增长态势最为迅猛。目前,公司客群“高净值化”趋势亦显著。
再者,成熟的商业模式、完整的获客渠道及全价值链的风控体系,还有强大的平安金融生态支持以及自身的金融业务基因,都确保了陆控在小微企业零售信贷市场的稳固地位及未来业绩的持续增长。
由于业务独特性与赛道差异性,陆金所控股未来的技术应用空间与金融业务成长空间兼得,目前已开始体现在盈利能力上,但尚未充分体现在市值层面。若对标全球领先的一站式财富管理龙头嘉信理财(SCHW.US),9年期间营收和净利均涨超过3倍,股价涨了7倍,目前其PE(TTM)高达31x,而陆金所控股不到6x,跟地产、银行股估值差不多。总得来看,当前的陆金所控股的股价向下已有足够支撑,向上有较强弹性,赔率较高,性价比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