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保险(01508.HK):净利润同比显著增长,偿付能力充足率保持高位
2021年4月27日,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举办了2021年一季度业绩会沟通会,出席本次会议的有中再集团业务总监李明、董事会办公室主任刘树凯,及投资者关系团队成员。
会议内容经整理如下:
一、盈利能力大幅增长
截至2021年一季度,中再集团(01508.HK)合并保险业务收入352.61亿元,同比下降23.2%;净利润24.17亿元人民币,同比显著提升。
具体到各个板块来看,中再产险本级(不含桥社)保险业务收入83.35亿元人民币,同比提升9.2%。净利润7.6亿元人民币,同比提升215.8%。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17%,同比上升8个百分点。
中再寿险本级保险业务收入106.2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0.6%,主要原因是去年一季度的数据基数比较高,净利润9.45亿元,同比提升420.3%,偿付能力充足率234%,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
中国大地保险本级保险业务收入120.8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9%,净利润3.4亿元人民币,同比提升128.9%,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349%,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
二、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向好
整体来看,中再集团保险业务收入似乎显露出下滑趋势。但细看之下,其实不然。
综合细分板块来看,不难看出中再集团合并保险业务收入下降,主要是由于中再寿险的保险业务收入下滑。而这主要是因为2020年一季度中再寿险抓住彼时的储蓄型业务发展机遇,仅在第一季度便完成了储蓄型业务的全年任务,导致该部分业务的基数较高,因而本年一季度相应收入增速存在下滑“假象”。如果剔除储蓄型业务保费收入的异常情况,那么中再集团整体的合并保险业务收入仍能保持平稳增长。
另外,伴随着整个寿险行业由储蓄型业务向保障型业务转型的发展态势,中再寿险也在顺势不断优化自身的业务结构,其保障型业务占比在持续上升,未来储蓄型业务对其影响会变小。
继续看各个细分板块,可以看到中再产险作为集团的核心子公司,保持着稳定增长,保险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增长。这与中再集团深刻把握住行业趋势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再产险不断提升非车险占比,通过非车险更高的分保意愿抵消车险分保费收入在车险综改中的下滑趋势。另一方面,中再集团充分发挥自身的数据优势、地位优势,实现了以巨灾保险、IDI保险为代表的新兴业务的迅猛发展。
再从国际视野来看,在后疫情时代,曾在疫情期间业绩承压的境外财产再保险业务逐渐恢复,并有望在疫情带来的国际费率上升的背景下获得更高收益。尤其是在收购桥社后,中再集团原有国际业务与桥社之间形成协同效应,推进更多创新业务开展。
再看中国大地保险,保险业务收入方面有所下滑,主要是受到车险综改的影响,车险收入有所下降。但这是直保行业从车险向非车险转型所必须经历的阵痛,并且大地保险的非车险占比逐渐提高,凸显出公司保险业务收入长期动能。
与此同时,中再集团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其主要原因有二:一个就是中再集团把握住了这一季度的权益市场波动,及时地兑现了投资收益,同比利润增加较大;另一个就是整体的承保利润有显著改善,主要是受到国际业务结构调整及费率上涨的影响。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综合来看,无论是中再集团本身还是各细分板块,均保持着较高的偿付能力充足率,折射出中再集团从上到下对于风险管理能力的重视。再保公司作为保险行业的最后保障人,风险管理能力恰恰是其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
附:问答环节分享
Q1:一季度车险综合改革对产险再保险的保费和承保费用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对大地保险的影响是怎样的?新重疾产品销售不佳是否对保障型产品的销售带来影响,公司有哪些应对措施?
A1:从去年到现在,车险综改情况已比较明朗。首先从保费的角度来看,行业单均保费下降约20%,但由于车辆总量增加,行业总体保费收入降幅约为12%。展望全年,因为综改是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的,对今年的影响大概是三个季度。预计车险行业全年降幅是9%-10%。
利润方面,总体上来看综合成本率上升,其中赔付率显著上升,不同的市场主体影响程度不同。大公司综合成本率上升幅度较小,大概在2个点以内。中小公司的上升幅度较大,行业平均上升幅度大概在2个点左右。
大地保险大的趋势与行业一致,车险增速可能比行业平均落后一些,主要是因为家用车占比较高。综合成本率跟行业第二集团基本上保持一致的趋势。从效益方面来讲,还是要把减亏作为我们发展的主方向,通过加大非车险的拓展,通过转型,以客户为导向,“车+X”这种模式,努力减少车险综改给效益上带来的压力。
今年一季度重疾险销售不及预期,主要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春节的假期因素;二是旧重疾的炒作停售对客户资源的提前过度消耗;三是新产品迭代以合规更新为主,产品的同质化也比较高,创新特点不突出。
对于我们公司来讲,因为我们在健康险多点布局,包括重疾、医疗,未来还有长期护理等,重疾仅仅是我们其中的一类。目前重疾下滑对我们保障性业务整体暂时没有产生很大影响。下一步我们主要是动态跟踪市场的情况,通过分析销售的诉求,客户的需求,帮助我们的客户加快创新。第二个是推动供给侧的改革,特别是加大保障的杠杆,创新落地,推动服务融合创新,以提升新产品的服务属性来提升吸引力。第三个要大力推进长期护理、老年医疗及创新产品的落地,进一步优化,进一步丰富我们健康险的业务线。
Q2:最近海外的疫情再起,相对于去年来说,会不会对公司本年度海外业务的综合成本率、赔付率造成很大的影响呢?
A2:去年的疫情之所以给我们造成比较大的损失,主要的原因是疫情忽然发生、猝不及防。今年在续转过程中,保险条款基本上疫情除外了,所以疫情后续赔付非常有限。去年发生的疫情在我们的准备金里面已经充分体现,按照我们的评估准备金提取充足,也不会对今年的财务结果造成严重影响。
从续转情况来看,我们的海外业务一季度的综合成本率表现亮眼,改进非常显著,哪怕跟以往年度2018年、2017年、2016年的一季度相比较来说,也是非常好的。如果三季度没有很大的巨灾,全年应该会有不错的收获。
Q3:农险的保费和综合成本率增速上升比较快,这一块业务的情况具体是怎样的?中再本身的再保险和中农再之间的合作或者竞争关系是怎样的?另外,中再有没有涉及到长赐号的赔偿。
A3:中农再成立以后,原来由我们中再经营的农共体业务基本上就结束了。也就是说中农再成立以后,政策性农险的分保基本由中农再接管,中再不再经营。我们跟中农再紧密合作,中农再每年一定比例的业务会分到中再,以换取和中再之间的合作、技术和数据分析。同时中再集团会加强商业性农险的经营。
农险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综合成本率目前没有异常情况,但农险巨灾往往发生在6月份到9月份,要观察到半年以后才能对今年农险的效益情况有清晰的判断。
另外,苏伊士运河事件对我们公司的影响应该说非常有限,大概是百万美元级。倒是美国的寒流给我们造成的影响比较显著。集团对寒流的损失也做了一个评估,并且纳入了一季度的报表之中,在吸收了寒流的损失以后,我们一季度国际业务表现仍然非常亮眼。
Q4: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健康保险品类?另外,因为有一些品类好像遇到了一些压力,不知道从行业整体的角度是不是属实。
A4:健康险目前大体上分几类。
一类叫重疾险,相当于传统寿险以事件触发作为赔付的条件。只要被保险人得了符合定义的重疾,公司就立马按照合同的约定赔款,极端的情况下,投保的金额很大,可以给予上亿的赔偿。它的这种特点其实跟传统寿险是一致的,只是传统寿险以死亡作为触发的条件,重疾以重大疾病作为触发条件。
第二类是医疗险,其特点是补偿身体恢复到正常状况所需要的成本。这种特点跟财产险是相似的。所以这个不是越多越好,基本上以补偿医疗费用为主。
第三类是失能收入保险,其特点是补偿疾病或者意外伤害导致工作能力丧失期间的收入减少。
第四类就是长期护理。人到老了,失去了生活的能力,需要一个长期的照顾,需要一个护工,每天上门给他提供日常的生活的护理。
还有就是与这些保险相结合的服务类的,像特药、体检医生、门诊医生等等。
个人来看,我比较看好医疗和健康服务,包括特药这一类的。现在健康险的发展上,特别是医疗险的发展上,我们总体的看法是这样的,目前医疗的资源绝大多数还是掌握在医院的手里。存在过度医疗、医疗资源紧张不平衡等问题。保险公司在这个体系中,相对来说比较被动,因为对患者数据的获取,医疗本身是否是最经济的、最恰当的,都不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假设有一天客户资源掌握在保险公司手里,由保险公司为客户寻找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最经济的方式。因为我们会通过市场化的方式,为客户寻找一个最切合治疗也最经济的一种方式来治疗。同时客户需要的额外的门诊、特药也通过保险公司获取,实现规模效益,所以在整个社会效益方面,是一个巨大的节约。
所以,对于健康险这一块,我觉得未来发展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动健康保险的发展,也包括长期惠民产品的发展,我相信后续还会有一些政策措施出台,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医疗环境方面向最佳效率改善。
Q5:惠民保方面的覆盖情况是怎么样的?一般买的是超赔的覆盖,还是按比例的赔付?
A5:惠民保是一种半商业半服务性质的,由地方政府主导,主要目的也是希望解决超出社保目录以外的一些赔付。同时,要求简单、易于理解、成本又不能太高。应该说这对整个社会是一种医疗保险意识的教育。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医疗保险这个概念一下子在全社会普及起来。
中再寿险是深度参与惠民保产品的,因为在条款设计、创新设计、控制成本这些方面,直保公司的数据量通常是不够的,经验上也是不够的。所以我们通过这种服务的方式来帮助直保公司开发产品,也获取相应的再保险保费,甚至也有一些网络销售平台会和我们合作。整体上他们购买再保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一些技术和服务上的支持,因此,再保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
这类业务一般是按比例分保,以技术来换业务的分保多数是按比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