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深层次金融开放!业内呼吁国际板 助力境外公司来沪上市

财联社 2021-10-17 00:01

财联社(上海,记者 潘婷)讯,当前,尽管逆全球化思潮有所回潮,但是全球化大趋势不可阻挡。10月15日,针对全球化趋势、外资落沪、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等焦点问题,多位业内人士探讨并发表观点。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认为,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是对全球金融体系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上海的金融开放一直走在前列。未来,要抓紧发展机遇,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吸引外资走进来,服务中资走出去。

在汇丰中国的王云峰看来,外资越来越多在上海开设新的机构,是对上海营商环境投的信任票,有利于推进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为此他建议,应推进国际板发行;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全球交易中心和定价城市;成立托管行等。

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 应大力推动金融开放

面对全球贸易形势,屠光绍表示,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球的贸易和投资的整体体量均有所下降。影响全球的贸易和投资活动的因素有很多,但有一个因素不可忽视,即最近几年逆全球化的动态,还包括部分主要经济体采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做法。

“全球化自身也要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新的社会发展之下的新格局的新要求。”屠光绍如是说道,全球化的大趋势不可阻挡。中国对全球化做出了贡献,虽然全球化遭遇逆流,但我国的开放反而在加快。

屠光绍认为,从金融开放的角度来看,全球范围内,不管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对金融开放一直保持着既要推动又要非常谨慎的态度。基于金融的行业特殊性,对外开放在金融方面一定要把握好“怎样防范金融风险”。我国大力推动金融开放,不光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在审时度势。

交通银行行长刘珺也表示,开放是金融的基因。很多人将金融业务区分为国内业务和国际业务,这是不对的。我国金融发展初期聚焦国内业务是因为经济本身开放程度不够,是物理区域集中在国内。现在只有金融业务与更好、更新的金融业务之分。

事实上,即便在逆全球化如此严重的情况之下,供应链出现重大断链情况,但我国进出口贸易量仍在增长,即是说,全球供应链仍在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刘珺表示,不争的事实就是,全球化给大家带来了福祉的提升。逆全球化只是阶段性噪音,未来一定会回到全球化的主旋律。

国际板“呼之欲出” 推动境外公司来沪上市

而作为外资机构代表,汇丰中国行长王云峰认为,外资越来越多在上海开设新的机构,是对上海营商环境投的信任票。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落户上海,必然给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带来更多的主体,思维和推进。

针对更多外资落沪,王云峰认为,除了看到量之外,同时还要看到其中的内涵。在十几年前,我国允许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允许外资银行拥有全牌照以后,外资银行的整体增长是健康的,迅速的。

但从相对速度来看,外资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所有的外资银行总计只约占市场份额的1.6%。作为最大的一家外资银行,汇丰拥有6000亿资产,但体量仍比不上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因此,王云峰认为,除了关注外资落沪的量,还要关注如何从政策,营商环境,从人才等各方面推动外资银行真正扎根中国,往广度、往深度走,而不只是站在岸边做一些跨境业务。这也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对此,王云峰建议,上海应该再一次推进国际板发行,这会对国内资产海外配置会带来巨大的好处;积极推动上海成为人民币全球交易中心和定价城市,充分发挥上海自贸区的作用,把上海做成人民币的在岸、离岸市场的交易中心;在上海成立中国第一家,甚至是合资的托管银行,服务国内资金走出去和服务海外资金进国内。

对于国际板的推进,屠光绍表示,这是上海十四五期间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很重要的抓手。此前他牵头做了长时间的研究,现在,时机已经更加成熟。在当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包括在中国的金融体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过程中,国际板有了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首先,国际板的建设是进一步市场开放的重要体现。我们现在市场开放,既包括了境外的投资人到中国市场上来,也应该包括有境外的公司到中国上市,到上海上市,这体现了进一步的扩大开放,即深度开放。

其次,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是要在双循环中起到国际资源配置的重要的枢纽和节点作用,境外的公司到上海来上市,也意味着中国金融市场配置国际金融资源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最后,深层次开放包括了制度性开放。长期以来,我国的制度,包括金融制度、市场制度,对标着国际的高标准。但是,在这一方面,中国要更多地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中去,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