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吸引更多绿色资金入市?马骏:信披、投资者教育工作是关键|进博会时间
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办,低碳绿色是特色看点之一。
针对如何提高绿色投资积极性等问题?在11月5日的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绿色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现场,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指出,要丰富绿色金融产品,提升投资者绿色偏好,以吸引更多绿色资金入市;要强化金融机构、企业和产品层面的绿色信息披露;转型金融需要解决四大问题,也需要一批示范项目。
如何吸引更多绿色资金入市?马骏:信披、投资者教育工作是关键 | 进博会时间
Video Details
提高投资者绿色偏好
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来说,投资者及投资活跃性很重要,而投资收益是投资者最关心的事情。那么,在居民储蓄流入资本市场的趋势下,从一、二级市场联动角度而言,如何调动机构投资者、居民等个人投资者进行“绿色投资”的积极性呢?
马骏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机构投资者目前是绿色投资的主体,未来需要创造各种渠道让更多的个人投资者参与。银行机构的产品创新很重要,要提供居民能够参与的绿色金融产品,如绿色储蓄、绿色理财产品、绿色信用卡等。也可以把现成的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股票和债券,做成基金等形式卖给零售客户,这些都是需要从供给端来设计的。
从一级市场来看,马骏认为企业要对绿色金融产品有更深刻理解,然后就有主动运营这些产品的意识。比如要引导、鼓励企业发绿色债券,一般首先是银行或券商等作为中介向企业去推销产品,让企业了解绿色债券可以带来的好处。这些好处包括发行绿色债券后带来的绿色企业品牌效应、地方政府可能给予更多的激励政策(如担保贴息等),在国际上也能卖出更多绿色产品,可以获得更低成本的融资等。
二级市场而言,马骏强调投资者教育很重要,市场上需要一大批真正想投资绿色项目的投资人。绿色投资群体的扩大,有助于降低绿色项目的融资成本。如何来培养绿色偏好呢?一项主要工作是要让投资者充分理解投资绿色产品的中长期回报率会比非绿色的更高。这个结论其实在股票市场上已经得到证明:数百项研究显示ESG股票指数的长期平均收益率高于非绿的基准指数。绿色债券方面,也应该让投资者认识到,给定同样的信用评级,绿色债券的违约率更低。此外,也需要强化投资者本身的可持续信息披露,即要求这些投资机构披露其投资组合的绿色程度,通过监管、舆论和公众压力的渠道来强化绿色偏好。
(国际金融报记者 张力 摄)
金融机构、项目和产品都需要绿色信披
马骏多次向《国际金融报》记者强调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尤其是金融机构信披要求非常重要。央行已经发布了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指南,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披露绿色投融资产生的环境效益、棕色投资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环境压力测试等信息。如果披露出来的数字很难看,机构会面临来自监管、舆论、投资者压力。“目前这个指南还是框架性、原则性的指引,以后需要出台更具可操作性的披露模板,也需要逐步走向强制要求。”马骏说。
正如马骏在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绿色金融助力可持续发展”分论坛上所言,绿色金融评估标准的基础性工作需要做起来,引导更多的绿色资金流入绿色产业,才能有效帮助降低绿色融资成本。而这需要一套比较完善的界定标准、披露体系。中国在这个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还是要进一步明确、细化。
什么叫明确的、细化的绿色金融标准?马骏说,“不仅仅是我们已经出台的绿色项目、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目录中关于投资项目的界定标准,也需要对所有农产品、消费品、建筑物、制造过程的绿色化程度进行界定和贴标。如果不知道每个建筑物的碳排放度信息,就不可能做出真正支持低碳建筑的绿色按揭贷款;如果不知道农产品的农药化肥残留物水平,就很难真正用金融去有效支持绿色农业。目前,已经有许多关于产品、建筑物、制造过程的绿色产品标准,但这些标准基本都没有与金融接轨,金融业无法直接使用”。
马骏认为,“需要下大力气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先从试点开始。比如,湖州、青岛都已经开始这类试点。”
(国际金融报记者 张力 摄)
未来30年绿色投资需求高达487万亿
“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都在投入更多的资源扩大绿色金融业务,一个重要的理由是有巨大的市场需求。”马骏介绍道,今年9月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简称为“绿金委”)课题组发布报告《碳中和愿景下的绿色金融路线图研究》,在碳中和背景下,按与《绿色产业目录》相一致的“报告口径”测算,我国未来三十年的绿色低碳投资累计需求将达487万亿元。
在这个487万亿元的估计发布之前,若干机构(包括清华气候院、高盛、中金)对中国未来30年碳中和带来的低碳投资需求的估计都在100多万亿元的规模。为何绿金委课题组的预测明显高于其他的估算呢?
马骏说,绿金委报告的估计与其他机构的估算在口径上有三个不同:一是前者使用的是发改委的绿色产业目录口径,覆盖了211类绿色产业,其中不仅仅是碳中和所需要的低碳能源体系的投资;第二,此外不光考虑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还纳入了流动资金的需求;第三,对某些产业(如建筑、交通)的绿色项目,不光考虑了产生“绿色额外性(如节能减碳效果)”所需要的投资,而是包括了绿色项目的全部投资。
马骏认为,金融机构之所以应该关注绿金委课题组使用的这个更广口径的估计,是因为金融机构在做业务规划时(如规划未来五年的绿色信贷或绿色投资总量时),使用的就是这个口径,而不是限于“低碳能源体系”及“绿色额外性”的口径。
(国际金融报记者 张力 摄)
金融机构如何赋能转型企业
“双碳”政策下,传统高碳企业进行绿色转型面临成本、技术路径等压力。对于金融机构而言,绿色低碳投资市场巨大,但是转型风险也是巨大的挑战。
在马骏看来,碳中和过程中,高碳企业要向低碳或是零碳业务转型,否则会有很大可能被市场淘汰。高碳企业如果被市场淘汰,从金融角度而言,参与的银行贷款则出现坏账,股权投资估值因此下降。
现在,金融机构都十分关注转型风险,也希望规避这些风险,而规避转型风险不应该等于“停止向高碳企业的所有活动提供融资”。作为G20可持续金融工作组的共同主席,马骏说,“G20已经呼吁,国内也应该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转型金融的框架,让更多的金融资源支持高碳企业向低碳转型的活动”。
马骏认为,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更应该引导、帮助企业的低碳转型,而不是等待企业想好了转型方案再找上门来申请资金。“金融机构应该有更多的“投行思维”,而不仅仅是“银行思维”。
金融机构如何赋能帮助企业绿色转型?马骏提出几个建议:一是给困难中的转型企业带来新业务方向,提供合适的转型技术路径。比如帮助一家煤电企业转型新能源业务,是光伏、风电、生物质,还是储能,要帮助企业清楚识别这些技术路径。二是从资金角度而言,帮助企业对接股权投资。许多转型企业往往负债率已经很高,需要降低负债率,首先要有VC、PE类的机构来提供股权融资。三是帮助企业引入新人才、新技术等要素,帮助规划转型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四是要帮助转型企业获得政府资源,包括新能源消纳、土地等。
马骏进一步表示,转型金融中的“示范性项目”很关键,有了同领域典型成功转型项目后,同类企业的转型融资成本将明显下降。“若干国际开发性金融机构正在国内寻找一些转型示范项目的标的,如果能成功,可以为许多高碳行业的转型提供十分有益的经验”。
记者:朱灯花
编辑:陈偲
责任编辑:毕丹丹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