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再度私有化,金卫医疗已别无选择?
港股解码,香港财华社原创王牌专栏,金融名家齐聚。看完记得订阅、评论、点赞哦。
有企业千盼万盼着要上市,也有企业“厌倦”了上市。
在医疗设备板块中,过去几年已有几家公司选择私有化退市。2016年,迈瑞医疗(300760-CN)以33亿美元的价格完成从纽交所私有化退市,随后于2018年10月登陆A股的创业板,股价至今翻了3倍;2016年8月,因经营亏损,金蝶国际(00268-HK)将金蝶医疗私有化;2019年初,在美上市的中国体检行业第一股爱康国宾私有化靴子落地,但其财务指标暂时无法满足A股上市条件,目前仍是资本市场外的“游子”。
而同时运营医院又卖血液医疗设备和中草药的港股上市公司也选择了私有化退市,退市的原因为:股份流动性低影响筹资、违反上市规则中的持股量规定、为计划股东提供以溢价变现其投资的良机等。
金卫医疗在6月17日向外披露私有化公告称,公司创办人甘源计划将公司私有化退市。甘源给出的私有化注销价对股东来说颇具吸引力,0.88港元的计划注销价较6月8日收市价每股0.62港元溢价约41.94%。
若成功私有化,公司将向联交所申请撤销股份于联交所的上市地位。
话说溢价41.94%的私有化提议,应大受股东们的欢迎。但从披露公告后首个交易日(6月18日)的股价表现看,显然市场热情不足。18日复牌当天,金卫医疗股价高开15.07%,随后股价缓慢下行,最终收盘涨幅为10.96%,收盘价0.81港元,与大多私有化复牌后十分接近私有化价格的其他企业股价表现差距较大。市场往往将宣布私有化的企业股价拉升至及其接近私有化提议价的位置,获利的同时留下避险的退路。此次金卫医疗复牌首日收盘价与甘源建议私有化价格差距达7.95%,明显反应出部分投资者不看好此次私有化。
3年前就已为私有化做准备
在2016年底以64亿港元巨资卖掉其主业——中国脐带血库后,金卫医疗马不停蹄的展开一系列资本操作。
2017年1月,为了“最佳地组织及优化集团的业务及营运”,甘源透过Magnum Opus 3 International Holdings Limited对金卫医疗提出股份要约、购股权要约及可换股票据要约,当时的要约价溢价约12.61%,最高现金代价将约为25.16亿港元。当时,要约人称并无计划将金卫医疗退市。
三个月后,甘源要约完成,持股量由37.7%增至70.36%,成为金卫医疗绝对的“持股王”。不过随后金卫医疗第二大股东刘央在2018年举牌金卫医疗增持至10.01%,加之甘源后续的增持,造成金卫医疗公众持股量低于规定的25%而遭到港交所关注。
在2017年10月,因在台湾扩大市场遇阻及在台湾股份交投量低,金卫医疗选择终止在台交所上市,并与2017年底于台交所成功退市。
此后,金卫医疗走向并购之路。2017年底,金卫医疗斥资近3000万港元收购日本一地产管理公司50%股权,并与2018年拟斥不超11.27亿元收购医疗保健公司16.14%权益,不过最终终止收购。
从3年前的要约收购可看出,甘源当时就已为私有化退市金卫医疗而做好了准备。如今持有金卫医疗超过70%股份的甘源,要私有化并使金卫医疗退市并不难,因为面临的阻力不大,这也很好的解释了金卫医疗此次复牌后股价不够“激情”的原因。在目前大股东持股份额已经超过70%的情况下,金卫医疗溢价私有化对大股东来说还是稳赚不赔的。
经营业绩不尽如人意
在出售脐带血库业务后,金卫医疗有三大业务,分别为医疗设备(销售血液的回收、净化及处理的产品)、医疗服务(北京及上海拥三家医院,包含血液科、妇产以及高端医疗)、策略投资(包括中草药业务、细胞疗法业务等)。
不过,金卫医疗的过往经营业绩并不佳。2014年以来,金卫医疗多年产生亏损,2018年因出售脐带血库业务而录得33.99亿港元的利润,而2014年以来累计亏损金额高达27.44港亿元。
显然,经营医院和卖医疗设备的生意不好做。尤其是医疗服务板块,金卫医疗过去几年受销售及管理费用高企以及商誉减值的影响,该板块连年巨亏,严重拖累公司业绩。2015财年-2019财年,该板块收入分别为6562万港元、6514.9万港元、1.14亿港元及1.68亿港元,虽然整体保持增长,但是亏损惨重。上述时间内,该板块的销售及管理费用每年均高达2亿港元左右,且在2016财年产生2.95亿港元的商誉减值。因此,该板块除税后亏损额分别达到1.8亿港元、4.8亿港元、1.89亿港元及1.5亿港元。
此外,金卫医疗战略投资业务销售及管理费亦不低,远高于其收入,造成多年来未能实现盈利。因此,金卫医疗的盈利只能靠销售医疗设备苦苦支撑,但也无法填补其他两大业务板块巨大的亏损窟窿。
在迟迟未能扭亏的情况下,作为金卫医疗掌舵人的甘源不愿再这样耗下去,所以选择了私有化退市,以便节省上市成本及投资者关系成本削减成本,并可更自由地实施长期增长策略。金卫医疗在私有化通告中也指出,“要约方可能会实施一系列长期转型及增长策略。”
作者:覃汉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