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踏体育强烈否认有关指控

财华社 2019-06-03 16:02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前言:

安踏体育(02020-HK)近日遭沽空机构做空。

沽空机构“杀人鲸”Blue Orca Capital日前表示,质疑安踏的会计及企业管理水平,认为该股应该存在企业管治折让。

受此事件影响,安踏体育发布公告澄清。5月30日,媒体报道了Blue Orca Capital 提出的指控,当中含有若干关于集团财务表现的猜测。董事会强烈否认报道中的有关猜测,认为有关猜测并不准确且具误导性。

安踏公告称,相关指控可能旨在蓄意打击对公司及其管理层的信心并损害公司的声誉。因此,股东应审慎对待相关指控。

据了解,Blue Orca此前亦做空过美股拼多多、万国数据、港股新秀丽等多家公司,最近一次的狙击是5月13日Blue Orca直指港股Mega Expo Holdings Ltd(01360.HK) 价值为零。

值得一提的是,安踏遭遇沽空机构狙击已经不是第一次。

早在2018年6月沽空机构GMT针对中国体育品牌发表报告,指自2005年以来16家上市体育用品公司中,已有9家来自福建的公司证实造假。GMT认为安踏、特步和361度要重点跟进,并且建议沽出或避开,表示该7家公司同样涉及共享欺诈信息。

其中重点提及安踏,认为安踏2017年的高利润率难以置信,且其所代理的FILA产品在内地的销售数字,与FILA品牌持有人在韩国公布的有出入。

对此安踏强烈否认,但当时股价仍受影响一直下跌,到10月跌穿30元才有反弹。

此次,BlueOrca主要指控企业管治,但实际上,安踏的业绩增长稳健。

安踏业绩增长稳健

过去10年间,安踏陆续收购旗下除安踏这个自主品牌外,FILA(斐乐)、Kolon(可隆)、Sprandi(斯潘迪)、Descente(迪桑特)和Kingkow(小笑牛)。

2008年度,FILA品牌中国业务亏损3917.8万元。次年,安踏就正式买下斐乐这个国际知名品牌的经营权和商标权。

2009年,安踏正式以总价约6亿港元,从百丽国际手中收购了FILA在中国大陆、香港及澳门相关的商标及在香港和澳门的零售业务,开始发力中高端运动领域。

完成对FILA的收购之后,安踏将大量FILA门店改为直营,调整产品定位,针对亚洲市场和消费者开发FILA的定制产品。并在FILA下设立两个子品牌——FILAFUSION和FILAKIDS,以此来完善了产品线。

2014年FILA开始盈利,2016年FILA的营收已经可以占到安踏体育的20%。在2018年年报中,安踏有超过35%是由FILA(斐乐)品牌贡献。

2018年,FILA相关门店增长了566家,与安踏集团的主品牌安踏全年新增门店数量590家旗鼓相当。FILA品牌去年的销售增速超过了80%。加之服装业务高达55.3%的毛利率,推动了安踏整体毛利率的提升。

据安踏体育2018年财报显示,其中营收为241亿元人民币,增长44.4%。毛利率提升超过五成,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同比增长了32.9%。

2018年集团毛利增长54%至,约126亿元。各类产品的毛利率均上升,因此整体毛利率上升3.2个百分点至52.6%。服装产品毛利率上升3.3个百分点至55.3%,为毛利率最高的产品。鞋类产品的毛利率上升2.3个百分点至49.0%。配饰产品的毛利率也上升4.1个百分点至43.5%。

此外,安踏体育公布了2019年一季度财报,其中安踏品牌产品零售金额录得同比10%-20%的低段增长,在去年四季度高基数下仍维持稳定增长。

当然,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安踏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规划路线。

主品牌安踏继续高性价比稳住已有的低线市场,又通过经营FILA中国区业务迎合了一二线城市消费升级和时尚运动趋势获得了高速发展。而FILA定位时尚的运动品牌,而不是专业运动,避免了和阿迪达斯及耐克正面竞争。

在FILA所处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后,安踏把扩张重点瞄准国内较为空白的户外市场,引进迪桑特,并经营韩国品牌Konlonsport中国区业务。而安踏收购始祖鸟母公司Amer,目标可能是2022年冬奥会。

作者:赵丹

编辑:李雨谦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