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仕佳杰(0856.HK) 技术改善传统上云解决方案 云业务步入新一轮增长期
导语:
国内SaaS龙头之一的微盟,在近日遭受的重大信息事故,受到了业内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再次重侧面了反映出信息安全和运维服务由提供专业服务第三方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中大型企业而言,面对专业而复杂的信息系统及云环境,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一些专业的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商帮助它们实现传统架构的云化转型,而在云业务中日益构建起“护城河”的伟仕佳杰仍然有很大机会去更好地分享到这一快速膨胀但又具备专业技术门槛的市场蛋糕。
---------------------------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大多数企业正常运行的节奏,但由此使得线上经济再次“大行其道”,在线娱乐、在线教育、在线医疗问诊和咨询、云视讯和远程办公、新零售消费,甚至传统的电子商务等均呈现了需求的爆发性增长。
而另一方面,这次的事件已经倒逼了不少线下的消费行业寻求业态的升级,积极接受“线上”改造,比如说餐饮、服装、农产品等行业。
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大趋势之下,突发事件将强推“上云”进入加速通道
站在全球视角来观察,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智研咨询数据,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只有美国的10%,我国整体IT 渗透率6%左右,亦低于世界10%的平均水平。
此前国内中大型企业上云尤其是公有云的节奏相对较慢,然而,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是一个不可改变的大趋势,不少需要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金融、运营商、能源等各行业的领先企业纷纷开启“上云”之路。
无疑,此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加快企业“上云”速度,特别是在医疗服务、制药、医药零售、教育、养殖、现代制造等行业及政务的上云进程将会明显加速,另外叠加国产化的大浪潮,我们预期今后的渗透率将显著地持续得到提升,从而加速企业云服务和TMT高科技行业的飞速发展。
而作为亚太区科技产品渠道开发与技术方案集成服务商龙头——伟仕佳杰有望在这个历史性机遇和进程中,积极受益于公司在云计算业务上的前瞻性布局,在快速成长的同时也加速了其向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和IT服务角色的深度转型。我们认为,目前局面对公司形成多种的利好环境。
伟仕佳杰:与海内外云业务头部厂商深度合作 完成了从通路型经销商到云计算行业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的华丽转变
云计算的概念约在2007年传入中国,而风口却是从2010年开始才慢慢兴起,2013年以阿里云和腾讯云为首的中国互联网巨头跻身入局,标志着我国云计算正式进入高速增长期。有数据显示,全球云计算市场规模在2020年将达到2664亿美元,目前公有云的产值规模已经超过1300亿美元,仍维持每年20—30%的增速,而我国的增速要高于全球平均,这个数字约接40%;海通证券近日发布研究报告也指出,(全球)云计算产业链正处于景气向上时期——长期来看,整个云产业链从以IaaS 层面到PaaS、SaaS 层面均将维持持续的景气。
伟仕佳杰云业务之所以能取得快速的进展源于深厚基础累积,其中之一必然就是公司在亚太地区建立起的庞大的分销网络及强大的物流体系,值得一提的是,伟仕佳杰是苹果、戴尔、华为、微软、联想、英特尔等3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合作伙伴,下游拥有48000多个长期的合作伙伴。伟仕佳杰的81个办事处遍布中国、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柬埔寨、缅甸、老挝及菲律宾九个国家,服务超过18亿人口。
而正是基于公司所拥有的显著的行业规模优势、雄厚的技术优势和累计的渠道优势,伟仕佳杰正快速把自身升级成为云计算行业解决方案及服务提供商。
据介绍,伟仕佳杰在云业务的布局可划分为四个板块,分部为云视讯、网络安全、云+大数据,以及正在构建的阿里云生态。
(1)云视讯:“线上办公+在线教育”带来新机会
公司已经布局了云视讯全产业链,与主流硬件、软件厂商均有合作,并提供云视讯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其在该业务布局较早,与行业龙头视源股份的合作已有三年。行业应用方面,伟仕佳杰目前拥有自主研发OA平台,远程办公功能完善,并已运用于税控行业。
目前行业的发展速度依然很快,第三方咨询机构的数据显示,2014~2018年我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从52.8亿增长到160.2亿元,预计2023年达到53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7%。疫情会加速云视频+垂直行业应用普及落地,“线上办公”、“在线教育”也将带来更多实现的场景,因此该行业有望迎来加速发展窗口期。
(2)网络安全:国内最大的安全产品总代理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安全产品总代理,与主流网络安全厂商绿盟、奇安信等均有紧密合作,为全国1000家渠道(包括政府、运营商、金融、能源、互联网、教育、医疗等行业),100000余客户提供全线的网络安全产品及最优的企业级应用安全解决方案。公司曾为山西超过200家煤炭企业打造线上线下安全监控统一平台,企业上云后管理者随时能移动端查看,为企业生产和政府监管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云+大数据:集公有云和大数据为一体
该业务集公有云和大数据为一体,以公有云、云解决方案及大数据业务为主,核心业务有实施服务、运维服务、AWS培训、云计算解决方案落地、代付服务等。
(4)阿里云生态:打造全新的云计算生态
伟仕佳杰阿里云拥有强大的服务支撑体系,综合业务覆盖全国,提供包括技术培训、方案支撑、政策培训、市场活动等能力支持。通过全国Call Center中心提供商机报备、项目跟进和渠道支持能力输出。2019年阿里云这块,帮助B端客户获取了很多阿里云的技术和服务。同时,开始引入SaaS,提供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服务;
未来伟仕佳杰将打造全新的云计算生态,将以阿里云产品和技术为基础,围绕着云计算产品的上下游进行整合,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善传统行业的上云解决方案,已完成烟草、电力、医疗卫生、煤矿等多传统行业客户的上云项目。
云业务“三步走”战略,深耕中国云时代的IT服务市场
上述曾提及,伟仕佳杰与云厂商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合作关系,凭借其渠道资源网络及上下游的各种优势积累,据了解,公司已在云业务规划“三步走”长期战略。
第一,先做云厂商产品和技术的交易平台。即与上游云厂商建立硬件、软件、云资源代理合作关系,目前来看,伟仕佳杰走得已经比较靠前,储备了丰富的技术实力,从服务器、IaaS平台、人工智能、终端硬件厂商、软件和SaaS层面都有深入合作。2006年,公司就助力全球虚拟化和云基础架构领导厂商VMware进入中国市场,足以显示公司对产业的前瞻性布局。
第二,基于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跟上游合作一起去服务需求者。为下游系统集成商/服务商提供专业的服务,收集用户需求反馈并进行分析,不断提升伟仕佳杰服务和运营能力。
最后一步是,打造“产品——技术——服务”一体化生态,进一步面向行业中已出现或潜在快速增长的需求,比如说SaaS,对于云的管理服务和运营维护的潜在需求,行业才刚起步,因为各个行业在数字化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都存在SaaS、云运营管理服务,后面的规模很大。举例来说,据IDC 亦预计,2018-2023 年,中国云管理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70.8%,至2023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44. 6亿美元。
目前,伟仕佳杰已经提前布局完成了第一步,已经与行业主流云厂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构造第一级生态,并已开始第二步布局,与下游细化合作,依托自身强大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综合能力,提供系统解决方案、运维、培训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按照战略规划路径,伟仕佳杰将进一步聚焦在建立完整生态,最后在SaaS层面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云计算赋能,持续提升产业价值。
伟仕佳杰的管理层预判,SaaS所涌现出的机会最终将超过公有云,只是较欧美成熟发达国家相比,国内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在生产力的突破上还存在很多不足。随着发展阶段越往后,企业在云运营、SaaS相关的信息系统和信息安全方面的“固定支出”将会与日俱增。
而伟仕佳杰1000人的工程师团队则是这一生态的基石。目前,公司拥有自己的云MSP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上云服务。基于这个基础,公司还提供综合的云上服务,包括基础开发、运维巡检等,以及培训服务:公司有完整的AWS考试培训认证体系,为客户提供相关服务(包括9名Professional、4名讲师、12名助理架构认证师),是2019年度AWS培训业务Business Acceleration Training Partner of the Year 的全球唯一获奖机构。
正如IDC在发布《IDC FutureScape:全球云计算2020年预测》的最新报告后表示,与中国线下服务业在新冠肺炎疫情中所遭遇的重创不同,云计算本着天然的远程服务属性,在面临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之时,反而呈现出了远程办公、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更多应用场景需求。IDC认为云计算已经进入推动企业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发展阶段,势必深刻地影响着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
反观国内,云计算的发展仍以公有云为主,SaaS还在开拓期。随云平台逐渐集中,SaaS细分赛道会更多,未来云计算在很多垂直行业的机会正相继涌现。
而更值得一再反思的是,不要低估了云环境的复杂性要求。
国内SaaS龙头之一的微盟,在近日遭受的重大信息事故,受到了业内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再次重侧面了反映出信息安全和运维服务由提供专业服务第三方参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对于中大型企业而言,面对专业而复杂的信息系统及云环境,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需要一些专业的第三方云管理服务商帮助它们实现传统架构的云化转型,而在云业务中日益构建起“护城河”的伟仕佳杰仍然有很大机会去更好地分享到这一快速膨胀但又具备专业技术门槛的市场蛋糕。
站在长期视角来逆向推导,不难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是,伟仕佳杰正在快速成长的云业务,将加快推动其向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和IT服务角色转型,在此深刻变化之下,以公司综合毛利率和ROE为基础的估值提升是一个长期趋势,与此同时,公司的估值逻辑将逐步发生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