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平安资管总经理罗水权:大力度投入基础科技 利用数据科技进一步增强投资预警能力
财联社(上海,记者 路英 丁艳)讯,作为保险资管行业翘楚,平安资管近3.5万亿元庞大的资产规模及未雨绸缪的前瞻性布局最为业内津津乐道。
然而受全球疫情影响,经济下行、低利率、资产荒及监管进一步趋严,这些因素将会给保险资管业带来哪些影响?未来2-3年,其行业将面临哪些挑战?平安资管如何应对?科技将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为此,财联社金融频道记者独家专访了平安保险资管总经理罗水权,看一家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的理解与思考,揭秘神秘且低调的平安资管科技战略实施的进程与规划。
谈及科技之于平安资管的地位,罗水权的回答估计与大多数资管界人士不同,他认为金融科技不仅仅是工具,更多是一种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模式,与人一样是完全平行的生产要素,不可或缺。
据罗水权介绍,目前公司债券生态平台科技项目KYZ已落地,将利用科技的力量来辅助投资经理、风控经理做投资管理业务。下一阶段要利用数据科技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债券、基金及股票方面投资,进一步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帮助投研和风控体系更好地预判捕捉新的投资机会、规避风险。
利用数据科技进一步增强投资预警能力
在罗水权看来,科技赋能是大资管行业一股不可逆的进程,而今年的疫情冲击及资本市场波动更助推科技加速与金融的融合。
他指出,从投资视角看,科技可以帮助保险资管公司进一步降低成本;其次是帮助其捕捉投资机会,对未来投资趋势进行预判和预警。虽然已进入低利率时代,但金融市场本身存在波动,若预判预警精准,则无论做大趋势还是短期波段都可以更好地把握投资机会。
“对未来投资的预判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当事人的经验,其次是通过大数据和AI来提供投资预警信号,以便协助我们提前做判断和决策。而在低利率时代更不能违约,特别针对信用债一定要降低违约概率;针对利率债投资要顺应市场方向,不能做错波段。所以科技本质上除了帮助我们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外,更多是帮助我们提高投资胜率。”罗水权具体解释。
罗水权认为,“金融科技不仅仅是工具,其更多是一种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对平安资管而言,人是生产要素,科技也是生产要素之一,不可或缺。通过构建全新的‘人机合一’投管模式,形成良性的人机共舞局面,实现投研专业经验在平台的有效沉淀,能促进公司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据罗水权介绍,平安资管从2018年底启动科技型资管战略,目前公司旨在打造债券生态平台的科技项目KYZ已落地。“我们希望通过KYZ,利用科技的力量来辅助投资经理、风控经理做投资管理业务。”
谈及平安资管未来科技方面的规划,罗水权坦言,“我们下一阶段要利用数据科技进一步增强和巩固债券、基金及股票方面投资,进一步提升预测、预警能力,帮助投研和风控体系更好地预判捕捉新的投资机会、规避风险。”
KYZ Fmaily揭开神秘面纱
作为一家管理规模近3.5万亿的大型资管公司,在日常投资场景中,经常要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
投资信用债,预期高收益率的同时,如何规避企业兑付风险和市场流动风险?除了从企业财报研究切入,如何搭建债项信用分析研究框架?企业违约频发,如何提前得到发债主体的违约风险提示?资管新规趋严、理财产品净值化,精细化的组合管理、风险分析迫在眉睫,如何加速转型?
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平安资管在今年6月19日发布投资风险的智能顾问服务(KYZ Risk),近日在此基础上正式推出债券生态一体化平台——KYZ Family.其中,除了已经发布的KYZ Risk之外、KYZ Primarkt(债券智慧发行服务)、KYZ Modeling(智慧建模服务)也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具体而言,KYZ Credit是一套信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它依托行业、区域、企业、债项的信用评价体系,形成评级、预警、定价的核心功能,以数据、模型、工具、观点四位一体化服务,支持产业债、城投债、金融债等的信用风险研究。
KYZ Primarkt 则是聚焦投融端,它以企业为核心,依托数据、模型打造智能工具,从智慧承揽、智慧承做、智慧承销、智慧存续管理等多场景赋能投行提效债券发行业务,助力投行降本增效,跟踪风险。
KYZ Modeling能够实现智能建模,它以强大因子为核心,结合业务专家经验,为投资研究提供贴近业务场景的AI+HI模型灵活定制方案,具体可应用于信评建模、策略建模、定价建模和组合建模流程。
罗水权介绍, KYZ Family是基于平安资管多年规模庞大的债券投资业务实践所得经验,针对债券发行、债券投资与风险管理的多种痛点,提出的债券发行全流程解决方案,目的就是要实现趋势先知、策略先觉、交易先行。
探索“人机合一”投资模式变革 降低人员流动风险
最为业内叹服的其实是平安保险资管“人机合一”模式的探索,因为这不仅需要资金的投入,优秀投研人员对此的接受度也是一层考验。
“‘人机合一’即建立一套结合人的智慧和科技力量来实现可持续投资能力的模式。”罗水权告诉记者,“平安保险资管之所以花大力气探索这种模式,是因为其优点在于即便核心人员出现变动对投资和风险管理能力影响也很小,随着技术迭代,可控力量不断增强,而不可控因素对整体的影响逐步降低,这是从根本上降低风险的方式。”
那么问题也随之而来,越是优秀的投研人员可能在这方面的接受度就越需重视。“从今年公司的战略来看,目前我们仍然在引进优秀的投资、投研人员,构造先进的数据科技系统。但在引进人才前我们也明确要求首先需要在思想上接受‘人机合一’的战略模式,要相信数据科技能带来价值。”
罗水权坦言,平安保险资管需要利用科技赋能来巩固和构造差异化的竞争能力,这也是公司着力打造的护城河之一。
众所周知,科技投入是一场浩大的工程,也是高门槛,如何平衡持续投入与营收预期之间的关系是门大学问。
罗水权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区分开硬科技和软科技,软科技主要包括基础科技和应用科技两层,平安科技方面的应用主要聚焦于软科技纬度,需从不同类型科技角度考量投入期和投入产出比。
“从基础科技本身来讲,其需要长期、大力度投入,并且从模式上看短期内不见得有非常快的回报。目前我们在基础科技上的投入力度非常大,比如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平安云、平安区块链等。”罗水权笃定地表示,对于基础科技,平安资管一定是坚定不移的长期投入。
“但对于应用科技就比较追求投产比,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其能否开拓新业务、扩大销售规模等。与此同时,我们会用非常严格的投产追踪、比较去检测,即通常给予一种应用科技3-5年时间,如果被证明实施效果很差则进行及时调整。”罗水权告诉财联社记者。
另外,罗水权向财联社记者透露,从今年开始,随着科技项目陆续落地,公司也在新战略中首次提出了生态业务的概念,并把它与传统的资本市场业务及非资本市场业务并行,成为公司三大驱动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