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企业勇担脱贫攻坚重任 携优势产业振兴乡村发展
导语: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决战决胜之年,时间紧任务重。农村扶贫工作关系全局,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支柱,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和重要抓手。
产业扶贫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各领域龙头企业纷纷参与其中。据了解,包括碧桂园、新希望、温氏股份、蓝润集团等均积极投身于产业扶贫,致力于让贫困地区百姓掌握脱贫技术,着力培育“造血”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振兴乡村经济。
产业扶贫帮扶乡村发展
脱贫攻坚涉及产业、基础设施、教育培训、公共服务等方方面面,每个扶贫环节都不容忽视。教育扶贫从“扶智”角度出发,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增强自身脱贫致富的能力;直接扶贫能快速解决贫困户的困境;科技扶贫则能增强贫困地区群众的开发能力,提高其资源开发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多种扶贫方式及环节的有效配合,是助力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的“良药”。其中产业扶贫是培育富农产业、促进村民增收、抓实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晓林就曾公开表示,新时代下的扶贫工作要从教育扶贫、医疗扶贫等多方面着力,要改变贫困农村的状态,产业扶贫占据重要的地位。
而在产业扶贫中,企业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金融帮扶政策、援岗稳企等惠企政策的加持下,企业利用自己的专业领域见长,助力乡村发展。根据2018年年报统计,全年有1235家上市公司披露扶贫工作情况,共投入扶贫资金256.69亿元,涵盖农林产业扶贫等,惠及123.7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以万科为例,在福建寿宁县的扶贫工作中,万科携专业农业团队帮助该地区百姓发展晚熟巨峰葡萄产业,通过援建葡萄精准配肥中心、建立葡萄标准化栽培管理规程、建立绿色生产集成创新技术体系与专家支持系统,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发展目标,为当地村落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于贵州地区,在贵州茅台的助力下,当地按照“一户两棚”发展优势产业,不断扩大食用菌大棚数量,同时推动建设1万亩酱香系列酒用糯高粱基地,为当地百姓持续脱贫、稳定增收提供了强力保障,夯实乡村发展根基。
扶贫工作非一蹴而就,持续性、有效性、长效性等是扶贫的重点。结合多个成功案例来看,扶贫与产业发展的有效结合,将大力吸引人口、技术以及资金等优势资源向乡村回流,持续解决脱贫问题的同时,更是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可长效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农村问题,从根本上推动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地制宜提振扶贫效果
然而,因各个贫困地区自然地理、人文环境、资源状况等不同,如何引入合适的产业资源、凝聚市场力量因地制宜,如何发挥当地优势资源效应构建长效机制、遏制脱贫后返贫现象以提振扶贫效果,成为摆在当前地方政府及企业在扶贫中的难题。
近年来,碧桂园、万科、永辉等大型企业在长期探索后,终于在因地制宜产业扶贫难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效果,为产业扶贫提供了优秀案例参考。于陕西富平县,永辉根据当地盛产柿子优势,利用自身遍布全国超市门店销售资源,带动富平县柿子产业品牌化,为当地贫困户有效增收提供了强力保障;在广东省仙坑村,万科利用建筑优势帮扶修缮客家古建筑,发展文旅产业实现了人口、资源、技术等要素向乡村回流。
与上述仙坑村等案例不同,在四川东部地区,因地处偏僻、多面环山、交通不便、人口大量外流等不利条件,诸如旅游等产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当地自然条件优渥,多面环山的地形可为生物安全提供天然屏障。过去,当地生猪养殖规模小、布局散,经济发展缓慢,但蓝润集团仍看到当地广阔的发展前景,为其制定了有针对性的生猪养殖产业脱贫方案,多角度着手为当地脱贫致富之路铺石筑基。
据悉,蓝润集团未来5年将在川东地区投资230亿元,建设700万头的生猪产业基地。其中,仅在巴中一市投资近100亿元,项目包括12.5万头种猪饲养项目、年出栏250万头生猪养殖等项目,预计建成后年实现产值100亿元。
不仅要造活经济,还要建立起长效扶贫脱贫机制。蓝润集团通过培训无经验的贫困人口工作技能、吸收当地待业人群、建立产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等方式,让贫困户实现就业的同时,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据了解,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将为川东地区提供相关就业岗位超7.5万个,充分吸引返乡就业以解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一位返乡就业于蓝润的李姐就感慨道:“我们在蓝润上班,守着家里人心里踏实。”
在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等多种战略的有效结合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成就喜人,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9899万人减至去年底551万人,到今年2月底全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扶贫效果显现。
先脱贫,后致富,再振兴。产业扶贫作为长效扶贫机制中的有效方案,产业的可持续性或将惠及一代又一代,源源不断地灌溉着乡村经济,奏响乡村振兴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