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产油国“神仙打仗”,中国迎来扩储时机?
上周末,“OPEC ”会议意外“谈崩”,引发全球最大产油国之间的价格战,油价一度暴跌30%。那么,作为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的中国在这场价格战中会面临怎样的危与机?未来国际能源版图会发生何种变化,中国又当如何应对?
专家认为,价格战在降低中国社会运行成本的同时,也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稳定人民币汇率,并在长期内增强中国在全球市场的话语权。但也要警惕油价下跌加剧工业领域结构性通缩的风险,以及对能源替代革命和自身开采技术提升的影响。对此,我国在增加战略和商业石油储备的同时,也要推动油气开采效率和技术,推动油品改革,不应受外界太大影响。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1中国面临的危与机
作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2018年,中国15.48%的原油进口量来自俄罗斯,56.5%来自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其中,进口自沙特的原油量占全部原油进口量的12.28%。3月7日,沙特阿美将4月份销往所有目的地的所有等级原油的官方售价(OSP)调降20%,伊拉克、科威特等OPEC国家也纷纷跟进。
那么,在此次石油价格战中,低油价会为我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中国社科院财经院研究部副主任、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冯煦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一方面,降低的进口成本会顺着产业链向中下游传导,在不同程度上惠及各类企业和最终消费者。另一方面,低油价有利于国际收支平衡,在今年全球金融风险高涨的情况下,对人民币汇率稳定贡献积极因素。”
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高级研究主管瞿新荣也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从这个社会运行成本的角度看,石油价格的下降会带动整个能化产品,包括天然气、LPG(液化石油气)和一些其他燃料油价格的下降,能节省大量成本,对能源、化工行业都有帮助。”
从长期来看,冯煦明认为,我国作为最大进口国,在全球石油市场的话语权也能够得到进一步增强,是有利的一面。
但他指出,低油价也会带来潜在的风险。“国际油价下跌可能会加剧我国工业领域的结构性通缩,进而削弱企业对未来增长的预期。不过,这一风险是次要的,是‘甜蜜的烦恼’,可以通过货币政策加以矫正”。
瞿新荣则认为,应当警惕低油价对我国能源自给自足技术进步的影响。他表示,“一般在高压之下,我们会寻求替代能源,向新能源方向发展,但在低油价环境中,能源替代革命也受到一定的影响。而像海油工程、杰瑞股份等油气勘探商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自身开采技术的进步受到限制。”
另外,根据我国现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当挂靠油种价格低于40美元后,我国成品油的价格将不会再跟随国际油价下调。而目前距离3月17日24时的新一轮国内成品油调降窗口只有5个工作日时间。
国泰君安期货原油研究总监王笑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40美元/桶将会是很多交易者心里的支撑位之一,并且如果油价继续下探至40美元以下,中国原油需求或许会出现非常明显的扩张。但需要注意的是,国内成品油目前仍处于过剩阶段,且库存应该相对较高。”
2从俄进口石油成本或下降
2013年,中国与俄罗斯签订了2700亿美元大单,俄罗斯石油公司计划在25年内对华供应约3.65亿吨原油。而随着石油价格战的爆发,市场有关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石油的价格会否受到影响的议论也再度出现。
据冯煦明介绍,长期石油进口协议通常分为三种:一种是固定价格,一种是浮动价格,还有一种是区间浮动价格。其中,第三种最为常见。也就是说,当国际市场油价处于某一区间时,定期根据市场价格调整协议价格,当国际油价超过某一区间时,则改为固定协议价格。
瞿新荣表示,我国与俄罗斯之间的合作不仅限于原油,还包括天然气。但大部分长期协议是以贷款,而后俄罗斯通过向我国提供产品来还款的方式进行。
“虽然目前无法探知中俄之间石油贸易的价格,但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原副主任张国宝先生所著的《筚路蓝缕》中可以窥见一些细节,即我们与俄罗斯签订的协议中,石油价格并不是完全固定的,并且有一部分与现货价格挂钩,即纳霍德卡油价减去一项运输费。因此,当油价下跌后,我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的成本也会随之下降。”
3国际原油市场
将完成供需再平衡
那么,此轮价格战之后,国际能源版图将会发生何种变化?
王笑指出,未来如果在3月底仍未有任何供应方面的约束出现,那么未来各个产油国对于市场份额的争夺将会导致市场供应大幅过剩,供应预期对于油价的利空影响会不断放大。
“而在没有协议约束的情况下,供应的收缩将会是非常缓慢的市场行为,先扛不住低油价而减产的人将会失去本来的市场份额,从而完成原油市场供需的再平衡,胜利者将会继续抢占市场份额。”王笑说。
自2014年年中油价“腰斩”以来,国际石油供给需求格局发生了深刻改变。冯煦明认为,这主要体现在美国从历史上长期以来最大的石油进口国转为供需基本自给自足,在石油上对中东地区的依赖迅速减弱,OPEC的内部组织能力出现明显的弱化,以及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影响力变大,主动性和话语权不断增强三个方面。
冯煦明认为,上述这些变化在中长期可能会进一步强化。“但即便如此,我国仍然应当加强战略石油储备和商业石油储备,而国际油价低迷正是扩大储备的时机”。
瞿新荣表示,“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仍然是提升油气的开采效率和技术,因为涉及到国家能源安全。其次是推动国内油品的改革,促进产业升级和竞争,不应受外界太大影响。”
记者 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