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级公募总经理赴任半年便辞职,是何原因?年内已有63位基金公司高管变动
财联社(深圳,记者 沈述红)讯,3月13日,前海开源公告称,原总经理贾红波因个人原因,已于3月11日离任,目前总经理一职由董事长王兆华代任。
到任仅半年便离职,是出于何种原因?前海开源基金相关人士回应财联社记者称,这是基于贾红波自己的职业规划原因,如公告表述,“系‘个人发展原因’。前海开源基金尊重贾总的个人选择,并对其在公司期间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
记者了解到,贾红波此次离职后,仍将留在公募基金行业,未来或转战某个人系公募,具体情况还有待公告。
事实上,除前海开源外,今年以来还有博时基金、工银瑞信基金、中海基金等6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出现了变动,还有6家基金公司董事长出现了变动。总体而言,截至3月15日,2021年年初至今,共有36家基金公司发生了高管职位,涉及63人。
基金公司高管人员的频繁变更,对于大型公募和中小型公司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别,各家公募也使用股权激励、企业文化建设等各种举措,帮助公司留住核心人才和高端人才。
到任仅半年
2020年9月12日,前海开源发布公告,原总经理蔡颖离任,贾红波加入前海开源基金,出任董事、总经理。
公开资料显示,贾红波现年43岁,2001年于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金融学专业本科毕业,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工商管理在职硕士。本科毕业后,他进入中国银行总行,先后在营业部、人力资源部和办公室任职。2013年3月他进入证监会办公厅秘书处。
2014年11月,贾红波履职中国证券基金业协会秘书长,主要分管私募行业的自律管理。2017年,贾红波从基金业协会辞职,出任光大银行资管部副总经理,半年后离职创业,建立红京咨询任董事长,孵化了很多早期项目。
在贾红波任职总经理期间,前海开源的在管资金规模迈入了千亿大关。截至2020年末,前海开源基金公募规模为898亿元。2021年以来,前海开源旗下新基金成立份额近110亿元,其中曲扬管理的前海开源优质企业6个月持有期募集上限为100亿元,该基金实现一日售罄,最终认购规模近270亿元。
虽然贾红波已经离职,但前海开源鲜明的股权激励体系却一直为这家公司吸引着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天眼查数据显示,作为该公司员工持股平台的和合投信,旗下股东涵盖前海开源多位高管和优秀基金经理,包括蔡颖、王宏远、骆新都、王厚琼、傅成斌、王兆华、王霞、邱杰、曲扬、梁剑波、龚方雄、刘静、徐展、张卫华等,均间接持有前海开源基金股权。
在贾红波离开后,前海开源总经理一职将由董事长王兆华代任。
记者还了解到,贾红波此次离职后,仍将留在公募基金行业,未来或转战某个人系公募,具体情况还有待公告。
年内63位高管变动
数据显示,截至3月15日,2021年年初至今,已经有36家基金公司发生了高管职位(总经理、副总经理、首席信息官、督察长)的变更,涉及63人。
其中,董事长发生变动的基金公司有6家,如工银瑞信、南方基金、长信基金等,涉及14人;总经理发生变动的基金公司有7家。除前海开源外,还有博时基金、工银瑞信基金、中海基金、国融基金、长安基金、华融基金等,涉及15人。
另外,副总经理发生变动的基金公司有16家,涉及22人;督察长发生变动的基金公司有7家,涉及7人;首席信息官发生变动的基金公司有5家,涉及5人。
就变更原因而言,上述高管更迭一般源于退休、任期届满、股权变动、内部岗位调整、个人原因等,其中以个人原因离职的高管占比较高。
基金公司高管人员的频繁变更,对于大型公募和中小型公司的影响存在较大区别,各家公募也使用股权激励、企业文化建设等各种举措,帮助公司留住核心人才和高端人才。
沪上一位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研究人士分析,一般而言,基金公司高管变动无非是基金公司业绩不佳,抑或是股东方变动、磨合所致。在他看来,适度频率的高管变动对基金公司是好事,有流动才有活力,但两三年内频繁换高管,或是高管变更带动公司内大范围投研人员更换的公司,整体发展大概率会受到影响。
一位华南公募人士也告诉记者,作为高度市场化的一个行业,公募机构人员的流动也是正常的。“不过,对于基金公司而言,核心管理层的稳定很重要,一些小公司因为高管频繁变动,很难发展起来。
据其分析,近两年公募竞争愈发激烈,头部效应逐渐凸显,中小型基金公司面临着更大的业绩压力,这或许是此类高管变动频繁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快速落地,外资机构强势涌入,资管行业对高级管理人员的需求不断增加,公募行业高管流动性较高也在预料之中。
基金公司激励政策不到位、公司调整团队治理结构等,也会加速基金公司管理层的动荡。“而在所有容易引发基金公司高管变动的行为里,中小基金公司最容易触发。”上述人士称。
在此背景下,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对中小基金公司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要想改变高管频繁变更现象和改善经营,除了要做好业绩,还得从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下对功夫,效果可能就出来了。”另一家中小基金公司内部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