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私募遭历史最大回撤,量化投资还香吗?

格隆汇 2021-12-31 00:01

12月28日,顶尖量化私募幻方发布公告致歉投资者,产品业绩回撤达到历史最大值。

数据显示,截至12月27日,幻方今年来整体收益为10.76%,中证500指数产品收益率在12%左右,中证1000指数产品收益率在16%左右。

其中,对冲产品创出了10.66%的历史最大回撤,今年成立的部分新产品,目前仍处在亏损中。

幻方表示,近期的业绩波动一部分来源于长周期上的持股波动,买卖时点没有选好。另一方面是量化规模扩展太快,策略同质化严重。

此前,幻方在11月就已宣告“封盘”,不再接受申购,且免除所有产品的赎回费用,直接劝退投资者,规模缩减了近百亿。其实下半年以来,包括明汯、天演、启林在内的十几家量化私募都陆陆续续开始封盘,各家给出的说法都是要控制规模。

规模似乎已经成了量化基金业绩的杀手,然而,美国头部量化私募规模早已远远超过200亿美金,优秀的策略是可以取胜的,把回撤归咎于规模已经是陈词滥调。

1. 策略单一

国内量化这几年的发展一直平平无奇,今年前三季度量化私募赚钱效应显著,整体业绩大幅跑赢市场。尤其是9月初,A股日交易量连续维持在万亿以上,其中量化交易贡献了20%的交易量。但自9月中旬以来,量化产品遭遇了一轮大的回撤,今年新成立的产品有的净值已低于0.85。

目前,头部量化的主要策略是指数增强和中性策略。

指数增强也就是通过量化模型构建股票组合,然后使用可批量复制的量化T0策略,再搭配上打新。

这个策略在前三季度市场比较活跃的时候效果很好,但随着成交量的回落,日内T0策略的盈利出现了困难。

刚好又碰到新股频频破发,打新产品的收益增强效果被削弱了,原本捡钱的机会变成了亏损。

中性策略是建立在指增产品的基础之上,构建股票与期指头寸的多空组合,配以一定的杠杆,来获取超额收益。

由于中性策略多空平衡,市场风险远低于一般的主动管理型基金,这类产品一般会给专户提供,往年做得好的年化收益有10%左右。

而影响中性策略的因素除了指增产品本身策略的稳定性,还有就是对冲工具的成本。

就拿空头展期最多的中证500合约来说,今年下半年,股指期货贴水成本一直维持在年化6-7%,也就是说,基差变动直接带来了年化7%的损失。

要知道,2014年那会股指期货还存在升水现象,意味着做空股指期货不仅不存在成本,而且市场会反过来给到一些利润,简直就是躺着赚钱。

随着对冲成本的不断攀升,必然会压缩策略的超额收益。

2. 伪量化

有人把2004-2014年这10年归为伪量化时代,其实直至现在,大部分声称做量化的机构都是伪量化。

国内的量化机构大多是招揽一群高智商、高学历的人才,把所谓优秀的投资策略做成自动化交易,用程序来执行买卖操作。与其说是搞量化,倒不如说是“计算机化”。

进阶一点确实是有做量化模型的,可大多数还是追涨杀跌。他们把追涨杀跌的策略称之为“动量”,或者趋势跟踪,意思就是涨了就做多,跌了就做空。

历史数据表明,“追涨杀跌”确实是可以赚到钱的。从美国对冲基金AQR公布的动量策略表现来看,从1880年到2013年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年化收益达到了11.2%。但前提是要严格遵循规则并持续执行策略,毕竟躺赢的故事基本不存在,择时并不比择股容易。

但可怕的是,各大量化基金的操作策略基本都是趋同的,一旦某k线趋势达到这些策略共同的下单标准,就有可能会一下子触发大量的交易,进而更加加强k线趋势,继而又触发更多的交易,最终导致市场诡异的大幅波动。

真正的量化是基于数学统计学原理,量化投资在海外已有50年的发展,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对于模型的应用。

量化模型被认为是个黑匣子,很多事情和现象都无法解释。所以,量化的各项指标需要严格控制,电脑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感情地执行命令,模型不会受到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

3. 红利逐渐褪去

金融交易本质上是概率的预测,而量化模型基于的是正态分布。正态分布下,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每一个策略都有对应的收益率和标准差。

在量化相对成熟的美国市场,投资者能买到的量化基金,年化超额收益普遍是个位数。

目前看到市场上量化私募所谓的高收益,并不是模型做得有多好,而是风险敞口暴露得更多,背后承担的风险更大了。

国内量化市场发展至今,良莠不齐的管理人纷纷来分享量化市场的发展红利,今后,仅仅依靠单一策略会越来越难获得超额收益。

如果严格按照每个策略的收益损失比做回撤标准,还出现大幅回撤的情况,可以好好思考一下是否策略研发能力真的跟不上,不要一股脑把责任推到市场波动不理性上。正如那句话:“保持对市场的敬畏,对策略研发创新持续投入,自然水到渠成。”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