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时点投资地产股,重点关注两个细分赛道!
01
传统房企正在转型
总体来说,房企的模式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一是走的高周转模式的碧桂园,新城控股,龙湖集团;二是拿地独特型的地产商,比如华润置地,招商蛇口,中国海外发展。
在 2011-2014 年间,全国宏观调控力度加大,限价限购限贷政策陆续出台,压缩房企利润空间,在这个阶段房企主要通过高周转来维持增长,但是由于利润率大幅下行,行业 ROE 持续下降。2014 年中央出台一系列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消费,调控重点转向保增长、扩内需、去库存。之后市场迅速回暖,房企利润率出现拐点,加上杠杆水平显著提高,共同驱动行业 ROE上升。
而在行业下行阶段,独特拿地型的房企展示出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在过去市场上行阶段,房地产行业以规模为导向,房企通过“杠杆拿地+高周转”的方式实现快速扩张,高周转型房企的 ROE整体高于独特拿地型企业。
随着房价上涨趋于缓和,重点城市严格限价的政策出台;房企新项目的利润率水平小于过往项目。同时房地产也迎来了量不增价格不涨反跌的阶段,房企的周转率很难提升。同时加上融资政策收紧,降杠杆也是主基调,特殊的拿地方式将会越来越明显。
特殊的拿地方式虽然有一定竞争优势,但持续性较差。因此有少数房企开始涉足商业购物中心,酒店等投资性物业领域,业务也逐步走向多元化;最为典型的就是国内几家做商业地产的龙头公司:华润置地,龙湖集团,新城控股。
02
三家商业地产龙头
以运营万象汇,万象天地为主的华润,被当作是城市地标的商业中心龙湖天街,以及下沉到三四线城市,由新城系运营的吾悦广场。除了香港商业地产股以外,国内真正有意思的商业地产公司并不多,A股有新城控股,香港内房股有华润置地和龙湖集团。
商业地产开发模式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在拿地的时候地产商选择商住用途地块,可以降低土地成本。同时在项目建设初期,公司可以销售部分住宅拿到回款,之后用于商业综合体的建设,改善住宅周边的配套设施;促进了销售,住宅销售也是量价齐升。
另一方面,商业中心运营起来之后,就是地产商的自持物业,形成了永续经营的商业中心,商业模式也远远好过传统的住宅开发。后面商场租金还能每年上涨,自持的不动产也在升值。
首先就是华润置地,旗下有61个购物中心,19个写字楼,19家长租公寓。公司的投资物业客流,租金等业绩指标快速恢复,2020H1租金收入50亿元,占比11%。从2004年第一座万象城在深圳开业以来,公司就持续拓展商业版图。目前公司旗下已经有62个购物中心开业,其中42个是自持项目,20个轻资产项目。购物中心的综合实力如何?
体现在数据上就是零售额。2019 年实现零售额人民币646 亿元,同比增长37%,同店增长18%。2017-19 年复合增长率34%,2020 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同比下降7.9%。商业物业目前虽然占比不是很高,但随着租金收入继续上涨,营收占比越来越重,对整体营收贡献还是挺大的。
其次就是龙湖集团,2020年营收增速22%,净利润增速22%,超市场预期。即使公司的物业管理和租金收入加起来也只占整体营收的7%,但依旧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
虽然公司租金收入体量2020全年只有58亿元,没有华润那么大。要是算是长租公寓收入18亿元,差距也就没有那么大了。在去年疫情的影响下还新开了10座商场,物业管理和服务板块,以及租金收入的高速增长也是公司整体营收维持高增长的原因之一。
最后是新城控股,深耕三四次城市商圈的商业地产龙头。公司的业绩增速也很夸张,营收增速69.5%,归母净利润增速20.6%。2020年新城商业板块收入57亿元,维持39%增速,和龙湖的租金收入相差不大。
2020年商业地产开业个数100座,当年新增38座,公司计划2021年继续新开30座吾悦广场,商业板块营收有望突破85亿元,同比增长50%。同时新城计划2021年竣工面积同比增长40%,对标华润,龙湖10倍估值;公司5倍估值更具吸引力。
像新城明年能达到40%的竣工面积增速,2021年物业子公司新城悦服务的业绩也不会差。地产公司有业绩,那么物业股就会有估值和业绩双击的机会,这也是当前市场存在的共识。
03
看好龙头房企的物业子公司
一、碧桂园服务
万科物业还没上市,碧桂园物业现在是港,A股里面绝对的行业龙头。公司不仅背靠国内排名第一的地产商碧桂园,而且业务从住宅类领域逐渐过渡到公共物业和城市环卫服务等方面,慢慢走向多元化,降低了房地产行业的周期性影响。当前公司的合同管理面积高达7.46亿平米,项目储备充沛。
碧桂园物业的优势在于虽然不是国企,但也具有市场化的竞争能力。公司的毛利率超过40%,净利润率高达20%,比其他物业公司都高,这是它盈利能力强的表现。2021年估值45倍,2022年31倍,收购蓝光嘉宝之后每年会给公司贡献18%左右的增速,估值更加便宜,确定性比较高。
二、保利物业
保利物业国企背景的物业公司,住宅类物业和机构类市场都有布局,业务结构更加全面化和全国化。疫情导致2020上半年公司业绩增速放缓,净利润同比增长27.4%。但2019年公司业绩保持高增长,营收59.7亿元,同比增长41.1%;归母净利润4.9亿元,同比增长49.3%。
虽然整体性业绩增速放缓,主要还是受到关联方的竣工交付影响,但是公共物业的在管面积却出现了60%的增长。公司的业绩只是短暂性不及预期,2021年来看,估值只有25X PE,2022年21倍,估值已经比较便宜了。
传统地产开发商短期看,估值很难提升,在房住不炒的长期背景下,一二线城市限房价竞地价的现象将会长期存在,多数地产商也会面临利润率和增速下滑的困境。而商业地产却不受限于房地产周期和政策调控,也会拔高房企的整体估值。同时房企交付竣工面积增速可以维持20%-30%,长期看主流房企物业子公司业绩兑现带来的估值拔高。
格隆汇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格隆汇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