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南强北弱”新说:深圳成“王者”!“幸福悖论”仍待解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年末岁尾,国内城市竞争力、南北经济差异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南方人眼中的北方是什么样子?
记得有位上海同事告诉我,她去内蒙古婆婆家走亲戚。半路下车去小卖铺买东西,柜台商品上布满了灰尘,一看就好长时间没有卖出去。
这位上海人眼里的北方只是一个浮光掠影,属于非典型个例。但长久以来南北经济差异却一直是坊间津津乐道的话题。
北方的公交车座椅没有南方的干净,北方的高速公路服务区商铺很早就打烊了,没有南方的繁华热闹景象……
网上来自很多VLOG旅游达人的声音,也都在向外界展示各为形象的各城市间,甚至南北方差异。有个达人甚至表示,不敢说自己吐槽的这是北方哪个服务区,怕当地政府听了不高兴。
今天我们就盘一盘中国城市格局以及南北差异现象。
国内目前城市格局如何?
恰逢其时。
12月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合作研究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渗透人类文明的时空》发布。
报告详细评价全球1006个城市的竞争状况,以及中国城市竞争力发展格局。
本次有三个中国城市进入全球城市经济竞争力二十强,其中深圳位居第9位,香港位居第11位,上海紧随其后,位居第12位。
北京则以一名之差屈居第21位,其余入选城市则分别为广州(42)、苏州(71)、台北(74)、南京(83)、武汉(87)和无锡(91)。
单以此榜单看,中国城市出现典型的南强北弱局面。
在中国综合经济竞争力前10强城市中,位居南方的就占有9席,分别是深圳,香港,上海,广州,苏州,台北,南京,武汉和无锡。北方城市则仅有北京入选。
排名中国内地城市第一名的深圳优势非常明显,近年发展增速也非常快。相信我们自身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感受。
深圳的GDP,深圳的科技产业,以及青年人口数量都是其标志性优势。
2019年深圳人均GDP突破20万元,位居国内城市之首,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2020年前三季度,深圳克服疫情带来了的多次冲击,GDP录得19786.98亿元,同比增长2.6%。
从GDP总量、经济增速来看,深圳领跑珠三角,成为奥港澳大湾区最靓的明星。其增速不仅跑赢了广东省平均增速(0.7%)和全国平均增速(0.7%),还高于上海-0.3%,北京0.1%,广州1%。
当然,除了炙手可热的深圳以外,长三角的苏州、南京、无锡也成江南地区发展的三驾马车。很奇怪今年房地产市场滚烫的杭州为何没能入选榜单。
不过随着蚂蚁科技上市未果,本来财富自由带动的杭州房价上涨,或者杭州实力上升预期都被打破。
从前三季GDP看,苏州、南京GDP均已超万亿元,无锡虽然目前还没有过万亿元,但其2019年全年GDP超万亿元,在全国排名第14位,在江苏省内仅次于苏州。
最重要的是,一平均,这个存在感稍微差点的地级市,地位瞬间扶摇直上,其人均GDP在全国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
人口、资金流向进一步指向“南强北弱”?
人均GDP不仅代表一个地区的金融和经济开放程度,还代表了这座城市的热度。这个热就是来自人口和资金流量。
这是一对相辅相成,相互成就的概念。有了人口就有制造价值也就是钱的能力,有了钱就会吸引更多人口流向这块高地。
南北方差异带给人最直观的感受是,大家都愿意去南方买房子。
一位在甘肃银川做高中老师人士,这两个月正在寻觅去南方买房子,人间天堂苏杭和珠三角房价相对低洼的珠海都是其选择。
在这个个案面前,最为广大群众熟知的莫非东北朋友在南方买房、养老的普遍现象。根据公开数据,海南常住人口只有940万左右,而东北人就占据了近100万。走在三亚的大街小巷,听着不绝于耳的东北普通话,会让人误以为到了东北。
这种异地购房现象也造成中国房地产市场南强北弱格局。2020年以来,杭州、深圳为代表的南方城市屡屡掀起抢房热潮。北方最引以为傲的京津冀则在限购等因素下,房价低于谷底。
以东北人为代表的走出去买房,不仅代表着人口流向,还意味着资金流向了以三亚为代表的南方地区。
故而城市要发展,人口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自2018年开始,全国各大城市兴起抢人大战。时隔两年,战果如何?
2019年,广东成为全国总人口增加最多的省份,新增人口175万人,浙江排名第二,总人口增加113万人,安徽排名第三,总人口42万人。
但广东的深圳却在新增人口上败北长三角的杭州。去年深圳新增人口41万,杭州新增人口55万。并不是深圳新增人口数下降,只是杭州近年电商行业表现太过亮眼。
此外,京津冀热门落户地天津新增人口2.23万,反而不如河北石家庄新增人口。2019年人口增量大的城市大都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如杭州、深圳、广州、宁波等。
新增人口量和人才流向趋于一致。年轻且高素质的人口是一座城市竞争力最重要的要素。
根据2020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报告,从人才吸引力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广州、杭州、南京、成都、济南、苏州、天津位居前十。
不过天津近年人才吸引力逐渐失去优势,正像前几日热文所述,今年前三季度天津的GDP为10095.43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位居全国第十一位,跌出前十。
GDP衰退,薪资没有竞争优势,贵为直辖市的天津逐渐淡出人才选择视野。所剩鸡肋也无非就是天津教育资源和高考升学优势,稀稀拉拉的仍有人口流入。
除了人才外,民营企业也成为国人南北差异认知的直观感受。
从人均GDP排名靠前情况看,排名靠前的深圳、无锡、苏州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民营经济非常发达。
2019年,无锡的民营经济占整体的65.9%,占了大半江山,民营工业实现产值10391.89亿元,同比增长10.2%。而在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其中广东省上榜企业共58家,深圳更是包揽了华为等26家民营企业。
在具体到金融市场,上交所、深交所都设在南方,无形中为当地市场提供便捷的资金优势。正是基于南北经济差异,在投资圈流传“投资不过山海关”。
这句话全句原是“投资不过山海关,投资不去云贵川,投资不上太行山,投资不到宁藏甘”。
势与时变,如今随着永媒集团债务违约,这句话又被更改为“投资不过山海关,买债不买云贵川,生死不过胡焕庸”。云南沃森生物暴雷后,又被调侃“投资不过南宋版图”。
有趣的是,在南宋时期开始中国经济南强北弱格局就已经确立下来了。
数据并不能衡量南北居民生活幸福指数
开放也好,领跑也罢,数据只是衡量竞争力、大比拼的一个88参考数字,但不能完全以数据来衡量民众的幸福指数和幸福能力。
这就好比有钱不一定快乐,没钱不一定不快乐这个哲学命题。
生活在北方和生活在南方的小伙伴幸福感指数哪家更强?
GDP等竞争力指标某种意义上代表了竞争、繁忙和夜生活。去过北上广深的“打工人”都知道,这是这些一线城市共同特点。
在繁忙的打工生活之外,“打工人”也更向往诗和远方的生活。于是成都、重庆、西安等便成为全国人民慢生活、低物价,甚至低欲望生活的憧憬地。
北方城市的高速服务区固然晚上冷冷清清,但人们获得了更多充足的休息和睡眠,这样的人更容易获得一种幸福能力。
再者,GDP等数据并不代表物质匮乏。相反,长期担负农业、工业等生产资料供应的北方物质充足,且物价在监管下保持稳定甚至偏低状态。这让即使人均GDP落后的低收入地区,也能获得充足物质供应。
生活在东北松原的七七,到路边摊买了一大兜子西红柿才花了5元,估摸得10斤。新鲜玉米1元给两根……物价低的让初到东北的南方人惊讶。
有深圳同事出差到北京,惊奇的发现北京卖得热带水果比产地深圳都便宜。从深圳千里之外运到北京,价格反而保持在一定合理价位,这就是监管的魅力。
又如,京津冀的大厂回族自治县每年冬天都会为百姓发放600多元的采暖补贴。小学生每日还有免费的牛奶和鸡蛋。这种福利标准不是每个省都能配备的。
现在不管是北方南方,从城市到乡村大家也都有了医保。葛优主演的《我和我的家乡》这部电影就以幽默的方式歌颂了中国大北方典型地区衡水的医保政策。
也就是说中国强大的社会保障能力,像一只大手,无形中托起亿万百姓的生活福祉。
而这一切的一切还要归功于国家宏大的叙事。过去的“十三五”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稳步发展,“十四五”开局2020年又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
下一站,各大城市百舸争流,将成为“十四五”的先锋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贡献力量。
作者:李莹
编辑:彭尚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