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道破」拒绝华为的上汽集团(600104.SH),底气何在?
传统燃油车企的转型关键在于取长补短,如何高效的弥补自身在智能化、电动化方面的短板,决定着“大象转身”的成与败。
电动化方面的竞争差异化很小,大部分车企都会与宁德时代、LG等电池厂商建立供应合作关系,除了比亚迪的弗迪电池、长城的蜂巢能源外,大部分的车企极少花费精力去自研电池,而是直接采购。
智能化方面的竞争差异则比较大,有的车企选择了积极与新势力、互联网公司合作,比如江淮汽车与蔚来合作,吉利汽车与百度合作成立了集度汽车;有的车企则主动抱大腿,比如小康、北汽蓝谷、长安汽车与华为这样的智能汽车方案专家建立了合作,采购其整体或局部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还有的车企则自己招大量的软件人才,通过自我革命,往智能化方向转型,比如长城汽车。
最近上汽集团就把华为“拒之门外”了,理由是“不会接受华为或其他单一一家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是一台汽车的“灵魂”,给单一厂商会变成他是灵魂,我是躯壳。这对于上汽集团是不能接受的。”
大意是,上汽不想沦为别人家指挥的“壳儿”。
01 华为之外,别样风景
除了上汽,游离于华为之外的车企并不少,比如造车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哪吒、零跑等,还有长城、吉利等自主品牌。
这样一来,多元的格局终于形成。
造车新势力不与华为合作实属情理之中,毕竟智能化是其“看家本领”,也是其敢于从互联网向制造业转型的底气所在!威马有百度注资,必然使用百度的阿波罗,也不会考虑华为。
谈及华为,蔚来的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就曾表示,“华为是一家值得大家尊重的公司,未来华为可能是一个新兴的智能化Tier 1供应商,蔚来可能主张智能化自研,每个模式都有优缺点,最后还是要靠产品说话。”
理想汽车CEO李想之前在微博表示,“我们自研的自动驾驶系统(标配508Tops算力和激光雷达)明年完全可以和华为、特斯拉正面较量。”
针对华为帮助车企造车的模式,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在之前接受采访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华为的模式并不是长久之举,这种模式以前我在做UC的时候做过,后来死得很惨。”他认为,合作的模式既不能把核心能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合作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问题。
虽然没有华为的赋能,如今来看,造车新势力不仅活下来了,而且销量屡创新高,活得风风光光。
由此看来,每家企业的情况不同,到底是自研,还是与华为携手合作,由自身情况而定,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模式主要分为三种:其一是整车解决方案,又称HUAWEI INSIDE 模式,这种合作模式目前就是以北汽蓝谷、广汽、长安、小康为代表;其二是Tier1合作模式,华为的角色类似博世;其三是Tier2合作模式,鸿蒙OS已搭载在吉利、比亚迪部分车型上,在智能座舱方面发挥作用。
对任何一家车企来说,如果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那就不会向外在需求支援,迫不得已才去采购,即缺啥补啥,一方面是由于智能化涉及到方面太多,面面做到确实很难,另一方面是不能因为零部件问题而耽误了造整车的效率,从而丧失攻占市场的机会,“拿来主义”并不丢人。
华为虽然在积极参与造车大局,但是华为与传统车企在对未来汽车的理解上是有分歧的。
华为终端有限公司首席架构师苏菁曾透露过华为对汽车产业的看法。她表示,“传统的车厂认为车是基础,试图把计算机嵌进去,而华为的看法不同,计算机是基础,车是计算机控制的外围设备,一个大计算机把车挂上去,本质看法不同,会导致所有的看法不同。”
上述话的大意是,未来汽车是硬件主导软件,还是软件主导硬件?
正是这种分歧,上汽拒绝了采纳华为整车方案的合作模式,而是选择了自力更生。
02 拒绝华为,底气何在
相比北汽、广汽、长安与华为的HUAWEI INSIDE模式深入合作,上汽拒绝华为的底气究竟何在?
上汽内部的工程师曾对外表示,上汽在智能车上的电子与软件架构上必须掌握自主权。
那就是说,上汽要自己招相关的软件人才,自己去干!
华为能做的,上汽凭啥不能做?这或许是上汽想赌一把吧,而不是选择未战先投降。
另外,阿里也是上汽的一个筹码。
之前上汽就与阿里联手成立合资公司——智己汽车,大股东依然是上汽,上汽的“控制欲”确实很强。
上汽在智能化道路上可以向大巨头阿里借力,有阿里在背后输出技术,似乎可以有恃无恐了。
但问题是,阿里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方面的技术积累能跟华为比吗
上汽集团2020年初成立了名为“零束”软件中心,将聚焦智能驾驶系统工程、软件架构、基础软件平台和数据工厂等项目,着力搭建智能汽车的“四个大脑”。
不过从时间节点来看,2020年开始着手,确实有些慢了。
该软件中心主任李君表示,“我们必须面向全球招聘最顶尖的人才,在这个行业有成功经验、打过胜仗,带领我们少走弯路。我的目标是,招聘的员工中超半数人的工资都比我高。如果不是这样,软件中心没有成功的理由。”
上汽的一个目标是——2023年软件团队将扩充至2200人。
虽然信誓旦旦,但随着造车大军的席卷而来,软件人才炙手可热,不怕没钱挖,怕的是招不到人!
与上汽的路子比较相似的是,长城汽车也在最近表示预计到2023年,公司研发人员将达3万人,其中软件开发人才将达到1万人。
不难看出,“抢人大战”将愈演愈烈,“汽车+软件”这种集成式人才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是“一票难求”。
03 依赖合资,市值堪忧
虽然在对华为的战略态度上,上汽与北汽、广汽、长安的路子不同,但是这几家公司盈利点依赖合资,这是一个共同点。
当然,这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早期国内汽车的发展路径是“以市场换技术”,引来外资车企,按股权1:1来共筹合资公司,合资公司的名字一般就是四个字,我方取两个字,外资方取两个字,比如上汽大众, 北汽现代,广汽丰田,长安福特等。
对合资品牌的依赖一直没有削弱,从上汽的2020年报来看,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7421.32亿元,同比下降12.00%;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04.31亿元,同比下降20.20%。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合资品牌上汽大众2020年销量达150.5万辆,净利润为154.89亿,占总的净利润的比例为73.66%。也就是说,上汽集团还是在靠着合资品牌过日子。
(2020年上汽销量情况表)
在新能源汽车这块,上汽旗下销量最好的是五菱宏光这款车,但是五菱宏光是小型车,其性能是与大型的SUV、轿车没办法比的,完全是两个不同世界的车。
6月30日,在上汽集团的股东大会上,参会股东上台提问发言,对上汽集团的现状表示堪忧。
这位股东表示,自去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成为超级风口,比亚迪、长城股价涨了5、6倍,江淮汽车超过了10倍,长安也涨了3倍多,可号称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的上汽,股价却停滞不前。
有人吐槽,最惨的是全仓买了上汽股票的人,押对了方向,买错了股票。
2020年6月11日,全球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件大事,即特斯拉市值对丰田的超越。有些意外,但似乎又显得合情合理。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20年7月7日,比亚迪市值超越了曾经的汽车龙头股——上汽集团。
截止2021年7月5日收盘,上汽的市值为2463亿元,收盘价为21.08元; 比亚迪的市值为7140亿元,收盘价为249.55元 。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
长安董事长曾说过一句“时代淘汰你,与你无关。”
在新能源转型之际,能否摆脱对合资品牌的依赖,顺利的插上“智能化”与“电动化”这两双翅膀,这是决定上汽能否起飞的关键考验。
作者 慧泽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