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消费金融新风口?社交巨头微博上线新产品“微博花花金”
今年来,疫情黑天鹅持续笼罩,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受到了较大冲击。特别是最高法大幅下调民间借贷利率的保护上限至15.4%,针对放贷利率的监管日趋严格,“高进高出“的商业模式难以为继,从业机构的的利差空间持续缩小,不能迅速调整利率至合规水平的机构则直接面临淘汰风险。
在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不少头部机构开始抛弃激进式规模扩张路线,转而秉持保守稳健的经营原则,深度挖掘存量用户需求、精细化运营,构建自有消费生态圈。
巨头新战场:瞄准优质用户
后疫情时代,消费金融的新风口在哪里?巨头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巨头、上市金融科技公司,都在信用分期支付这块新战场。
今年三月份,腾讯旗下微信分付产品低调测试,随后,美团月付产品上线。6月30日,平安消费金融公司发布旗下首款科技型个人循环消费信用贷款产品“平安小橙花”。上市的机构也在财报中给了信用支付浓墨重彩的描写,包括乐信的乐卡花、360金融微零花、小赢科技摇钱花等等。
最新消息是,微博钱包近日低调上线了一款“随借随还”的类信用卡支付产品——微博花花金,覆盖所有支付场景,还能“先消费,后还款”,最高可获20万元额度,日息低至万三,满足用户高频用款需求。
与简单的贷款产品不同,微博花花金等产品的性质类似于信用卡分期,没有硬性的还款日期,随时都可以付息还款,兼具灵活方便和额度充足的特点。
作为用户量超过5.5亿的社交巨头,微博一直致力于不断满足海量用户及新生代网民的金融消费需求。在微博花花金之前,微博已经推出备用金产品,14天免息,但备用金产品只面向新客户开放。
微博花花金推出的背后,是微博基于自身的客户群体的深刻分析,在了解用户的基础上适应用户需求而进行的产品变革。目的是进一步挖掘存量用户需求,增强用户粘性,不断满足用户变化的资金需求。
从行业上看,微博花花金等信用分期产品的火爆,折射出的是机构们对用户,特别是优质用户的争夺。在消费金融行业整体增速放缓之下,谁能够通过信用支付产品获得更多入口,掌握更多优质用户,靠运营优质用户产生的需求,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风控逻辑:社交“烙印”与用户分级
值得一提的是,信用分期产品的表面逻辑看似简单,但要做到低息、高频、灵活等用户体验,需要平台用强大的用户、风控等精细化运营能力来支撑。
微博花花金就走上了一条精细化运营之路。其用户和风控策略,是强化运用社交数据为基础的大数据风控体系,通过差异化授信和社交大数据决策,在实现KY基础上,不算增强用户粘性。
在利率方面,微博花花金采用差异化授信与利率定价方式对用户进行分级,不同用户享受不同的借款利率。平台将借款资源像优质存量用户倾斜,日利率低至万三。一些信用质量较差的客户,则直接被排除在外。这保障了微博花花金良好的资产质量,也是保持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
其次,通过社交等大数据风控体系,进一步了解用户、挖掘用户需求,进而增强用户粘性和复借率。
作为基于微博平台的一款金融服务产品,微博花花金在风控模式上也将微博账号纳入其中,作为评估风险信用等级的一个重要因子,让微博账号这一社交资产发挥出更大价值。微信分付的逻辑也类似。
通过社交等大数据的风控体系,微博花花金可以深入了解并分析用户的购物习惯、额度、偏好,筛选出的优质用户去配制更好的生态和产品。在此基础上,微博花花金再进一步分析、对比用户在在消费场景中的借贷历史数据,推动消费生态和产品的进一步升级。
实际上,除了微信分付、微博花花金外,国际上也有不少互联网公司之前都运用社交大数据进行信贷决策。Lending Club最早就是利用Facebook的社交大数据拓展借贷业务。Facebook更是试图借助其社交网络帝国构建包括Libra在内的金融信用体系。2009年创立于美国亚特兰大市的Kabbage公司,核心风控策略就是通过上百个渠道收集贷款申请公司或个人的社交媒体信息,评估客户的信用状况。
微博花花金将社交数据纳入风控体系,在提升了服务效率的同时,也让这款金融产品体现出了微博独特的“社交”烙印,体现了其以人为本、以用户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风控思路。
回到行业来说,这个市场并未到达饱和的状态,后续发展空间巨大。《2019中国消费金融发展报告——创新与规范》预计,我国消费金融行业仍会有五年以上的高速成长期,预计表内消费金融占总信贷规模有可能突破 25%以上。监管方面,鼓励消费、推动信贷支持的政策依旧存在。
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于微博等消费金融平台来说,不断挖掘用户需求、调整产品策略、具备风控优势的精细化运营战略,使其在行业低谷期也能稳健运营。长远来看,这种战略也能使其乘风破破浪,在未来掌握更大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