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时便利店的“生死劫”
2020年初的这一场新冠疫情,几乎让所有行业创伤累累,而出人意料的是,便利店竟然也传来了“熄鼓”的声音。
5月11日,北京全时便利店官方公众号发出《“全时便利店”停止营业告知函》,称因公司经营战略调整,全时北京区域所有门店将于2020年5月20日24点0分结束经营,在此之前全时将继续提供的服务,并对全场商品进行6~7折销售(不含香烟)。
全时便利店,曾是北京地区规模最大的便利店。换言之,在便利店行业也算得上有头有脸了。
故而这公告一经发布,便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
随后不久,全时便利店公众号又将这一公告删除掉。不过,有媒体向全时员工求证后,得出了一个“北京区域的所有门店的确将于20号停止运营,现有货品卖空之后不会再补货。”
由此可知,全时便利店将于5月20日停业恐怕是确有其事了。
那么,全时便利店真的要over了吗?
1、全时面临“二次死亡”
全时便利店曾经也风光一时。
从2011年诞生开始,聚焦于北京市场的全时便在短短几年内扩张至全国,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2017年底,全时提出“百城百万”计划,宣称要投资百亿元,五年覆盖100个城市,100万个终端;2018年全时在全国一度拥有800家门店,仅在北京就拥有400家门店。
然而,高光时间还没过多久,全时就深陷前母公司复华P2P暴雷事件的影响。
在2018年11月,全时曾经的母公司北京复华卓越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复华”)旗下多家P2P公司也接一连三地出现问题,仅“海象理财”一家平台就牵涉7万多名投资者、近40亿元资金存量。
据工商信息显示,复华是一家以文旅地产为主营业务,总资产规模逾千亿元、企业员工超万人的集团企业。不过这家千亿规模的大型公司基本是依靠旗下P2P、私募等高杠杆自融方式输血。
成也P2P,败也P2P。复华的P2P暴雷,导致该集团整个资金系统都比较紧张。而资金链出现问题之际,直接让全时走上了穷途末路,自此全时的卖身传言开始扩散。
这是全时面临的第一次“死亡危机”。
幸运的是,当时的全时便利店遇到了属于它的“白衣骑士”。2019年2月,罗森接手了全时在华东(杭州、苏州、南京)、重庆的大部分门店(90余家)。而山海蓝图更是斥资近3亿元,收购了“全时”品牌及北京、成都、天津、廊坊四个城市约500家便利店门店。
不过,仅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全时便利店再一次面临“死亡”。
从前文的《“全时便利店”停止营业告知函》来看,全时便利店将在5月20日关闭北京区域所有门店,这也就是说北京300多家全时便利店要结束经营了。而需要指出的是,不久之前,天津的全时全时便利店也已经悉数关店。
除此之外,据企查查显示,北京全时的运营主体“北京全时联盟便利店有限公司”经营异常,收购方山海蓝图的实控人蔡学彦则被列入被执行人,股权被冻结。
(来源:企查查)
至此,随着5月20日的到来,北京的朋友或将再也看到不到全时便利店了,而全时被山海蓝图收购的部分就仅剩下成都这一块阵地,在独自苟活着。
2、如影随形的资金压力
全时便利店,这一座大厦倾倒看似只在一瞬之间,但内里的危机却早已露出了端倪。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如影随形的资金问题。
据了解,便利店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长战线、慢回款行业,扩张依赖资金,盈利依赖精细化运营的行业,店面需要先经过长期亏损,顺利的情况下才能实现长期薄利。
再详细分析一下呢,则可以把便利店发展盈利曲线看为U型:即经营一两家门店时,因管理压力相对较小,资源比较集中,基本可以盈利;当门店数量扩张至十家规模以上时,后台投入加大进入整体亏损的阶段,这种情况下,只有门店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才有希望整体盈利。
由此可见,长期亏损是每一家便利店都不可避免的亏损之痛。
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中国能够实现盈利的便利店品牌不足10家,诸如全家、罗森、7-11等知名外资便利店品牌在中国也无法做到稳定持续盈利。
就拿罗森来说,自1996年在在上海设公司开出在华首家门店,随后在北京、上海、广州……开出1000多家店铺,2015年华东区域基本实现盈利,但总部处于持续亏损中。此外,罗森还曾表示,中国市场有望在2019年盈利。
知名外资便利店盈利都是问题,国内的便利店更加好不到哪儿去。
据华泰证券表示,行业仍在成长期、竞争激烈、供应链优势不够突出等原因导致国产便利店整体毛利率偏低(普遍毛利率在30%以下)、盈利困难(62%的企业净利率低于2%,且据一级市场调研,绝大多数国产便利店企业或暂未盈利)。
长期不能盈利使得便利店极度依赖资本输血,这也意味着,一旦便利店外部资金链断裂就会遇到诸如关店、卖身的问题。而细数2018年下半年多家便利店倒闭事件,大多数也是是因为资金链断裂的问题。
2018年8月,邻家便利店因背后出资方P2P平台善林金融暴雷,银行账户冻结,一夜之间168家门店全部关停;
2018年9月,131便利店因投资方春晓资本暴雷,资金周转出现问题,关门倒闭,创始人失联;
2018年11月,全时便利店因前母公司P2P平台暴雷,整体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全时便利店落得个一分为二的卖身境地。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高昂的成本也使得便利店在经营层面上承压明显。
根据毕马威联合CCFA发布的《2019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中国便利店运营成本高企,2018年便利店年平均费用60%支出为职工薪酬,34%为房租,近95%的成本为硬性支出,两项合计年平均支出为238万元。
(来源:亿欧网)
此外,有调查报告显示,一二三线城市的便利店开店成本有些许差异。其中,二三线城市的月租金从数千到数万元不等,一线城市核心商圈的便利店仅年租甚至就可达上百万元。有业内人士测算表示:
成本上,如果以一二线城市为标准,一家几十平方米到100平方米的便利店月租金约1.2万元至3万多元不等,按平均月薪5000~6000元计算,每月人工成本约2万多元。另外还有水电杂费、加盟费支出、装修成本和折旧等。
收益上,便利店的收益来源于销售商品,除了工厂直供等鲜食之外,有些常温商品是有返利收入的,通常在5%~6%左右的返利比例。收支计算一下,可以看到行业内的平均水平差不多是要做到5000元~6000元日营业额可以收支平衡。
这也就是说,如果一家便利店每天做不到5000到6000元的营业额,或3年无法盈利,就会被市场“末位淘汰”。
而北京邻家的倒闭就是一个很好的佐证。北京邻家创始人王磊曾透露,倒闭前,该公司曾经单月亏损500万,店铺自身销售收入入不敷出。
基于上述,不难发现,资金是便利店的“命脉”,一旦断裂了,这家便利店随时都会面临倒闭的问题。
3、结语
按理来说,有了山海蓝图的输血,北京全时便利店不应该倒的这么快呀?
一方面是,全时与山海蓝图的战略构想有较大的偏差。
据了解,北京山海蓝图商业有限公司背后由蔡学彦个人和山图酒业各出资50%,而蔡学彦同时也是山图酒业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蔡学彦曾是银鹭集团持股20%的个人股东。2016年4月,他联合银鹭食品的创始股东成立山图酒业股份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进口葡萄酒。
而“新股东”山海蓝图购买全时资产以后,在运营战略和人员架构上做了调整,并加快了门店的拓展速度。与此同时,主营业务为酒类产品的新股东也将全时作为酒类分销渠道,对此有业内人士表示:
“全时归入山图系之后,主要用来丰富渠道多样化,并为自营酒做一定背书,让整体销售数据更好看,并不是真正要做便利店。酒类的销售额、毛利都比普通商品高,因此很有可能未来全时在山图体系内不会是主角。”
但将便利店作为酒类分销的销售场景,显然不是什么有效的盈利之道,便利店的核心逻辑是“便利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专门买酒的话也不符合便利点的经营逻辑,长此以往下去盈利就变得更难了。
由此以来,战略构想的偏差,以及持续以来的“盈利难”,也就让山海蓝图失去信心,进使得全时被放弃也就成为一个早晚的问题。
另一方面,疫情是压到全时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今年年初的新冠疫情爆发,也为便利店的未来发展增添了变数。
疫情期间,大量企业延迟复工,附近商圈和人流的变化极易导致便利店业绩下滑,影响盈利,造成门店关闭。“它们只顾着圈地,店铺又都在商业圈。疫情期间,几个月时间都没什么人流,房租成本又高,所以也就坚持不下去了。”有业内人士补充,全时一直也没有把用户转化做起来,只靠零售利润不足以盈利。
综上种种可知,北京全时便利店的倒下,还真是一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