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税收漏洞,终于被堵上了

格隆汇 2021-07-13 00:03

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人生有两件事无法避免,死亡和税收。

显然,18世纪的智慧也有着所有旧社会都没法超越的时代视野。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20世纪,诞生了一大堆诸如维京群岛、开曼群岛、百慕大群岛、巴拿马、卢森堡等的“避税天堂”,为数以万计的企业提供了合理逃税的去处。

灰色地带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多少有些“合理性”,不过如今似乎已经演变成了一个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当地时间7月10日,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第三次会议在意大利威尼斯闭幕,并发布公报称,已就更稳定、更公平的国际税收框架达成历史性协议。随后,美国财长耶伦表示,全球最低企业税在15%已经成为共识。

“避税天堂”,大约是凉了。

1

“避税天堂”从何而来?

逃税是人类趋利避害本能的表现,自古以来都存在。

早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对城市进出口商品征收2%的关税,于是商人们绕道将货物存放在不征税的希腊岛;古罗马后期税负沉重,有地位的罗马人可以利用特权逃避税收,其他的大批罗马纳税人则到日耳曼尼亚等“野蛮人”地区寻求财富的避风港;甚至宗教也是避税的重要手段,比如7、8世纪的伊斯兰国家就被天主教徒当作财富的“保险库”。

现代真正意义上的避税地诞生在16世纪的美洲,当时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打下了一批殖民地,而为了逃避来自宗主国的重税,殖民地上的有钱人纷纷把财产转移到拉美国家避税。

等到英国衰落、美国崛起,一众英属殖民地接连宣布独立,但多年被盘剥下来,早已失去了干事业的底子。于是像开曼群岛这样,地方小、资源少的国家,开始模仿伦敦试图在“离岸金融市场”中分一杯羹。

但是伦敦本身就是国际金融中心,不用担心如何吸引跨国资本注入的事,而这些前殖民地是不具备的,所以他们想到了从税收入手——通过立法,营造一个无比宽松的营商环境,不向公司和个人征收任何直接税或者只征取极低的税收。

以开曼群岛为例,对于注册地在这里的公司当地政府不收取任何税务,至于注册和走个表面流程差不多,无论你的公司是不是在开曼实际运营,只需要交一点钱、留下一个信箱。并且,开曼群岛还借鉴瑞士银行,设立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保护注册企业的详细信息,使得自己更具竞争力。

避税伴随着的必然是大量的资金流动,而有资金的地方金融就随之而来。

2017年11月,国际调查记者协会公开了全球1340万份被称为“天堂文件”(Paradise Papers)的财务报告,震惊全球。

这些报告曝光了众多政客、名人、企业巨头和商业领袖通过百慕大、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根西岛、泽西岛等灰色地带转移了数万亿美元的财富,甚至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也有数百万英镑的私人财产牵涉其中。

因此,比起“离岸金融市场”这个文绉绉的经济学名词,人们更愿意称它为“避税天堂”。

2

堵上世界上最大的税收漏洞

企业做大后如何合理避税,是一门艺术。

这一点,跨国企业巨头们最有话语权,其中苹果的税务筹划堪称教科书。

具体的操作细节这里就不谈了,简单解释就是通过成本分摊协议将利润转移至美国海外,期间通过大量的中间公司转让、买卖产品,将利润集中到爱尔兰子公司,再利用爱尔兰双重非税收居民政策,规避掉绝大部分的税收。

美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在联邦层面可高达35%,再加上州税,综合平均为39%,为世界最高法定税率之一;爱尔兰法定税率12.5%,为实际最低之一。而2009-2011年苹果公司的爱尔兰子公司Apple Sales International 的税前收入为380亿美元,税款2100万美元,税负只有0.06%。而这是合理利用漏洞,并未违法。

绝大部分的公司做不到苹果这样地细致,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给公司打上所谓的“天堂”烙印。根据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的研究报告,占全球GDP10%的资产被藏匿在海外避税天堂中,其中海湾地区、拉美国家藏在“避税天堂”的财富甚至相当于该国GDP的60%,。

如果G20的15%全球企业税率落地,带来的影响不可谓不小。

过去,出于刺激企业发展的动机,各国都默契地承认了这些灰色地带的存在。2013年2月,G20呼吁全球统一行动,采取措施应对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现象,打击税收不透明的避税地。最后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在细枝末节上纠缠不清。

“即使它不是世界上最大的办公大楼(开曼群岛南教堂街阿格兰屋),那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税收漏洞。”

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此也有过抨击,不过出发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税收。OECD的研究显示,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利润簿记在“避税天堂”的比例由2000年前后的30%提高到2019年的60%,跨国公司转移利润导致各国政府每年损失的税收高达5000亿-6000亿美元。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富豪榜上的人物了。据统计,2014年至2018年,巴菲特的实缴税率为0.10%,贝索斯为0.98%,彭博社老板一边宣称应该缴更多的税,但又反对征收财富税,实缴也不过1.3%。

真金白银,到底没人愿意拱手相让。

而对于疫情下深受财政赤字压力的各国政府而言,这笔钱也能稍解燃眉之急。拜登政府将企业税从21%提高到28%,原因也不外乎政府搞新基建缺钱了,但会刺激企业将业务转移到海外,避税天堂税率优势如果大打折扣,对财政紧张的政府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当然,在这个高度资本化的世界,“天堂”的大门从不为大多数人而开。

G20此举,最受打击非互联网行业莫属。

3

互联网巨头再遭重

在所有跨国企业中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巨头,因为数字服务在地域上具有独一无二的灵活性,只要在太平洋的某个小岛上建一个服务器或者办公室,就相当于完成了传统制造企业的业务转移。

国内众多的互联网巨头们以及去年因为财务造假名声大噪的瑞幸咖啡中,绝大多数是采用VIE协议架构,境外上市融资,注册地均是海外零税区。

也因此,提高全球最低税率,本质上不异于一场对互联网巨头的反垄断。

2020年微软在爱尔兰的子公司Round Island One创造了近3150亿美元的利润,几乎相当于爱尔兰GDP的四分之三,但因为该公司注册地在百慕大,而百慕大实行企业零税负,因此没有任何缴税。

同样,谷歌的注册地也在百慕大,以至于虽然它在丹麦拥有 100 多名员工,2019年在该国的营收为4540万美元,但在谷歌的财报中,也没有任何的税收拨备。

近几年来,欧盟针对这些跨国巨头的反垄断措施,大多最后都会回到弥补税收上,还巧立“数字税”名义,挽回税收的损失。

具体到国内企业,未来增加潜在的税务成本大概率是无法避免了,不过影响倒是没有想象中的大。

2017年7月,中国开始正式执行“CRS(共同申报准则)”,与开曼等避税地互换信息,即便中国居民将境外收入不汇回个人账户,而是将其留存在避税天堂,税务机关仍有可能穿透这些地区,视为个人进行了利润分配,从而对个人征收所得税。

2019年阿里对员工发放的激励,就在这个CRS框架下进行了外汇调回和扣缴税。根据财报,阿里在开曼群岛、香港、中国大陆都有相应的业务,2020年该公司税前利润1666.5亿元,缴税263亿元,刨除递延税款之类的项目,税负在10%以上,实际并不低。

而对这些海内外的巨头来说,失去了避税天堂的庇护和优惠,每年的净利润必然会打一个不小的折扣,资本市场上,股价杀估值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4

结语

征税避税之争,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从来都不是什么新奇事。往往都是遵循“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路线,不断衍生发展出新的模式,“避税天堂”是这一游戏的巅峰作品。

过去几十年来,对于各国政府而言,这里有它存在的价值,但如今显然已经弊大于利,该是被一步步推翻的时候了。有一点很确定,如果G20联手要做一件事,结果将是注定的,拥有10万家注册公司的开曼或许将在不远的未来不复存在。

不过,两个多世纪以前富兰克林预料不到的事情,未来还有可能继续出现,没有了零税收的天堂可去,至多是暂时没了工具,逐利的这方土壤始终存在,就必然还会有下一个“避税天堂”。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