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资中国?富兰克林邓普顿欲增持国海富兰克林基金股权,“中国对我们来说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机会”

财联社 2020-08-15 14:52

财联社(北京,记者 黎旅嘉)讯,8月14日消息,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富兰克林邓普顿发布声明表示,其全心坚守中国市场,并寻求买下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的多数股股权,“中国对我们来说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机会。”

若消息属实,富兰克林邓普顿将有望成为又一家取得公募基金牌照的外资机构。资料显示,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国海证券和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邓普顿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人民币,中方和外方分别持股51%和49%。

分析人士表示,虽然外资机构进击公募之路并非坦途,但随着入华步伐的加速,可以预见,外资公募之间、外资公募与本土公募之间的真正比拼将很快到来。而在资本市场中外资机构参与程度稳步上升背景下,对外开放在资本市场所激发的活力也在逐步显现,外资机构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因。同时也将给我国带来增量资金、先进的技术和风控管理经验,有助于国内资本市场建设,引导市场投资风格的转变,利于内资金融机构提升综合实力、做大做强。

富兰克林邓普顿“发声”谋求公募牌照

8月14日消息,美国资产管理公司富兰克林邓普顿发布声明表示,其全心坚守中国市场,并寻求买下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的多数股股权,“中国对我们来说代表着一个巨大的机会。”

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由国海证券和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集团的全资子公司邓普顿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注册资本2.2亿元人民币,中方和外方分别持股51%和49%。截至2019年末,国海富兰克林旗下共管理32只公募基金产品以及10只特定客户资产管理计划,资产管理规模299.67亿元。

此前,摩根大通宣布,将收购上海信托持有的上投摩根基金剩余股份,一旦股权交易完成,上投摩根基金将成为首家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另一家国际投行摩根士丹利也已经拿到了合资券商摩根士丹利华鑫的控股权,旗下拥有一块公募牌照。

从规模角度来看,数据显示,2020第一季度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募管理管理规模301.24亿元,非货币基金规模235亿元,非货币规模排名行业第69位。对比此前发生股权变动的上投摩根基金,2020第一季度非货币规模562亿元,排名44位。此前上投摩根基金公司2%的公司股权对应价格约2.41亿元。因而若按照非货币规模的比例大致测算,2%的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股权,大约为1.01亿元。即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整体估值为50亿元,如果富兰克林邓普顿100%控股则需25.76亿元。

从营收角度出发,数据显示,2019年上投摩根基金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是10.97亿元和2.9亿元。国海富兰克林基金2019年营收3.46亿元,净利1.42亿元。若按照营收比例测算,2%的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股权,价值约为0.76亿元。即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整体估值为38亿元,富兰克林邓普顿100%控股需要19.4亿元。

资料显示,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集团是世界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在全球市场上有超过70年的投资管理经验。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在中国拥有广泛的业务,涵盖机构性客户、主权财富基金、合资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及私募股权,并与多家合资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 机构合作。

事实上,自二十多年前起富兰克林邓普顿即已开始投资中国,分别在香港和上海设立研究办事处。其后于1994年在香港开设富兰克林邓普顿投资(亚洲)有限公司,于2004年与国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于2007年入股中国人寿资产管理(香港)有限公司,合组联营公司中国人寿富兰克林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外资进军公募并非易事

业内人士表示,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资产管理机构表达出了强烈的来华展业意愿,特别是公募市场。

早在4月1日,证监会官网就公示,贝莱德与路博迈已经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申请,为第一批递交申请的两家外资机构。4月1日,中国金融市场开放迎来新里程碑,当日起,中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5月19日,富达国际也正式向证监会提交外商独资公募基金牌照申请。

虽然外资机构申请公募的准备工作繁多,但这也并未拖慢外资机构入华的脚步。基金业协会信息显示,今年已有4家外资机构完成了WFOE PFM的登记,包括罗素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弘收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威廉欧奈尔投资管理(上海)有限公司、鲍尔赛嘉(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至此外资私募数量已经达到27家,而当前递交申请的上述三家机构此前都已经获得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

而在其他20多家机构中,同样也有不少机构有意进军公募,只是有的对于时间表并不是太在意。此前有外资机构人士曾表示:“在时间表以外,还有很多信息不是很明确。比如对于本土基金公司的一些要求,放到外资机构上会比较难适应,这些在申请时都有待进一步的沟通。”

“不少进入中国的‘外资私募’在海外都是大型公募,他们的公募管理经验更加丰富,来中国的‘第一志愿’也原本是做公募。对这类公募背景的外资私募来说,一开始做私募主要是受到国内政策的限制,公募的牌照没有放开。”格上财富投研部总监付饶表示。

也正因为进击公募并非易事,当前外资私募选择先熟悉市场渠道、修炼业绩曲线、拓展投研和销售团队等,亦有外资并不排斥维持私募的现状,但希望发力拓展机构客户(压低零售),而这就要求外资私募自身的投资业绩过硬。“我们暂时不考虑,我们想先把业绩做好,得到市场认可以后,再去申请公募牌照。”此前某外资私募就曾表示。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