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PE大佬上市 华尔街闻到了市场波动的芬芳?

财联社 2022-01-14 00:01

财联社(上海,编辑 史正丞)讯,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最理想的方式就是在它发生前就有所准备。

美国当地时间周四,私募股权投资公司TPG资本将顶着新年股市的逆风登陆纳斯达克交易所,成为黑石、凯雷、KKR、阿波罗后又一家上市顶级PE。

TPG这个名字对中国投资者来说,可能没有红衫、黑石、凯雷那么熟悉,但在国际市场却是一等一的大佬。TPG资本前身是德州太平洋投资公司,于1992年创立,以愿意押注那些高风险或不受市场欢迎的公司并取得高额收益闻名,曾经参与UBER、爱彼迎等互联网巨头上市前的融资。此外,TPG早在1994年就进入中国市场,参投涵盖多个领域的项目,较为知名的有李宁、和睦家、叮当快药、兆科眼科、(原)深圳发展银行中金公司、凤凰网等。

非常凑巧的是,除了TPG资本,美国最大做市商——城堡(Citadel)证券也在本周按照220亿美元估值向外部投资者出售20%的股权,后续不排除有IPO的计划。

上市敲钟多是一件美事,但令外界隐隐不安的是,这些全球金融市场最聪明的人,纷纷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让渡自己公司的股权,背后到底看到了什么?

“不缺钱”的PE上市:屯粮or预见危机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私募股权公司的生意本质上就是从市场吸纳资金,并通过资本运作获益,所以不存在缺钱的问题,上市融资的主要目的大都是“扩大公司运营规模”、“收购现有业务所有权”等。

TPG也不例外,招股书中披露的管理资产规模达到1090亿美元,差不多在五年时间内翻一倍,美中不足的是与已经上市的同行相比缺乏一些“逆风起跳”的能力。例如黑石的资管规模就从2011年的1500亿美元一路上升至去年三季度时的7300亿美元,KKR的资管规模更是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从2000亿美元翻倍至4590亿美元。

当然,业绩和管理规模的倍增本身,也离不开两场危机(2008年金融危机、2020年新冠危机)赐予的机会。

非常凑巧的是,黑石与KKR都是在2007年上市,赶在危机来临前卖了个好价钱。虽然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打新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回本,但从PE公司的角度来看,入账的大笔资金不仅提供了金融海啸期间立足的基石,同时也有力支撑了后疫情时代的强劲复苏。

(KKR、黑石上市7年后才回本,来源:TradingView)

至于上市之前是否对金融市场未来的崩盘有所预期,黑石联合创始人兼CEO 苏世民在十余年后的自传中明确表示,面临“要不要花大力气改组上市”的决策时,除了上市后带来的巨额财富变现外,他也明确地感受到“这个世界正在走向疯狂”,因此公司需要尽快储备现金,已经“不能再等了”。

从历史的后视镜来看,在黑石2007年6月底上市之前,市场已经出现许多令人不安的信号。例如经济数据走弱、房地美年初就停止购买次级抵押贷款,而贝尔斯登押注次贷资产的对冲基金已经陷入了麻烦,而这家公司也有放弃为投资者损失托底的倾向。股市继续上涨的动力完全来自于押注“股票一直涨”的博弈心态。

不过对于在IPO过程中入手黑石股票的投资者来说,上述“信号”就是纯粹的“马后炮”了。大名鼎鼎的黑石,在IPO的过程中也吸引了中国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在全球下一个超级大国看中黑石的爆炸性消息刺激下,黑石最终筹资额达到70亿美元,比之前预期多了整整30亿美元。

之后便是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过程,黑石上市后也迅速破发,按照31美元的IPO价格计算,大约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蒸发超过8成。不过手握重金且没有负债的黑石完全不用担心生存问题,并在之后的数年里将全美一半的养老金变成自己的投资人。到2015年底,公司资管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其中一半的资产都是公司在IPO之后募集或收购的。

此外,由于中国股东的加持,黑石也在次贷危机爆发期间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温暖港湾并收益颇丰。对于中国股东来说,经历次贷危机、欧债危机后的2014年终于迎来这笔投资的“解套”,最终在2018年以盈利完全退出。

多事之春:这个市场并不太平

虽然眼下的市场环境与2007年黑石IPO时天差地别,但市场对于风险资产脱离基本面地持续上涨也愈发感到不安。而TPG选择的上市时间点也颇为尴尬,这也给市场更多的理由担心“他们看到了什么”。在去年一波IPO狂潮后新股,2021年底新股发行遭遇一顿重击。根据Dealogic统计,在不计算SPAC的情况下,2021年以传统方式上市的公司年底时平均较IPO价格下跌17%。

原本计划与TPG资本一同在周四登陆美股的人力资源和薪酬软件公司Justworks也临阵选择延迟上市,给出的理由是“目前市场环境不好”。

更挑动市场神经的时,超级网红马斯克也在近期表示,他感觉下一场经济衰退将会在2022年的春天或夏天前后发生,但不晚于2023年。

(来源:社交媒体)

当然马斯克的言论可以被理解为“抛完股票不嫌事大”的吹牛,但欧美央行在过去两年里“大水漫灌”的行径,使得资产估值以惊人的速度膨胀也是不争的事实,在次贷危机期间大杀四方的巴菲特也多次强调市场估值太高,导致手握1500亿美元现金的伯克希尔没有标的可以投。

就在美联储新年伊始明确逐步加息、缩表将是今年的主要工作任务后,全球资本市场一度承受“超预期加息”的冲击。相比于情绪面上的揣测,疫情期间全球债务水平快速积累至300万亿美元水平则是更为迫切的威胁,大约相当于全球GDP的350%。作为对比,次贷危机发生时全球债务/GDP的比值仅为282%。

(来源:IIF 21Q3数据)

除了宏观经济的压力外,行业个股也逐渐从疫情期间“低基数”的光环下走出,直面经济增速放缓和高通胀的挤压。新年以来美股消费、金融行业均已出现业绩逊于预期引发股价大跌的例子,这类由基本面逻辑引发的下挫通常会打压市场对整个行业的信心。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