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款基金简单?其实爆款很难!揭开“爆款”背后秘密:三大因素缺一不可

财联社 2020-07-27 19:29

财联社(北京,记者 黎旅嘉)讯,去年以来监管层提出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公募积极转型发展权益产品,同时受益于权益市场明显回暖,公募基金赚钱效应显著,居民资产大类资产配置纷纷转向权益基金,爆款基金层出不穷,助推权益类基金规模大扩容。

在行业深刻变革叠加居民资产配置渠道转变的深刻背景下,行业“马太效应”加剧,部分中小型基金管理人发行难也是不争的事实。不过也有一批中小基金公司“乘风破浪”,实现“弯道超车”,管理规模的大幅度增长,排名也出现了跨越式跃升。

业内人士表示,不难发现,“爆款”背后是基金公司品牌号召、业绩和渠道动员合力的结果。“爆款”更多反映的是投资者对他们的认可度,也是对他们多年辛勤耕耘的反馈。而针对当前稍显落后的部分基金公司而言,未来更需以积极心态对待市场竞争,夯实发展基础,找准自身定位,不断提升投资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练好内功、建立优势、实现突破。

“爆款”并非偶然

今年以来,权益类新发基金普遍获得了投资者青睐。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今年以来已成立782只新基金,合计募集规模达1.46万亿元。从权益类基金看,目前已成立的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数量分别为144只和330只,募集规模分别为2040.9亿元和7799.97亿元。

部分优势突出的基金公司更是频现爆款,若从权益基金发行情况来看,今年已有15只基金募集规模超过100亿元。业内人士指出,基金公司旗下爆款基金频现并非偶然促成,而是源于其在渠道力、业绩力和品牌力等多方位优势的集中显现,亦是其综合实力的体现。不少基金公司也着力在以上三方面力求深耕,而这与这些公司爆款权益基金频现的盛景相得益彰。

细分来看,从渠道方面而言,由于市场火爆,目前基金代销渠道的档期较为紧张,加上很多都是绩优基金经理的新产品,投资者更愿意接受渠道推荐购买基金,销量的差异更多会体现在渠道服务能力上。在不少堪称“爆款”的基金认购中,银行、券商等渠道的销售就占到较大比例认购量,并最终促成这些基金“一日售罄”的盛况。

从业绩方面来看,对于投资者而言,“爆款”基金的诞生背后,基金公司旗下产品的既往业绩回报显然是首要考量。而数据显示,“爆款”基金的业绩大多也是可圈可点的。Choice数据显示,从成立上市至今年上半年末,绝大多数爆款基金的净值增长率都在10%以上,比如易方达研究精选区间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是15.19%,广发价值优势广发科技先锋等则超过了20%,特别是后者收益率高达26.41%。

再从品牌效应角度出发,今年2月20日,陈光明旗下睿远基金公告,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持有混合基金单日募集规模达1223亿元,刷新尘封13年之久的单日募集规模纪录,并且打破公募行业22年发展史上募集规模的历史纪录。事实上,早在发售之初,有陈光明+赵枫的“名牌效应”,业内对睿远基金这次的火爆销售完全在预料之中,关心的无非就是到底能有多火爆。

业内人士指出,“爆款”背后是基金公司品牌号召、业绩和渠道动员合力的结果。而频出“爆款”的基金公司也多是明确定位于主动权益类产品,或者是非常强调主动管理能力的基金公司。他们的口碑,都是多年来用实实在在的业绩积累出来的。“爆款”反映的是投资者对他们的认可度,也是对他们多年辛勤耕耘的反馈。而在“天时、地利、人和”时,出爆款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竞争加剧,业内排名“洗牌”

事实上,近几年来,随着资本市场各项制度的逐渐完善和投资者日趋成熟,有着被验证、可信赖的投资理念,有着中长期优异投资业绩,被投资者信得过的资产管理人发行的产品越来越受到市场的追捧。而权益类基金日益成为居民资产配置的一种选择,通过基金入市,正逐步取代通过股票账户入市。而这些,无疑都为权益类基金大时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正如华夏基金董事总经理、数量投资部行政负责人张弘弢所指出的,向财富管理转型成为资产管理行业的共识,资产管理机构需要从投资者的实际理财需求出发,筛选匹配的金融产品并以合理的比例进行配置,从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与客户建立更深层次的陪伴和交流。我们也关注到,近年来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等资产管理机构正在从组织架构、产品准入、服务模式等角度进行变革,探索从客户端出发满足投资者更加全面的理财需求。

在行业深刻变革叠加居民资产配置渠道转变的深刻背景下,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一批基金公司“乘风破浪”,管理规模大幅度增长,排名也出现了跨越式的跃升。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行业排名在20-80名之间、年内规模增长超百亿元且增幅超过40%的基金公司有9家。

比如,睿远基金、信达澳银基金的非货基短期理财规模翻倍,权益类基金增长超过百亿;泓德基金上半年规模增长约240亿元,规模猛增64%;创金合信、长城基金规模增长也超过百亿,规模增幅都在50%以上,同期权益类基金规模增幅也非常显著。这些基金公司在几个月时间里乘风破浪,管理规模快速稳健增长。

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绩优基金公司爆款不断的同时,也有16家基金管理人年初至今“颗粒无收”。在业内人士看来,“马太效应”凸显的当下,部分中小型基金管理人发行难已成不争的事实。

就在此前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召开的行业座谈会上,部分与会中小基金管理公司代表就表示,目前行业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尤其是新设公司,在业务发展过程中遇到品牌知名度不高、技术系统等运营成本较高、分销渠道与合作对象拓展困难等问题,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针对未来,不少与会中小基金管理公司代表表示,会以积极心态对待市场竞争,夯实发展基础,找准自身定位,不断提升投资管理的核心竞争力,练好内功、建立优势、实现突破。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