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原住民”、金融史学家、外企高管……他们的浦东缘|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

国际金融报 2020-11-18 23:37

“没想到”,这是陈珏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三个字。

“没想到”浦东这三十年来发展这么快,“没想到”浦东开发开放的红利惠及到了每一个百姓身上,“没想到”当年在烂泥渡路上盖起的高楼数年后即成了上海的名片……

陆家嘴“原住民”的“没想到”

上世纪60年代,陈珏在浦东花园桥路22弄出生,“很多路名都改了,‘烂泥渡路’也没有了,只有‘花园桥路’还在。”陈珏感慨地说。

陈珏先后就职于地处北蔡的上海市第二十八棉纺织厂、上海浦东金杨新村街道社区、上海浦东新家园社区治理发展中心等单位,均位于浦东。

生于斯,长于斯,服务于斯,陈珏是名副其实的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从事基层工作二十载,陈珏了解百姓这些年来从生活到心态上的变化。

1990年4月18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包括陈珏一家在内,陆家嘴的“原住民”接到通知说要动迁。

陈珏回忆道,“当时听说要动迁,虽然补偿不多,但我们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可以解决居民的部分住房问题,房屋虽然不大,但搬到金杨后的居住环境有提升。”

“只是我们没想到,原以为浦东开发开放只是部分人能得到实惠,但慢慢发现百姓都得到了实惠。”陈珏说。

“浦东发展太快了,不止生活条件变好了,大家在精神文明方面也更有追求了。以前的农村房前屋后种菜,现在去南汇的的农村看看,不仅种菜,还种花,很漂亮的。以前我们动员大家多锻炼、跳广场舞,后来大家自发组织。我在社区工作,社区管理这块也越来越规范了,采取和国际接轨的社工体制,工作人员都是高中、大专以上学历……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2000年的人口普查,我们基本靠人工,工作量很大;2010年人口普查,我们用电脑统计;今年人口普查,我们已经用上大数据了。”关于浦东的发展、浦东的好,陈珏有说不完的故事。

浦东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和代表。

11月17日,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参观“在国家战略的引领下——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主题展”时表示,浦东奇迹般的变化背后,是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的创业激情,是披荆斩棘、革故鼎新的创新锐气,是志存高远、追求卓越的创造追求。

李强强调,上海要在新时代全力打好浦东开发开放这张王牌。

金融史学家:“浦东指数”值得期待

成为金融史专家颇为不易,因为需要既懂金融又懂历史。上海是开展金融史研究的理想之地,这里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恰是一位生于上海、长于上海的金融史专家。

在吴景平早年的印象中,“浦东”意味着“乡下”,即农村。

“记得初中时到浦东川沙‘学农’,那里的主要景观就是农田和村居,公路上的郊县公交班车间隔时间很长。”吴景平回忆道。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是很长时期里上海市民的“浦东观”。

“到了1970年代末80年代初,浦东曾是上海安排城市商业拆迁的主要地区,在浦东大道两侧盖起了连片的新工房。1990年开发开放以来,浦东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国际化大都市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吴景平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

吴景平认为,浦东今日的成就,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硕果。

从历史的角度看,上海是国际化和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作为近代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工业门类齐全,技术水准高;作为商业中心,内外贸易发达;作为金融中心,是国内外著名金融机构汇聚之地,主要金融业务与各国际金融中心接轨。

新中国成立之后,上海又作为共和国的“长子”,在财税收入、科技研发、文教医卫发展和多种重要工业品生产供给等方面,长期为国家“作贡献、挑重担”。

这些无疑是浦东30年腾飞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基础。

“浦东由普通的郊县农村到现代化新城,这三十年的成就,不仅在同时期上海的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而且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篇章。”吴景平强调。

浦东开发开放30年取得的显著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供了最鲜活的现实明证,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最生动的实践写照。

吴景平相信,“若干年后,身处这一高度国际化现代化城区的人们,都不会忘记浦东开发开放三十年成就了上海最亮丽的新名片。”

对于陆家嘴金融中心的崛起,吴景平相信这将成为若干年后引领全球金融创新的“浦东(或陆家嘴)国际金融城”的雏形,“浦东(陆家嘴)指数”将成为全球主要金融指数的风向标。

华侨归国,在张江打天下

浦东的开发开放,即吸引了外资,也吸引了人才。

受益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新政,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虹于2017年获得了全国首张自贸区管委会推荐的永久居留身份证。

“这不仅大大提升了我工作生活的便利度,也更加坚定了我留在祖国发展的长期承诺。浦东还成立了全国首个海外人才局,推出了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的九条措施。这些政策的落地让海外人才在上海的生活、工作更有获得感,真正能在这里安居乐业。”周虹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

周虹出生于温州,12岁时跟随家人移居德国。

1996年,周虹从德国柏林经济学院毕业,此后先后在德国、英国、新加坡工作生活。

2011年,周虹回到祖国,定居上海浦东。

浦东引进人才总量已达145万人,约为浦东常住人口的1/4,周虹是其中一员。

同时,张江依托浦东开发开放,借力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承载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为企业提供了一系列享受政策创新的机会,营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

2004年,罗氏研发中心在张江成立。2019年,罗氏将研发中心升级,建立创新中心,聚焦研究与早期开发免疫、炎症等其他疾病领域的创新型药品。

每月,张江科学城里诞生约300项发明专利,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不断集聚。

周虹表示,受益于张江强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效应以及良好的营商环境,罗氏在中国的发展更加迅速。

周虹对两件事记忆犹新。其一,罗氏在2016年通过了海关AEO(经认证的经营者)高级认证,“在认证评审阶段,由于张江属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我们获得了评审的加分。AEO认证在进口通关上有更多便利:可以获得优先办理进口货物通关手续,审核流程更加简化,进口生物药品的查验手续调整为随机抽验。这一系列举措大大减少了进口药物的通关时间,让被肿瘤患者称作‘救命药’的创新药能够更快进入中国,患者获益的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其二,罗氏在2014年进行了境双向现金池的搭建,实现境内人民币资金池与境外人民币资金池内资金的双向流通,打通了境内外资金流动渠道,简化了业务办理流程和手续,为罗氏在华的资金运营提供了极大的便捷度和透明度。

记者/摄影 吴斯洁

编辑 潘晟

责任编辑 孙霄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