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生育政策来了!概念股大幅暴涨,影响有多大?
今日,港股医药板块非常火热,尤其是三胎概念。其中,锦欣生殖午后直线上拉,涨幅一度超过20%,收涨17.5%,贝康医疗大幅暴涨超15%。另外,好孩子国际涨超30%,爱帝宫大涨超21%。
(锦欣生殖股价走势图,来源:Wind)
A股市场中,高乐股份、宜华健康盘中直线拉升封板,贝因美、戴维医疗、爱婴室、康芝药业等纷纷拉升。
消息面上5月31日召开会议,会议指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当前,我国的人口形势不容客观。
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七普数据。2020年,中国出生人口将至1200万人,全年出生率降低至8.5‰,创下有数据统计以来的历史新低。
2016年,中国出生人口还有1786万人,一直到2019年还有1465万人,而去年仅为1200万人,同比下滑18%。相当于短短3年,出生人口下滑586万人。
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3%,而2018年还有1.69%,下滑是很快的。按照2018年世界197个国家和地区的总和生育率排名看,1.3可以排在世界倒数第10,甚至低于日本!
人们不愿生,不愿多生,主要是因为养娃的成本与日俱增,背后是三座大山压着踹不过气——房价、教育、医疗。
据统计,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养娃成本均超过200万元,而杭州、南京、武汉、青岛、西安等二线城市养娃成本均超过140万元。
基于形势,早在2016年,国家全面放开生育两年政策。正因如此,二胎占出生人口的比重还有过一波冲高。2017年,该比重高达51.8%,同比增长11%以上,但随后逐步下滑,2019年已经下降至47.2%。
这不,现在三胎政策来了及配套支持措施将要出炉,有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一定程度上缓冲新生人口大幅下滑的趋势。
中信证券在今年3月发布的研报显示,预计将放开三孩生育,堆积效应可使新出生人数短期提高10%-15%,但仅能够在短期上勉强抵消目前的新出生人口下滑速度。从东亚经验来看,三孩以上仅占全部新出生人口的3%左右,故放开三孩生育与全面放开生育的效果基本无差异。
但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层面已经从新三座大山——房价、教育、医疗方面有所行动。
房价方面,多年来的确是暴涨,但发展到今天,高房价的危害很大。现在出台各项政策坚持房住不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
尤其是深圳,作为全国楼市的风向标,监管层更是频频出手,包括二手房指导价、整治小产权房、提高房贷利率、精准定点打击炒房团伙等等。
这一些列举措是一套组合拳,就是要把深圳房价给控制住,风向标控制住了,全国才好办。
其实,除了地方层面出台各种严格的调控措施外,央行在调控楼市方面放出了重磅杀手锏。一是去年8月给房企划出了“三道红线”,二是去年12月底给银行设置了房地产贷款红线。这可以说是真正落实“房住不炒”的长效顶层机制。未来房价再度暴涨几无可能。
教育方面,监管动作也不少。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监管趋严的苗头早已浮现。
5月18日,北京市教委点名通报“优才教育”违规举办学科考试。而被点名的“优才教育”,甚至是刚刚被海淀区教委审核并同意“复课”的40家机构之一。
5月2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再次重申,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
会议还强调,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同时也要完善相关法律,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机构。
医疗方面,已经有效减轻居民就医费用负担,切实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已经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险。全民医保百姓现在对于看病不再像以前那样恐惧了。
医疗改革稳步推进,成效不小。医药分开改革中,公立医院15%的药品加成全部取消;虽然医疗保险待遇保障还较低,但覆盖率达到了95%;在权威杂志《柳叶刀》发表的全球的医疗可及性和医疗质量排名中,2016年的中国升至全球第48位。
2018年,越来越多的抗癌药得以更快速度进入中国市场,其中一些通过谈判降价进入了医保;公开资料显示,近30年来,卫生支出中的个人负担占比也降到了30%以内,达到28%;分级诊疗成为医改五大任务之首。
同时,在2018年5月底,国家医疗保障局正式挂牌,医保基金得到高度统合。自挂牌至今,国家医保局组织了多轮集采谈判,实现了药品大降价。
总结来看,放开三孩政策有利于提高人口出生率,缓解老龄化严重程度,改善人口结构,是个值得点赞的政策。至少是鼓励生育的一个信号。放开三孩政策出台有利于消费、婴幼儿用品、教育等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