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正在悬崖边走钢丝
11月4日,美联储议息之夜注定载入史册。这一天,Taper正式官宣,因疫情而导致的史无前例的、毫无底线的放水终于走向拐点。
但金融市场视乎并不Care,继续嗨成为主流节奏。决议公布之后,美股跳涨,三大指数再次刷新历史最高记录,而原本逼近两周多来高位的美元指数跳水,迅速跌穿94大关,10年期美债收益率盘中拉升一度重上1.6%。另外,油价、金价大跌。
金融市场对待Taper的态度较为凌乱,有的甚至与不少交易者的预期完全相反。当然,整体表现波澜不惊,与美联储此前与市场充分沟通有关。
1
讲了什么?
关于缩减购债。美联储称,将自11月开始每月减少购买100亿美元美国国债和5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如果经济前景发生变化,再做好调整购买速度。
按照美联储每个月缩减150亿,大致于明年6月就能完成。但注意关键词“经济前景发生变化”,意味着美联储可以加速(或减缓,概率很小)缩减进程,就是不给市场一致性的确定预期。
另外,至多8个月缩减的进程,明显过于快了。相比之下,2013年,美联储用了10个月的时间才逐渐结束Taper进程。10次车祸9次快,这么快的速度缩减,对于目前泡沫化的金融市场并不利。当然,这可能是被迫的,因为通胀问题越来越严峻了。
关于通胀。鲍威尔依然认为通胀上升是暂时的,明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通胀应该会下降。
但美联储似乎对其暂时性观点缺乏信心,将声明从:“通胀上升,主要反映了暂时性因素”改为“通胀上升,主要反映了预计是暂时的因素。”
预计一词,颜面扫地。
还有“明年第二季度或第三季度通胀应该会下降”,美联储自己打了自己的脸。
关于加息。鲍威尔称现在还不是提高基准利率的时候,缩减购债的时机对加息没有直接信号意义。
然而市场交易者并不相信美联储。
FOMC决议公布后,美国联邦基金利率期货显示,美联储在2022年7月加息的可能性为90%。交易员预计美联储2022年12月前将加息两次。
CME美联储观察工具也显示,当前交易员认为美联储在明年6月份首次加息的概率达到了逾67%;第二次加息则发生在明年9月,概率为51%;第三次加息在2022年12月的几率也超过50%。另外,夜指数掉期(OIS)显示,过去一周市场对美联储明年6月加息的概率一度升至了近90%。这比过去2次议息会议所预期的加息时间整整提前了1年有余。
Taper+加息,唯一可以对比的是2013-2014年的案例。那一次,Taper结束后,时隔了整整2年才最终开启加息周期。这一次,市场直接押注6-7月加息,显然比上一次要快得多。
2
严重误判
美联储作为全球央行的央行,过去在全球经济和金融市场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与权威性。然而从去年开始,美联储很多不专业的言论和决策,越来越受到全球投资者的质疑与拷问。
今年,美联储发生了严重的误判,尤其是通胀问题上。
今年3月,美国通胀率快速攀升至2.6%,超越正常2%的水平。当月,鲍威尔安抚金融市场,开始重申“通胀是暂时的”。
后来,通胀越来越高,4月飙升至4.2%,5月飙升至5%,并在后续几个月持续保持在5.4%的水平。近日,美国公布9月核心PCE(排除食品和能源成本)环比上涨0.2%,同比增长3.6%,与8月同比增幅保持一致,延续近30年最高水平。而该指标是美联储极为看重的。在2020年9月之前,PCE超过2%即可启动加息程序,但这被美联储“前瞻性”修改为“平均目标通胀制”,进而放任至目前失控的状态。
美国长期通胀指标爆表。美银追踪的非临时通胀指标在5月较为温和,仅为37,到6月翻了1倍,达到75。9月CPI数据公布之后,该数据从此前的80攀升至9月的96,而临时性通胀指标连续6个月读数为100。这自从1995年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
而在11月2日,耶伦还在不厌其烦“欺骗”市场,或许美联储再喊“通胀是暂时的”,已经没有人相信了。
对于通胀的严重误判,会让美国经济和金融市场陷入被动之中。
我们知道,美国通胀创下数十年新高,最重要的核心逻辑是美联储在去年释放了天量的货币。其次,新冠疫情肆虐,导致全球供应链大混乱,商品短缺成为必然。后者非常棘手,因为疫情持续爆发,供应链恢复起来会很慢,即便后期美联储“暴力”加息,并不一定能压制住通胀。而美联储对于通胀的误判(有一定可能是心里门清,但迫于金融维稳一拖再拖),可能已经错过最佳出手时间,后续将付出代价。
当然,不仅是美国,还有欧日韩印“恶性”通胀都回来了。日本肯德基无薯条可卖,印度蔬菜价格翻倍,而韩国一公斤牛肉大致2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1090元)。种种迹象表明,全球商品短缺,恶性通胀可能已经如期而至。
而在中国,通胀维持在正常水平,主要逻辑源于源于去年5月开始货币收水,其二能够快速控制疫情,产业链供应链恢复非常快,并为全球供应商品。即便是这种大背景下,通胀仍存一定压力,但相比海外要控制得好得多,并不存在高通胀的基础条件。
除了通胀,美联储对美国经济增长预估不足。今年三季度,美国GDP年化环比增长2%,低于预期的2.6%,为2020年二季度以来的最慢增速。其中,商品支出统计中,汽车和零部件的个人消费支出几乎是创纪录的暴跌,对整体GDP数字的贡献出显负值-2.4%,这是1980年二季度之后的第二差记录,而上世纪80年代正是恶性通胀时期。
个人消费支出增速疲软,商品消费增速由正转负。另外,贸易出口、联邦政府支出以及住宅固定投资均不同程度拖累GDP增速,这与上一次议息会议,鲍威尔所强调的“复苏的步伐超出了预期”明显偏离。
14年前(2007年),美联储不厌其烦地给市场传达信号:次贷可控,没问题,即便有问题也会得到救助,还会通过各种工具(比如降息)来避免经济陷入衰退。市场相信了,美股持续暴涨,楼市持续火热。
但事以愿违,后全部打脸。美联储严重低估了次贷对于金融体系内部的传染性,根本没有意识到问题到底有多么严重,最终酿下全球经济悲剧。
今年,美联储严重误判通胀形势,且动作迟缓。未来,美联储可能会被迫采取耶伦时代的平衡之法,即在通胀偏离与经济增长做出艰难选择。这会不会良成大祸,我们走一步看一步。
3
对市场的影响
美联储官宣Taper,市场却欢天喜地。这让一大批人觉得,Taper,亦或是后续加息,不过如此嘛,并不会让股市有问题。在解读Taper对市场影响之前,我们不妨回顾下美股为何可以维持长达10年以上牛市的逻辑。
股票市场定价有两大逻辑,一个是货币流动性,一个是宏观基本面。对于美股,还要多一个非常特色的“回购”。
企业盈利增长并不是美股长牛的最主要因素。据研究机构,标普500总回报来源可以拆分为:21%来自市盈率扩张,31.4%来自盈利增长,7.1%来自股息,40.5%来自回购。
过去10年,股票回购贡献了标普500指数40%的牛市涨幅。今年三季度,标普500成分股公司回购总额可能会超过2240亿美元,超过2018年四季度创下的2230亿美元的记录。
苹果是美股极具代表的优秀公司,然而最近6年(2015-2020年)盈利停滞不前,利润平均复合增速仅为1.46%(今年因抢食华为份额实现了较高增长,但不可持续)。然而苹果估值从2015年的15倍上涨至26.3倍,市值已经高达2.5万亿美元。美股特色的回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3年,苹果业绩陷入负增长(-11%),此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0增长。也正式从这一年开始,苹果开启大规模回购,8年时间回购金额高达3875亿美元,与同期净利润总额的3889亿美元持平。尤其是最近3年(2018-2020年),苹果回购要远高于当年利润水平。对于2021年,苹果计划回购900亿美元。也正是因为大额回购,苹果公司的净现金金额已经冲2017年12月的1630亿美元降低至现在的660亿美元。
未来继续大规模回购,苹果将走上发债(借钱)回购的步伐。这在美股非常常见,麦当劳、星巴克、波音等全球知名公司普遍采用回购推高股价,而业绩在多年前就停止了增长。正因为借钱回购非常普遍,美国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普遍超标。在标普500成分股中,有22家负债率超过100%,有65家超过90%,有125家超过80%,有222家超过70%,有317家超过60%。
但我们都知道,回购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反而会因为资金有成本而伤害公司业绩表现。很显然,(持续高位)回购并不能创造价值,只能产生泡沫。
可以见得,美股最大的风险不在于盈利恶化(美国经济变差,甚至衰退),关键在于利率和财务回购上。过去10余年,美国维持极低的利率水平,美国上市公司可以依靠发债借钱来回购炒自己的股票,一旦利率环境因为外界因素变化之后,会让这个循环打破,后果不堪设想。
这一次也一样,Taper还未正式缩减,可能将于月中正式开始,当下利率变化并不明显,且整体维持极低的水平。这样的情形,并不会立马导致市场紧张与崩溃。因为由于去年开始的超级放水,金融市场流动性极其泛滥,以致于逆回购市场规模已经攀升至1.33万亿美元。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
但随着Taper实质性的推进以及明年的加息,几乎必然会导致利率震荡攀升,会对股市产生明显的压力,不排除来一次深度回调。
4
尾声
美联储将在未来8个月以内完成缩减购债计划,大概率是迫于通胀失控的压力。但这让耶伦的工作很难办,因为财政空虚,需要继续大量发国债补充弹药——8—10月,已经憋了5000亿至8000亿需要发行,10月之后还有新财年的巨额财政赤字需要消化。未来几个月,美联储将停掉购债,没有最后兜底人,让美国国内金融机构吞掉(海外国家不愿意接盘了)压力太大,让国债市场倍感压力与危机。
美联储缩减购债与财政部大肆发行新国债的双重压力,让美元泛滥的流动性备受考验。除此之外,还面临供应链断裂、通胀失控等大难题,美联储目前只是维持各方平衡,走钢丝罢了。能走多远,美联储可能心里也没底。
近期,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警告称,随着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收回其在疫情期间提供的支持,全球股市和楼市面临“大规模”抛售风险。
对此,有些人觉得这是危险耸听,冲入市场继续嗨,而有些人也正在为可能到来的危机做好子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