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商务署署长发话:为中企打造重质引资新战略

国际金融报 2021-12-19 00:01

相较于其他欧洲大国,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在奥地利营商的了解有限。但疫情期间,中奥贸易往来反而回温,中资企业的投资意向也未减少。

奥地利商务署署长Ren Tritscher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称,奥地利与东西欧国家均联系紧密,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奥地利因为经济与社会稳定性、生活质量等优势,成为了进入中东欧地区的绝佳门户。未来,奥方希望进一步关注长期增值的投资项目,而这一新战略的启动,将成为中国企业进一步开拓奥地利市场的良好时机。

进入中东欧的优势门户

Ren Tritscher表示,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奥地利具有独一无二的地域优势。

由于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等原因,奥地利与东西欧国家均联系紧密,三小时航程内可飞抵欧洲任何目的地,是欧洲各区域往来的枢纽。

“奥地利具有稳定的政治及可靠的法制体系,几乎没有罢工事件发生。在设立公司方面流程简单,本土员工接受以实践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高素质、高产出,还具有灵活的劳动法,最低薪酬依照行业协议确定,遣散费体系简单、统一。此外,奥地利拥有世界最高生活质量,维也纳是全球最宜居城市。”Ren Tritscher表示。

Ren Tritscher还介绍称,奥地利是理想的东西方枢纽,该国有面向中东欧的一流航空与物流枢纽,有熟知中东欧的奥地利服务供应商,还有兼具良好教育背景和东欧语言能力的忠诚员工。

目前来讲,机械制造、电气/电子、汽车、化工、食品是奥地利的主流优势产业。其中,汽车制造业(包括零部件供应商行业)跻身奥地利三大工业部门之列,提供超过10%的工作岗位。该领域还拥有欧洲最多样化的自动驾驶测试环境,世界上最轻、最高效的电动车高性能电池以及人工智能的推广应用。

奥地利的环境技术产业具有多种优势,这样的底气支撑奥地利政府提出2030年减排一半、204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比欧盟目标提前10年。

中企投资方向更多样化

1971年中奥建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合作不断加深,尤其在贸易、投资和技术转让等方面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

2020年,中奥两国双边贸易总额达到140亿欧元。中国不仅成为了奥地利在亚洲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也是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

奥地利商务署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已有600多家奥地利企业在中国设立950家子公司,这些公司对中国市场有着坚定的承诺,并对未来机遇有着积极的展望。

对奥投资方面,目前奥地利最大的投资来源国是德国。不过近年来,中国的参与度也大幅增加,多家中国公司在奥地利成立。同时,奥地利也是多家中国金融机构、企业的研究基地和地区总部,其中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兴通讯中国中车长城汽车、卧龙以及美的等。

亿航公司在与奥地利当地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合作已经有所突破。亿航智能载人自动驾驶飞行器在欧盟地区获得了首个飞行许可,可在奥地利全境空域全面开展自动驾驶飞行试运行工作。这是综合测试计划的一部分,自2020年以来已成功完成测试飞行。

相比之前,中国在赴奥投资目的和方向上出现了肉眼可见的变化。

Ren Tritscher表示,过去,贸易(销售产品)是中国公司在奥地利设立子公司的主要目的。“2009年后,中国企业对技术和奥地利本土研究能力表现出更多兴趣,更多(投资)案例来自信息通信技术、汽车、轨道交通、机械和水保护技术等高科技领域。现在的投资目的变得更加多样化”。

Ren Tritscher坦言,新冠疫情使商务旅行变得更加困难,对于赴奥投资的确产生负面影响,不过来自中国的客户依旧展露出对在奥开展业务的兴趣。“在这个困难时期,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我们所知的中方投资项目没有一个被取消”。

疫情之后,Ren Tritscher的团队也在思考适时调整引资策略。“我们希望更加注重投资质量,而不是过多地关注项目的数量。这一举措推动了更少关注数字、更多关注长期增值的战略。我们将更加专注于研发,特别是汽车、自动驾驶、网络安全和特殊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这是我们的新战略,我认为这是对中国企业在奥地利开展业务更具吸引力的好机会”。

Ren Tritscher希望将奥地利商务署建设为中国公司所有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商,成为在奥落户中国企业的长期顾问。

2020年9月,中欧班列再添新线路,维也纳-西安直达列车成功开通标志着“奥地利制造”产品首次通过中欧班列运到中国,也标志着中奥国际产能合作,特别是在绿色环保纺织领域的合作迈出了新的步伐。中奥班列的开通,将使产品的运输时间比海运缩短一倍,有效保证货物的最终交付。

记者 袁源

编辑 程慧

责任编辑 孙霄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