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英大:全国性碳市场开启“类金融”服务机遇
财联社(北京 记者 徐海东)讯,由生态环境部颁布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即于2021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即将开启。国网英大(600517)有关人士向财联社透露,这将开启数倍于试点阶段的碳交易市场规模,“按照目前试点地区碳交易价格,仅率先实施的全国电力行业碳年排放量就将超过30亿吨”。
据悉,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背景下,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已于今年1月1日正式启动,国内2225家发电行业的重点排放单位已被率先纳入碳排放市场。而包括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电力、航空在内的其他行业也将尽快全部被纳入全国碳市场,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据了解,目前全国碳市场的设计框架是,每年政府会设定全国碳排放总额,碳排放额度按一定规则转化为碳配额用于交易,每个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主体都有一个规定的碳配额。在这种规则下,纳入碳交易的企业将面临三种选择:一是加大节能减排的改造,如果企业实际碳排放低于碳配额,则可把富余部分的碳配额在市场中出售获益;二是碳排放超过碳配额,则可以市场价格购买碳配额以抵消超额部分排放;三是因不履行碳排放权履约义务而受罚。现实中,因来自环保部门处罚力度数倍于碳市场价格,促使企业选择第一或第二种方式解决问题,由此推动节能减排和碳交易市场的活跃。
“决定碳排放权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企业节能减排的成本,二是碳配额的松紧。”国网英大有关人士指出,目前国内碳减排的边际成本在100元/吨左右,欧盟高达150-180欧元/吨,边际成本必然不断升高;而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下,碳配额分配也将不断趋紧。另外,从市场规模来说,全国性碳交易市场预计将出现爆发式增长。自2011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重庆、广东、天津、湖北、福建、四川9个省市陆续成为国内的碳交易试点地区。“试点交易阶段基本是地区闭门交易,很多试点之外的地区则缺乏关注,因此市场缺乏规模。”据此前《科技日报》披露数字,截至去年8月,9个试点交易所碳排放配额成交量仅为4.9亿吨,“而全国市场开启后,电力行业纳入只是第一步,未来全国碳市场纳入全部八大行业后,排放量和交易量规模将会巨大。”
该人士透露,从2013年试点阶段起,国内碳交易试点地区已将20多个行业纳入了试点范围,上述八大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数据审核和交易方法都已做了系统性研究,从配额分配到交易方法都已成熟,未来会在发电行业碳市场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行业范围。“未来不同行业间的碳排放指标可以相互交易,中国碳交易机制与国际接轨,国内市场也必然将和国际市场打通。”
今年1月,国网英大刚刚将其旗下的碳资产管理公司由孙公司划为直接管理的业务板块,并其更名为“国网英大碳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作为目前国家电网系统内唯一的专业碳资产管理公司,该公司在碳审核、碳资产开发、碳交易、低碳研究与培训、碳金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业务经验,而其业务也随碳交易市场发展呈现出越来越强的金融属性。国网英大相关人士介绍:“碳资产开发类业务主要是帮助企业到主管部门评定项目减排量,通过收费或者减排量指标分享获取收益;交易类业务包括直接进行碳交易及为企业提供碳交易经纪服务;咨询类业务涵盖了企业碳盘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企业低碳规划、低碳课题研究等领域;投资类业务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EMC)投融资服务、碳金融服务为主。”
此外,碳减排很多时候涉及到业主的节能改造,而在这一过程中业主客户如出现改造资金需求缺口的情况,碳资产管理公司则可提供融资服务,这也成为了未来碳资产综合管理业务的一个重要方向。为培育和助力国内碳市场发展,国网英大碳资产公司还专门设有研发和培训业务,“公司进行碳减排的方法学开发,如何计算行业和项目减排量,目前公司制定的充电站桩、特高压、输电线路、岸电4个方法学已成为了联合国官方标准。”而在培训方面,公司与国网内部各产业单位、地方政府和企业定期开展碳资产管理师培训。
分析人士指出,将碳资产公司升格直接管理,不仅是国网英大集团服务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战略的重要布局,也与国网英大上市公司“金融+制造”的双主业格局契合。碳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参与。国网英大相关人士介绍说,目前中信证券、国泰君安证券等均已参与过碳市场交易。金融机构的介入不仅有助于解决碳资产管理的资金需求,而且将增加碳交易的预期和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