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通胀率超预期,相关数据创近40年最大增幅!美股大跌!马斯克一句话,比特币也崩了!
在通胀忧虑不断升高之际,北京时间12日晚间,全球的投资人都在关心美国公布的一个数据——4月CPI。这是一个观察通货膨胀的重要指标,而投资者担心通胀飙升可能促使美联储重新考虑目前宽松的货币政策。
结果数据出来,美国4月CPI增速大幅高于市场预期,创金融危机以来最高!通胀担忧迅速对美国资本市场造成强大的冲击,周三美股开盘应声下跌,此后跌幅继续扩大。
币圈也传来“噩耗”,马斯克突然宣布,特斯拉暂停支持比特币支付。比特币一度重挫近,加密货币市场也崩了,17万人爆仓77亿。
美国通胀率超预期
相关数据创近40年最大增幅
当天,美国劳工部公布超出预期的通胀数据,引发市场对美联储进一步加息的忧虑,10年期美债收益率逼近1.7%。
报告显示,4月美国消费品价格指数(CPI)环比上涨0.8%,同比增长4.2%,涨幅刷新2008年9月以来最高水平。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核心CPI环比增长0.9%,是1982年4月以来的最大增幅。受疫情影响,建材类如木材、铜和钢的价格屡创新高,同时全球计算机芯片短缺严重影响制造业,从而提高了汽车、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的价格。
欧洲主要国家通胀数据也于周三早些时候发布。德国4月通胀率为2.0%,前值为1.7%,连续第四个月正增长,达到2019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与市场预期相吻合。德国联邦统计局指出,能源价格涨幅超过平均水平是当月德国通胀率升至两年来最高位的主要原因。这与2021年年初开始征收新的二氧化碳排放税以及去年能源价格的下跌不无关系。法国4月通胀率升至14个月新高,达到1.2%,前值为1.1%。
与通胀数据一样,就业数据也是市场非常关注的话题。美国劳工部11日发布报告称,今年3月美国的岗位空缺高达812万个,为自2000年12月以来的最高纪录。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给多个行业带来严重冲击,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而当前劳动力短缺不仅阻碍了经济潜力的释放,还引发了人们对更高通胀的担忧。
一方面是招工难,另一方面却是失业人数依旧维持高位。美国劳工部上周五数据披露,4月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仅增加了26.6万,大幅低于3月时的77万人。相比去年2月疫情爆发前,美国的就业人数依然减少了820万。4月官方记录在案的失业人数为980万人。
高盛集团经济学家指出,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暴露了疫情期间异常的高额失业补贴及其他相关因素对疫情后恢复正常工作的阻碍,而当前的劳动力短缺的状况或导致美国疫情后经济复苏速度低于预期。
CPI数据惊人,加息概率暴增
财经网站Forexlive评论称,本次通胀数据非常令人吃惊,美元正在升值。由于基数效应,所有人都预计会出现反弹,但这确实是个意外,将考验美国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的决心和市场突破瓶颈或消化临时因素的决心。
据CNBC,一系列因素导致供应瓶颈,令价格飙升,从电子产品的半导体供应问题,到3月份苏伊士运河堵塞,再到对多种大宗商品的需求飙升。由于对建筑材料的需求持续,2021年仅木材的价格就上涨了124%,通常被视为经济活动晴雨表的铜价上涨了近36%。
数据发布之后,美国货币市场认为美联储到2022年12月加息25个基点的概率为100%,美国CPI数据公布前为88%。
但很快美联储副主席克拉里达就对外表示:
预计今年经济复苏将加速。致力于使用所有工具,以促进经济发展。通胀将在2022或2023年回到2%甚至超标。由于暂时性因素,通胀率将升至2%以上。经济距离美联储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
受此言论影响,美国股期指也开始企稳反弹。
不过,随后,克拉里达又表示:
对高于预期的通胀数据感到惊讶。重启经济对通胀构成一些上行压力。供应上升到需求水平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如果价格压力不是暂时的,美联储就会采取行动。
在这一言论之后,期指又开始跳水。随后他又表示,现在还不是缩减美联储经济支持措施的时候。在作出缩债判断之前,将会审慎和适当地收集更多的证据。现在的数据中有相当多的噪音,股指再度企稳。
令人意外的是,克拉里达的言论让人捉摸不透。在上述言论之后,他又说,美联储对通胀的容忍度并非无限度的,对于通胀良好的预期至关重要。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市场对于美联储抱啥态度,似乎也是懵了。
道指大跌680点
CPI数据的公布加剧了市场对通胀的担忧,美股立马崩了。
截至收盘,道琼斯指数跌1.99%,或681.5点,报33587.66点,两个交易日下跌近1200点;纳斯达克指数跌2.67%,报13031.68点;标普500指数跌2.14%,报4063.04点。
今年拥有FOMC议息会议投票权的亚特兰大联储主席博斯蒂克表示,美国经济正处于重新开放后的“动荡时期”,通胀预计会大幅波动,并且直到9月份都会出现大量噪音。
盘后,美国前财长萨默斯向白宫发出通胀警告,称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是“过热”。
PNC Financial Services的高级经济学家比尔亚当斯表示,“疫情导致的刺激支票、就业市场混乱和供应链问题是通胀的短期驱动因素,有办法看看这种暂时的通货膨胀如何变得更持久:随着时间的推移,雇主用来吸引工人的高工资可能会带来通货膨胀;强劲的消费者需求可能会推动比预期更快的复苏;或者价格震荡上升可能会助长更高的通胀预期。”
据MarketWatch,4月份,美国大量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上涨了创纪录的数量,如二手车和卡车、轮胎、电脑、电视、家具、玩具、电脑和机票等。二手车和卡车的成本现已首次超过2.5万美元。CPI显示,价格在过去一年中飙升了21%。汽车制造商在疫情早期削减了产量,租赁机构削减了车队的购买量,导致二手车短缺,但需求在激增,因为许多美国人可以从政府刺激付款中花费美元。此外,由于疫情缓解,公共交通工具的恢复缓慢,人们需要汽车来出行。同时,食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也是疫情爆发前的两倍。一些商品和服务的成本,如机票,在疫情期间急剧下降,现在正在恢复失地。
中国如何应对?
在这一全球大背景下,投资者都在担忧央行可能收紧银根。
5月11日中国央行发布的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称,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可能阶段性推升我国PPI,但输入性通胀的风险总体可控,并强调“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
《报告》提出,下一阶段,央行将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珍惜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的关系。健全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管好货币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
对于通胀走高的原因,《报告》认为,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通胀走高的主要推动因素有三:
一是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市场普遍预期总需求将趋于旺盛;
二是境外疫情明显反弹,供给端仍存在制约因素,全球经济在后疫情时代的需求复苏进度阶段性快于供给恢复;
三是主要经济体中央银行实施超宽松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环境持续处于极度宽松状态。
“目前看上述三方面影响短期内难以消除,全球通胀中枢可能在一段时间里延续温和抬升走势。对我国而言,国外通胀走高的输入性影响主要体现在工业品价格,叠加去年低基数的影响,可能在今年二、三季度阶段性推高我国PPI涨幅。”《报告》称。
我国是大宗商品主要进口国,从进口量和进口依存度看,影响PPI的主要是原油、铁矿石和铜,其中原油的下游产业链较长,还会影响化工品等价格,对PPI影响最大。
“具体到对我国消费者物价的影响上,近年来我国PPI向CPI的传导关系明显减弱,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起伏波动对我国CPI走势的影响也相应较低。加之国内生猪供给已基本恢复,猪肉价格总体趋于下降,粮食连续多年丰收、农产品自给率总体较高,初步预计今年CPI涨幅较为温和,受外部因素影响总体可控,将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报告》称。
另外,5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4月中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9%,前值上涨0.4%;环比下降0.3%,降幅比上月收窄0.2%。
4月CPI同比上涨0.9%(前值0.4%),略低于市场预期的1%,但为2020年9月以来的最高点。4月PPI同比上涨6.8%,超出市场预期。
CPI之所以保持较低水平,部分原因是猪肉价格同比下降21.4%。“剔除猪肉后,4月CPI同比涨幅将从3月的0.9%升至1.4%。4月非食品价格同比涨幅也从3月的0.7%升至1.3%。”野村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陆挺表示。
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也惊动了国常会。
5月12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要求要跟踪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市场变化,做好市场调节,应对大宗商品价格过快上涨及其连带影响。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政策配合,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马斯克突然宣布:
特斯拉暂停比特币付款
5月13日早晨,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突然宣布,特斯拉暂停使用比特币支付。
马斯克还表示,对比特币对环境造成影响表示担忧;我们对比特币挖矿和交易中使用化石燃料频率的迅速增加感到担忧;特斯拉正在考虑使用能源消耗更低的加密货币。
他同时指出,特斯拉不会出售任何比特币。
但比特币价格依然受重挫。马斯克发言后的十几分钟内,比特币价格从54800美元左右,跳水至50500美元,重挫约4300美元。最新更跌至46000美元。狂泄近9000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特斯拉目前依然持有大量比特币,比特币下跌将影响其投资收益,也将拖累其股价表现。或许由于这个原因,特斯拉盘后也跌了。
此前,特斯拉于今年3月24日在美国官网支持使用比特币来付款;今年2月8日,特斯拉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公告显示,公司已购买价值15亿美元的比特币。
在比特币的拖累下,加密货币市场集体跳水(红色代表下跌),狗狗币的跌幅也超过10%。
加密货币价格大震荡导致全网大量投资者爆仓,截至北京时间今晨6点45分,过去24小时内,共有17万人爆仓,爆仓金额超77亿。
来源:中国基金报、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时报等
责任编辑:毕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