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一度暴跌20%,仅仅因为CEO离职?
4月19日,被誉为“火锅双雄”之一的呷哺呷哺大幅低开6%,随后股价一路下跌,一度跌超20%。截至收市,其股价跌14.91%,成交7.7亿港元,总市值131.33亿港元。自2月中旬的高点以来,呷哺呷哺已然腰斩,跌幅达到55%。
造成该公司股价暴跌的直接原因是其旗下一家爆款品牌湊湊火锅CEO张振纬宣布离职,核心人才的退出,使得资本市场对呷哺呷哺的未来发展产生担忧。不过,投资者对呷哺呷哺的预期或许没有那么乐观了。
1、“火锅+茶憩”,湊湊成主要增长点
3月17日下午,张振纬结束了在“中国餐饮创新大会”上的主题演讲,从容走下舞台,落座,并对一旁的餐饮老板内参创始人秦朝说:“我要先告辞了……”
在身边人听来,他要离开的既是大会现场,也是自己一手创立的湊湊火锅。
作为呷哺呷哺孵化的品牌,凑凑从开始就决定走“全国同步,快速扩张”的路径。2016年湊湊开出第一家店,完成了商业模式和供应链的设计,随后就开始了狂奔:
2018年,湊湊在全国开出48家店,覆盖17城;
2019年,突破百店,覆盖28城,开到了香港;
2020年,疫情之下湊湊仍然将门店数量提高到了140家,覆盖34城。
过去4年,湊湊平均每11天开一家新店,创下了餐饮直营门店最快的增速。
2020年,湊湊在呷哺呷哺的营收占比提升至31%左右,并且在公司整体收入下滑的时候逆势增长。年报预告显示,2020年呷哺呷哺总营收为54.55亿元,同比下降9.5%;而湊湊收入同比增长7%至16.89亿元。
相比收入的上的贡献,湊湊对呷哺呷哺更大的价值在于——重新定位。
早先呷哺呷哺的产品定位是中端小火锅,但是传统的火锅生意渐渐地没那么好做了,尤其是海底捞的疯狂扩张,对昔日的“火锅第一股”造成了相当大的压力。
于是在2016年,呷哺呷哺在湊湊上尝试了转型,虽然主打的依旧是火锅,但却是一个餐饮新物种——“火锅+茶憩”模式。
简而言之,原本只卖火锅,现在卖服务、卖环境、甚至卖奶茶,目标群体也聚焦到95后身上。
事实证明,这一玩法很对当代年轻人的胃口,湊湊火锅不但一下子成为了必去打卡的网红店,也获得了众多投资者的人口。近几年来,呷哺呷哺的增长越来越依靠湊湊,甚至可以说,剔除湊湊的火锅业务实际上是在走下坡路的。
2、翻台率连年下降,增收不增利存忧
过去一年,餐饮企业受到的打击有目共睹。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餐饮收入为39527亿元,同比下降16.6%。火锅巨头们业绩不理想实属正常,市值最大的海底捞也在上半年损失惨重,全年净利润3.09亿元,同比下滑87%。
呷哺呷哺只是更惨了些。根据业绩预告,2020年该公司净利润为183.7万元,2019年为2.9亿元。主要由于呷哺呷哺门店多在受疫情影响较重北方,因此关了部分门店。
业务方面,管理层表示2020下半年已经恢复9成。但是,投资者最担心的翻台率问题依然没能解决。
巅峰时期呷哺呷哺,部分门店的翻台率一度高达7次/天。但随着门店的扩张,这一数字却在不断下滑,从2014年的3.8,跌到2015-2017年的3.4、3.3,再到2018-2019的2.8、2.6,直到2020年的2.3,中间从未反弹。
翻台率下滑,意味着单店流量下滑且单店在整体营收中的贡献率下跌,导致集团的营收增长更多地仰赖于开新店,但依靠门店扩张增加营收的方式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从业绩来看,呷哺呷哺的增长问题并不只是疫情的短暂性影响。近几年,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现象突出,翻台率下滑或许是其中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3月15日呷哺呷哺的基石投资者高瓴资本在持仓6年之后选择了清仓,共5772.05万股。同时,大摩也开始减持,3月16日其持股从9.25%直接减持到只剩0.93%,合计减持了9923万股。
高盛此前发布研报,将湊湊21/22/23年门店扩张数量预期由80/76/81家下调至60/65/65家,并且提示投资者需要注意凑凑CEO离职的相关风险,基于该公司尚未提供更换职位的时间表,高盛预期凑凑的贡献下滑,将公司2021-23年净利润预测下调2-6%。
3、结语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生意,在业务主线上不断寻求新的场景突破、开发新的分支,才是一家企业兴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打造第二、第三以及更多的增长曲线,是每个企业梦寐以求的事。湊湊是呷哺呷哺的一个很好的尝试,CEO张振纬帮它证明了其价值所在。大功臣的离开,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对投资者的信心必然会有一定的影响,毕竟下一个boss的能力还是未知数,这种不确定或许才是最大的风险。
同样,呷哺呷哺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CEO的离开,如何开发、运用新业务,证明自己可以通过创新、品牌等等方式在这个竞争愈发激烈的行业中维持良好的增长性,是讲好火锅这个故事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