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好转但未到松懈时!首次直播干货来啦
3月5日,《国际金融报》旗下《长三角日报》策划的以“疫情当下,长三角企业如何复工?”为主题的直播活动顺利结束。
本次直播邀请到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教授,善诊医学负责人、临床医学专家许悦博士以电话连线的方式共同参与讨论。
以下为直播精华内容:
数据显示,3月4日,我国除湖北以外地区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5例,已经连续7天保持个位数。
这场战“疫”已经到了最关键时刻。数据显示,长三角三省一市新冠肺炎新增确诊病例数都保持总体下降或低位徘徊趋势。江苏、浙江、安徽都将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等级从原来的一级调整为二级。
长三角复工率稳步提升
长三角企业复工状况良好。2月29日,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到94.5%、人员到岗率64.6%、复产率66%。江苏、浙江和安徽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也都达到90%以上。
为全力支持企业抗击疫情,上海出台“28条”为企业减负,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专项金融支持等6个方面28条措施,预计可为全市约20万户企业减负、降低成本300亿元以上。
此外,长三角各地也有“硬核”措施助力企业复工。中小企业总数超过300万家的江苏,出台22条措施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外贸大省浙江,从金融财税、法律援助等十个方面,对外贸企业进行实质性的帮助;安徽省发布“有序推动企业复工复产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清单”,共204条,包括财税支持政策61条、降成本支持政策25条、稳岗创业支持政策42条、金融支持政策22条、优化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政策54条。
那么,从经济上看,疫情对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有什么影响,对哪些产业影响比较大?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原副院长何建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不容低估。因为这只“灰犀牛”突然扑来,一是在防控上花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出。二是用于闷病毒的隔离措施,使经济运行受到影响,增加了成本。从经济上看,支出的扩大,给今年长三角乃至全国完成确定的经济指标带来一定的压力。
何建华认为,从目前具体的情况来看,对第一产业及农副产品的春耕春种及生产影响较大,同时对人际交流密集的第三产业及一般服务部门,比如餐饮、旅游、娱乐等业态的影响也比较大。相对而言,对重大的工程建设和制造业等影响相对较小,可以补回损失。
同济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石建勋教授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和全国一样,像餐饮业、娱乐业、旅游业、服务业这样的第三产业受影响最大。虽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有影响,但是因为长三角地区不是疫情非常严重的地区,目前在逐步恢复。所以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短期看,也就是一两个月内看,影响还是比较大,至少GDP增长的影响到2月份估计不会超过5%左右。整个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可能要在6%以下或者5%左右,因此经济从短期来看确实有影响。长期来看,随着疫情的结束,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会很大。
这次疫情对中国经济短期影响较大,长期影响不明显。这时候,复工的必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那么,后续中国经济走势如何?
石建勋认为,随着复工复产的速度加快,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应该很快会过去,一季度这种影响将逐渐减弱。从二季度开始,即3月底4月初,中国经济将恢复正常。所以短期来看,对中国经济有较大影响,但长期来看,对中国经济整体的影响不大。
石建勋强调,如果世界疫情进一步扩散,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的话,那么世界经济会受到影响,中国的产品出口、中国的供应链、中国和世界经济互动关系也肯定受到影响。未来世界疫情防控存在着不确定性,但是从中国经济本身来讲,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后,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从长期来看不会很大。
何建华认为,这次疫情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少新的观察思考,现在各种观点满天飞,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未来中国经济不应持悲观的态度,因为悲观没用,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现在全国除了湖北外,基本实现复工复产复市,力争把疫情带来的损失补回来。参照2003年抗击非典的经验,只要各项应对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就可以将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实现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不过,疫情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以及利好应当更多地惠及:一是实体经济,二是“80、90、00后”的年轻人,三是中下层普通的劳动者。这样,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会更为健康、可持续。
长三角加强联防联控
长三角联防联控方面也不断推进。目前,长三角三省一市公安机关已经建立7项警务合作机制,包括疫情防控重大举措通报和协调、省际道口防控、人员物资通行应急保障、确诊病例及其密切接触者信息互通、跨省打击“涉疫”违法犯罪等。
为在疫情防控期间方便长三角三省一市间的货物跨省运输,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上海市交通委制定并发布了上海市“长三角疫情防控交通运输一体化货运车辆通行证”(下称“货证通”)。符合条件、申领成功的货车,可在长三角“一证通行”。持“货证通”的车辆在长三角区域内可便捷通行;持证货运从业人员返回上海后,无须再次隔离14天。
为有效解决省界人员和车辆道口通行瓶颈问题,上海市金山区与毗邻的浙江省平湖市、嘉善县三地共同推出“两书一证”人员车辆互认通行机制,方便三地居民跨省通勤,以切实降低疫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此外,为了缓解跨省通行压力,沪苏两地联手推出“通勤证”,高峰时段可由专用通道往返两地。取得工作通勤证以后,意味着两地对于居家隔离14天证明的互相认可,可以在入沪时免除信息重复登记和申报,可使用高峰期的通勤专用车道加快通行。
杭州在全国率先推出健康码之后,这一通行方式被迅速扩展到浙江全省。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健康码全覆盖的省份。长三角将建立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按照“有码认码、无码认单”的原则,为三省一市复工复产和群众正常生活提供便利。
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人员物资有着高度的依存性和流动性,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长三角联防联控机制发挥着很重要作用,可保证现在各地信息的顺畅沟通、措施共享、经验借鉴分享,做到疫情防控效果最大化。
复工后如何避免聚集性感染
目前复工规模逐步扩大,那么,复工后如何避免聚集性感染发生呢?
善诊医学负责人、临床医学专家许悦博士就此回答了记者的问题:
企业复工,应该采取哪些防控措施?
答:我觉得有三个总原则:
一是不要因为国内疫情形势向好,就放松警惕。防护标准不能降低,风险意识不能减弱。
二是防护意识是重中之重。防护的方法已经科普得足够多足够透彻了,但是任何防护措施都无法覆盖生活和工作中的所有场景。
三是企业要算清楚账,不要着眼于短期的损失。提高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来降低感染风险,是很有必要的。
还有几个细节要注意:
一是把需要增加接触的流程尽量向线上转移。例如:指纹式打卡,可以换成类似钉钉这样有打卡功能的办公软件;审批或签字流程,也可以转移到线上。
二是公司运营过程中比较固定的场景,尽量定时定点。例如,固定就餐区域和就餐时间,固定访客接待场所等。这样消毒起来比较方便。
三是有条件的可以想想办法降低人员密度。例如:线下沟通需求不高的岗位在家办公;适当调整办公室布局,把人员密度高的区域转移部分工位至公共区域,或通风较好的会议室。
其它全面具体的防控措施,请大家参阅善诊的企业复工防疫蓝宝书。
对员工进行心理干预是否有必要?应该如何做?
答:有必要。新型冠状病毒的高度传染性,使得很多人出现焦虑、恐惧、紧张、应激的情绪,影响了正常生活状态,比如出现吃不好、经常做噩梦、心情低落等状态,进而影响工作状态。所以,我们在做好医疗防护的同时,也要做好员工的心理防护。
一、增强对员工心理状态的监控
人事或者是每个部门的领导,增加对每个员工的关注,增加沟通,及时发现员工的异常情绪,并引导其表达、释放因疫情带来的情绪。尤其是对于确诊员工、疑似员工、或者是离疫区较近的员工的心理疏导。
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工具,比如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抑郁量表、焦虑量表、LES (生活事件量表)等,选取适合的量表,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
二、可以增加心理相关知识普及
(1)在此次疫情中,可能会出现四个方面的反应:
a.情绪反应,出现焦虑、恐惧、怀疑、疑病、愤怒、悲伤、抑郁、愧疚、易波动、精疲力竭、麻木等情绪,不同的人会根据自己的处境不同,有不同的情绪种类、情绪波动性、持续性和程度等;
b.生理反应,比如腹痛、腹泻、无明确原因的身体疼痛、胸闷、多汗、发冷、颤抖、肌肉抽搐等身体变化,这些有可能是因为心理问题造成的,需要和生理疾病做区分。
c.思维反应,比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犹豫不决、难以交谈想法等。
d.行为反应,可能会影响睡眠、人际行为、产生回避、强迫行为等。
(2)遇到上述情况,该怎么办呢?这里提供几个建议:
a.接纳自己,告知自己这些情绪和行为,都可能和这次疫情有关,都是正常的应激反应,是阶段性的,后期会消退,无需太过紧张。
b.通过娱乐、倾诉等方式,对这些情绪进行宣泄、疏导。
c.减少对于疫情相关内容的关注,当跳出相关的新闻和推送的时候,强迫自己不要点开,尽量减少对这方面信息的关注度,离开这个“紧张”的信息环境,当然,日常的防护还需要做好。
d.尝试心理放松技术,比如通过瑜伽中常见的腹式呼吸法,来放松自己。
三、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指导
(1)邀请心理相关专业人士进行系统的演示及相关知识的普及,能很好的帮助员工疏导不良情绪,也可应用于日后员工的心理建设当中。
(2)增加心理求助的渠道
公司可与外部合作,增设员工心理援助服务,设计并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活动,或针对某些员工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从群体辅导到个体突破,系统结合效果会比较好。
若单位相关资金投入或条件暂时无法增设员工心理援助,可为员工提供公司所在地的精神卫生机构或高校设立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并告知员工,如果出现极端情绪或心理情绪无法疏导,可以拨打相应的热线进行专业求助。比如,全国卫生健康公益热线12320。
快问快答环节:
1.上下班途中,选择坐公共交通工具还是打车更好?
打车风险更可控,建议有条件的尽量打车。当然打车也要做好防护,全程戴好口罩,让司机戴好口罩。穿厚点把窗打开。
2.坐公交、地铁时,应该做到哪些防护?
能不用手碰的地方,就不用手碰。能避免交谈,就不要交谈。尽量避开人群。如果碰到车上有人不戴口罩,尽量错开等下一班车。
3.进办公室之后,应怎么消毒?
做好保暖工作,开窗通风;可每天对手机、鼠标、键盘用酒精棉擦拭消毒;办公室其它公共区域应有专人负责每日消毒。(具体方法与注意事项可添加善诊项目顾问,收看相关的小视频)
4.在卫生间,应该做到哪些防护措施?
开窗通风;洗手液换成消毒洗手液;冲马桶时,盖上盖子再冲;每日消毒,使用的消毒液需浓度翻倍。
5. 取外卖、快递时,怎样避免被感染?
企业应设立专门的快递外卖进出口,以及专门的快递外卖存放区域。存放区域应离出口较近,可放置剪刀以及免洗洗手液。取货时,先拆除外包装,再洗手,然后拿走里面的货物。
6. 坐电梯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可使用纸巾或笔帽等物品按按钮;一定戴好口罩;尽量面对电梯四壁站立;疫情防控期间建议限制电梯每次乘坐人数,比如每次最多乘坐4人。
7. 就餐时,应该如何做好防护?
按优先级排列:自己带饭>外卖>打包回来>有防护措施下堂食>堂食在公司里,定点定时吃饭,吃饭场所开窗通风,吃完饭对专用场所消毒,外卖包装和吃完后的饭盒扔进专用垃圾桶,垃圾桶每天消毒。处理完包装吃饭前应洗手,吃完饭处理完餐具后也要洗手。
8. 全天戴口罩不太舒服,有哪些缓解措施?
在相对比较安全的工作环境下,尽量不要戴n95,佩戴一次性医用口罩即可,还可以经常去通风的空间缓解一下。
9. 有些感冒、发热或头疼,该怎么办?
可排查自己有无流行病学史,具体包括:有无去过武汉或湖北;有无接触过确诊或疑似病例。如果有以上两种情况之一,建议前往发热门诊就诊。如果没有上述情况,建议自行在家休养观察一两天,如果症状加重应前往医院就诊。
记者 魏来 何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