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鸽派”延续,A港股继续反弹,后市有望企稳?

格隆汇 2021-03-18 15:48

短期市场恐慌情绪减弱

市场最担心的情况还是没有发生。

美国东部时间周三,美联储公布了3月FOMC会议决议。

1、美联储:大家放心,不会加息!

利率决议的核心内容有几点:

第一,调高经济和就业预期,将2021年底GDP增速由4.2%升至6.5%,失业率由5%至4.5%;

第二,通胀回升是暂时的,短期通胀高于2%不是加息的条件,也没有必要对近期美债收益率飙升采取行动;

第三,美联储2023年之前不会加息,经济复苏之前将保持宽松环境。

整体来看,和鲍威尔之前的多次声明相差不大,但细节上有一些小的变动。

通胀预期方面,美联储对2021年底PCE(个人消费支出平减指数)通胀预期中值从12月份的1.8%升至2.4%;。同时,尽管会议结果表态2023年之前不会加息,但是预计在2022年加息一次的官员从1名增加到了4名。

很明显,市场对美联储收紧流动性的担忧不无道理。至于调高隔夜逆回购上限(缓解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扭曲操作(即卖出较短期限国债,买入较长期限的国债),以及避开SLR问题(补充杠杆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可以视作一些边际上的小修小补,不足以影响大势。

受消息影响,美股迅速上行。截至收盘,道指首破33000点,与标普500继续创新高。

在美联储公布货币政策会议声明前,美债价格下降,美债收益率持续冲高。十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逼近1.69%关口,触及13个月新高。但“鸽派”信号透露后,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大幅回落,现报1.655%。

2、美国经济复苏乐观,政策正常化或将提前

美联储何时退出QE框架,市场普遍认为当美国经济爬出去年疫情砸出的坑,是最好的时间节点。

随着疫苗的普及,美国显然已经控制住了疫情,单日新增人数持续下降。

当前美国部分地区正在逐步放松疫情防控措施,休闲、酒店、餐饮、零售等传统行业的回暖带动了就业的增加。网上招聘公告栏上,年初职位空缺数量已恢复至疫情前水平,表明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就业数据显示,2月份美国的失业率继续改善,环比下降至6.2%。

在拜登和新任财政耶伦的竭力支持下,1.9万亿美元的纾困法案也于本月10日正式落地,大量资金的涌入无疑会帮助经济加快复苏的脚步。

劳工部上周四发布数据,截至3月6日的一周,美国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下降4.2万,至71.2万人。

近期部分迹象表明美国就业市场和整体经济形势有所改善,不少分析人士对美国就业市场前景感到乐观。彭博社经济学家Eliza Winger表示:“大多数指标都在持续改善,2月份的就业报告再次显示,随着经济从冬季封锁中重新开放,强劲的增长正在再现。”

资本市场方面也反映了类似的观点,近期美股中的传统板块,比如石油、航空、银行股等都在持续走强。航空板今年来整体涨幅达到了30%,无线逼近去年暴跌前的位置。

但是,在确诊病例减少、消费者支出增加、各州和城市放宽商业限制,经济走强的背景下,市场对美联储提前收紧流动性的担忧也在加深。

以土耳其和巴西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央行为抑制通胀压力释放出紧缩货币政策信号,实施加息或者表示提前退出宽松政策。此外,分析师普遍预计尼日利亚和南非等国将相继跟进,而印尼和俄罗斯也可能表态提前将政策转向紧缩。

根据历史经验,美联储一加息,就会有大量的资金会从新兴市场中流出,这些国家的举措也有提前规避金融市场动荡的意图在其中。

当然,这步棋走得最早的还是中国。

3、A股有望企稳?

美联储的鸽派表态是投资者乐见的,早早就开始防备流动性收缩的A股也有所反应。

今早A股三大指数高开,小幅调整后持续高走,板块多数走强。创业板指一度涨超2%,上证指数、深成指均有1个点左右的涨幅。截止午间收盘,半日成交额逾4600亿,北上资金净买入34亿元。

估值依旧较高的抱团股多数都有大大小小的回血,“茅指数”涨1.36%。

白酒股反弹明显,茅台涨近2%,酒鬼酒涨超8%,山西汾酒涨超6%,泸州老窖迎驾贡酒金徽酒等跟涨。

A股这几年结构性牛市的一个重要推力,就是外资通过港股通渠道一直在对A股买买买,已经加仓到了近万亿的规模,因此美国继续“鸽”的表态至少不会对外资流入A股造成负面影响。

港股方面,恒指涨1.71%,恒生科技指数涨逾2%。舜宇光学科技涨超10%,阿里巴巴涨6%,美团、腾讯、快手等涨幅不一。

大多数券商研报认为,A港股短期市场的恐慌情绪减弱,将迎来阶段性的企稳。山西证券指出,两市成交量继续收缩,沪深300指数已走出横盘震荡走势,深市和创业板盈利预期结束小幅下降走势,呈现稳定态势,相关指数未来或将呈现横盘震荡走势,构筑平台。

连日来,以北向资金为首的交易资金不断在抄底,在“聪明钱”的引导下,市场有望维持震荡走势。

可以说,急跌过后的市场解读开始偏向正面,主要集中于近期情绪过于悲观后的修复,不过这种中性态度很难成为眼下市场走势的决定力量。

长期来看,各国货币政策正常化已经提上日程,尽管美联储信誓旦旦地说2023年之前不会加息,但联邦政府的赤字规模摆在那里,基本等同于GDP的负债也带来极大的压力,美元在金融上的霸权再如何无敌,货币信用终究是有限的。

也就是说,如果美联储的目标之一(GDP、就业)超预期完成,收紧流动性的动作也会提前,而A股、港股的反应只会更快。

宽松周期的末尾并不远,届时大调整不可避免,投资炒作还是应当以谨慎稳健为主。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