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座舱成无人驾驶最强风口!未来增量有多大?
今年以来,在新能源电动车的火热势头带动下,无人驾驶板块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智能座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板块成为了整个智能车产业链最先燃爆的行业,已经逐渐跑了出来,进入人们的视野。
仿佛一夜之间,智能座舱就火了。不管是传统造车企业、造车新势力,还是汽车零件企业,亦或是华为、百度、腾讯等科技巨头,近日都密集的发布了关于合作研发智能座舱系统的消息。
1月20日,阿里旗下的斑马网络宣布业内首个智能座舱OS将发布,率先落地智己汽车;19日,腾讯与吉利宣布合作智能座舱;18日,京东方与长安汽车战略合作携手打造智能座舱新体……,此外,早在去年6月,“不造车的”华为就宣布致力于做汽车的大脑,将传统汽车改造成智能汽车,其中增量的地方包括智能电动、智能驾驶及智能座舱等。
可见当前造车大势下,巨头们选择的突破口出奇的一致,那就是智能座舱系统。而它一旦实现技术突破,将重新打造一个生态,成为最可能替代智能手机的,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新技术。而在这新一轮汽车电子革命中,智能座舱也将带动一整条产业链的相关公司,迅速崛起和成长。
什么是智能座舱
舱,以前指的是飞机、航空器或是船舶潜艇的乘坐部分,是一个封闭独立的空间。因此如今汽车由搭载的座位变成智能座舱也就代表着,它已经不再是一个座位,而是一个一整个操作系统的空间和互动的平台。
要说最早的汽车座舱,应该是从汽车有了中控屏开始的,1924年,雪佛兰生产了第一辆配备了收音机的汽车;1965年,摩托罗拉和福特联合开发了安装在中控台上的磁带播放器;1985年,搭载CD播放器的汽车又横空出世,进一步丰富了中控台的功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汽车中控台搭载和连接的服务越来越多,可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全。2012年,特斯拉model s(参数图片)嵌入的中控屏幕基本取消了物理按键;2015年,安卓auto和苹果carplay分别发布,将智能手机的很多功能带到了仪表盘上;2018年伟世通发布智能座舱系统smartcore,就此整合了车载中控和仪表盘等座舱零件,智能座舱也作为一个整体,逐渐进入人们视野。
就像是手机一路发展一样,从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到如今甚至可以替代电脑,完成沟通、交流、娱乐、支付等生活方方面面的需求。
而如今的智能化座舱,需求也不再只是连接蓝牙、触控屏和手机,而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随着汽车硬件、技术、成本的发展,车的智能化越来越高,车主会逐渐释放注意力和手眼,投入到更多的车舱操作中,因此人们对智能座舱的设计和需求已经越来越偏向主动的交互式和关联性,使用度和依赖度更高。因此智能座舱也将承担更多“伙伴”的任务。
但当前的智能座舱,主要偏向与车联网和车载系统,且太多依赖手机系统,AR、AI、生物识别等各种技术重叠交叉融合发展。因此作为汽车产业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打造出一个独立自主可控的汽车汽车操作系统,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智能生态是势在必行的。
下一个苹果产业链
当前,智能座舱包含三部分,一是座椅系统,二是底盘系统和传统内饰,三是整个车载的电子系统,当前各玩家布局的主要集中在车载电子系统部分。
从智能座舱研发环节来看,可以分为软件工程和硬件工程两大部分:
1)软件工程:包括操作系统、基础软件(虚拟化等)、智能基础(用户画像、情景感知、多模态融合交互等)、应用开发(Android为主)、仪表软件开发(QNX为主)、TBOX软件开发(Linux)、云服务(信息安全等);
2)硬件工程:包括显示硬件(屏幕、HUD等)、交互设备、摄像头、通信单元/网关、座舱域控制器等。
底层车载操作系统共有四种:QNX 、 Linux 、 Android 以及 WinCE。,近年来,智能座舱的娱乐与信息服务属性越发凸显,开源的 Linux 以及在手机端拥有大量成熟信息服务资源的 Android 被众多主机厂青睐,成为后起之秀。
由于操作系统目前已成为汽车制造商智能网联化布局和掌握核心技术的关键。因此从车企角度看,绝大多数外企整车厂、零部件供应商(如奔驰、宝马、博世等)和国内造车新势力(如小鹏、蔚来等)选择自建技术团队,在底层操作系统基础之上进行定制化开发,形成自己独有的车载系统。
例如基于 QNX 底层操作系统的车企有福特、奔驰、奥迪、宝马等,基于 Linux 底层操作系统的车企有特斯拉、丰田、雪佛兰等。当前国内能提供定制专属操作系统的上市企业包括:中科创达、东软集团、诚迈科技、四维图新以及德赛等车机系统 Tier 1 级供应商。
除操作系统外,人机交互更是当前重点开发的领域。数据显示,司机因素导致车辆事故占比 37%,其中80%事故是由司机激进驾驶行为所导致,15%的事故由司机疲劳驾驶所导致;4%的事故由驾驶员注意力分散引发,如打电话、看手机、抽烟等。因此,人工智能是智能座舱的必然趋势,市场需求也正在爆发。
当前,人机交互领域主要包含了用户画像、情景感知、智能推荐、DMS(驾驶员监测系统)等,主要分为主动和被动两种等在内的智能技术。
人机交互作为智能网联汽车关键要素之一,预计2030 年市场空间有望逾 550 亿美元。而当前,全球各大科技巨头均已布局在此,如英特尔、英伟达布局的车载芯片;IBM、Oracle等布局的系统服务,众多互联网公司布局的软件应用系统等等。
此外,硬件方面,智能座舱的硬件主要分为4大部分:中控大屏(包括车载信息娱乐系统)、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抬头显示系统HUD、全液晶仪表。
中控屏是智能座舱的主要硬件之一,目前汽车中控屏在新车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80%,是智能座舱硬件设备中渗透率最高的设备,预计到2025年其渗透率将达到100%。国内供应商已经上市有 5 家:德赛西威、华阳集团、均胜电子 、路畅科技和索菱股份。
流媒体中央后视镜、抬头显示系统的渗透率分别为7%和10%,预计到2025年两者的渗透率均会提升至30%;全液晶仪表目前渗透率为30%,预计到2025年其渗透率将提升至70%。从供应商角度来看,国内供应商主要包括凌度、贝思特、华阳集团、360 安全科技、小蚁科技等。
总体来说,现阶段车内的智能软件系统,如触控、语音、生物识别、AR技术等分布于汽车座舱内的显示系统、智能座椅、内饰等各区域,而由于这些交互方式各有优缺点,相互难以完全替代,因此多模态交互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
此外,行车工况数据关系着车辆行驶安全,目前是牢牢掌控在车企手中;地图数据主要由地图商和车企共享;而基于车联网平台形成大量用户数据则在互联网巨头手中,最终汽车或将类似于手机,以上三部分汇总形成大数据,在产业链核心玩家中分配。
而为了提前抢占这个庞大的市场,整个行业呈现出了明显的融合跨界趋势。
首先是上游零部件企业寻求后向一体化,而下游整车厂寻求前向一体化,独立研发算法和智能硬件。此外,科技巨头对当前的智能座舱赛道也大为看好,因此兴起了互联网科技公司与传统整车、零部件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出智能座舱整体解决方案。
总之,随着高级别自动驾驶逐步应用,芯片和算法等性能增加,智能座舱的全套解决方案将进一步优化,一芯多屏、多屏互融、立体式虚拟呈现、主动交互技术等也将逐渐应用和普及,成为整车制造中最为核心和关键的搭载技术。而其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和产业链包含的复杂技术需求也必将使其成为中国下一个“苹果产业链”。
未来增量空间
随着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当前传统整车产业链的供应商越来越多深入到智能座舱相关软硬件的研发领域,加上科技巨头的入局,更是赋予了整个产业更多可能,激烈的竞争也必将催生一场新的产业革命。
2019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达364亿美元,同比增长10.3%。随着 5G 时代的到来和电动车智能车的普及,用户对安全和娱乐功能需求升级,产品渗透率有望持续提升,促使成本价格进一步下探,预计到2022年,全球智能座舱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46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
总之,智能汽车改变未来十年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已经是毋庸置疑的。而智能座舱作为智能车中最重要的大脑,必将是人们依赖和使用的核心。虽然当前赛道入局者众多,但是如何避免同质化和简单的拼凑,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生态链仍属未知。
当前,全球科技巨头都已加入这场竞赛,合作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智能汽车赛道的最强风口,智能座舱最终到底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谁又将最先抢占这一百亿市场,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