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买的基金,操盘的基金经理可能是“假”的……

国际金融报 2019-07-25 19:48

某只基金在更换基金经理后,很长时间里没有进行任何交易。有人问为什么不操作?该基金经理回答:“我不知道我是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

这是某资深业内人士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的一则奇闻,背后反映的正是公募基金由来已久的“挂名”乱象。

这一“顽疾”近日引起了监管的关注。记者从多家基金公司处证实,7月23日,证监会下发了最新产品申报要求,要求拟任基金经理与督察长承诺产品不存在“挂名”行为,已经进入申报环节的产品则需补充这一材料

为何会出现“挂名”现象?有哪些危害?投资者如何进行分辨?

五种常见操作

所谓“挂名”,是指基金“官宣”的基金经理和实际操盘人有出入。一种情况是,由多人“挂名”的基金,实际上只有部分人在参与操作;另一种情况是,产品挂在某个基金经理名下,操盘的却另有其人。

“‘挂名’行为其实在基金公司普遍存在,背后的原因有很多。”多位公募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总结了五种常见的情况:

第一种是为了营销之便,让明星基金经理或者业绩优秀的基金经理挂名。不管是渠道在推介产品或是投资者在购买产品时,首要关注的就是基金经理的历史业绩,其次才是公司实力和产品本身。因此,普通基金经理的产品很难卖得动。

第二种是基金经理刚入职,或者刚从研究员升任基金经理,公司对其能力不太信任,就在一只产品上挂了两位基金经理的名字。如果新人表现不行,就让另一位基金经理顶上去。

第三种是监管对于某些特定产品,比如沪港深基金,有投资年限的要求,由于实际操盘的人不满足任职资格,就会挂一个符合资质的基金经理

第四种是某些产品因规模缩水沦为“迷你”基后,被当作壳资源做成机构定制基金,按照客户要求做成特定策略的产品,比如打新基金或者纯债基金。这个时候,就会把原来的基金经理和实际操作的基金经理都挂上去。为什么不直接更换基金经理?这是因为合作期过去之后,基金可能还会恢复原来的策略。

第五种是未能通过基金经理资格考试。业内某位读到博士的“学霸”投研总监,曾因第一次参加基金经理资格考试未能通过,将管理的产品短暂地挂在他人名下。有业内人士提出取消该资格考试的建议,理由是“方便一些有能力的人入职,因为该考试无法保证投资能力”。

而无论哪种情况,在法规面前都是借口。

支招辨别“挂名”

“基金‘挂名’一直是监管禁止行为,但过去并未得到有效的执行。”上海一位公募人士向记者表示,如今监管提出新的要求,说明事态已经比较严重。

关于基金经理“挂名”行为的负面影响,恒丰泰石董事总经理韩玮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对于采取多基金经理制的基金,“挂名”现象会导致基金经理权责利不对等,容易出现“吃大锅饭”现象,进而影响基金的业绩表现;另一方面,对于采取单一基金经理的基金,出现“挂名”现象,则会对基金持有人造成误导、甚至欺诈

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认为,“挂名”会带来三方面的影响:其一,“挂名”会损害基金经理的诚信和声誉,一旦基金业绩不佳或者发生踩雷,“挂名”的基金经理会背锅;第二,会对基金公司的品牌造成不良的影响;第三,对投资者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没有保障投资者应有的知情权,也可能让投资者承受额外的损失。

如何分辨基金是否存在“挂名”行为?韩玮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基金经理投资风格、重仓品种、仓位变化、路演问答、基金调研、考察是否存在通道业务等方法,来分辨基金是否存在基金经理挂名现象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多位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或是“一拖多”的基金经理存在“挂名”行为的概率更大。张婷指出,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的多只产品如果风格和持仓差异很大,则有可能是“挂名”;另外,一只原本业绩不佳或者规模较小的基金,突然增聘了一位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而原来的基金经理并未离职,也有可能是“挂名”。

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公募行业“一拖多”现象较为普遍。截至2019年7月23日,在任的2022位基金经理中,管理3只及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占比高达七成,管理5只及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占比近五成,管理10只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数量高达335人。

其中,有13位基金经理名下管理的基金数量在20只以上,管理数量最多的是某基金公司债券基金经理,其管理的债券与混合基金数量高达26只。

(国际金融报记者 蒋金丽)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