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首支内蒙古援荆医疗队:我们会咬牙坚持,最缺的就是时间

国际金融报 2020-02-28 05:01
1月28日,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一批援鄂医疗队抵达湖北省中部城市荆门市,这是当地首支“国家医疗救护队”。在本地医院与外地援荆医疗队共同努力一个月后,荆门市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人数得到有效控制,治愈人数正在不断上升。

近期,还有多批援荆医疗队先后抵达荆门市,分别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15名医务工作者组成的医疗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35名医护专家、浙江省疾控中心2名公共卫生专家、浙江省台州市多家医院组成的105人医疗队,以及一支18人组成的浙江援鄂疾控小分队。

首支内蒙古援荆医疗队由139名医护人员及2名领队组成,分别来自呼和浩特、包头、乌兰察布、赤峰4个城市的13家医院,主要由各医院呼吸、急诊、血液内科、重症感染等科室的主力医护人员组成。他们随即被分成5个小组,奔赴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钟祥市人民医院、京山市人民医院、沙洋县人民医院和屈家岭管理区五三医院等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

抗疫最紧张的这一个月,一线医护人员是如何顶住压力,打好配合共同狙击疫情的?他们现在的心情和感受如何?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了5名内蒙古援荆医护人员和荆门一医北院区感染科第3病区护士长周翠云。

一位正在工作中的内蒙古护士

抗非典“老兵”再上一线

56岁的张卿是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博士、教授,她不仅是首支内蒙古援荆医疗队的队长,也是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医护人员。抵达荆门后,她与19名队友被分配在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感染科。工作至今,对于奋战在一线的张卿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张卿(右)和李续

“我们的工作主要是查房观察患者病情以及有何诉求,尤其是危重患者,要密切观察其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张卿说,有些患者非常紧张、焦虑,每天吃不下也睡不着,医护人员每天都在给他们加油鼓劲,希望患者有信心战胜病魔,争取早日康复。

初到荆门一医援救时,大部分患者对穿着厚重防护服看不清脸的张卿等一行人感到陌生,当听完她们来自内蒙古的自我介绍后,一些患者的眼神中流露出了兴奋和激动。

为了安抚好患者的情绪,张卿等人拿出从内蒙古带来的牛肉干、牛奶等特产分享给患者。张卿清楚地意识到,哪怕是心理上的一点安慰,只要能增强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那也会让他们感到欣慰。“我就跟他们说,我们内蒙的牛肉干,吃了以后百毒不侵。他们就特别高兴”。

某天查房时,张卿发现有位焦虑的孕妇可能出现了新冠肺炎的症状。张卿试着与这位孕妇交流时,发现她不肯透露姓名和电话,但这位孕妇自我感觉良好,希望能赶紧出院。张卿告诉记者,通过其他护士了解到,该孕妇是本院的护士,“我就通过她同事转达了我们对她的问候,带了酸奶等特产,算是一点小心意。其实医生和护士比患者更着急,我们更希望她能安心养好身体,早日康复,母子都能平安。”

自1月下旬援荆以来,张卿和她的队友已经在荆门工作了近一个月,“没有压力那是假的”。从张卿走进病房那一刻起,她就知道,与重症患者有关的一切几乎全是传染源。“患者的分泌物、使用过的设备等都有传染的风险”。

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设备和人员紧缺的困境,“尤其是专业人员”。比如,当患者需要上呼吸机时,需要专业的呼吸治疗师去调整,但可能战斗在一线的人员已经很长时间没休息了,需要休整。其他人员则需要接受岗前培训。张卿说:“最缺乏的是重症科和呼吸重症科的医生。”

17年前,张卿曾奋战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如今她的工作经历已长达30余年。这次得知援荆消息后,她主动请缨奔赴前线,“虽然心里害怕,但舍我其谁?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没有经验的年轻人不太放心。”张卿不仅要照顾患者,还要管理每位队员,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现在最缺的就是时间。”张卿说,每天下班后,晚上会把第二天的工作计划理一遍。在一切工作都完成之后,如果有时间就会跟家里报声平安。张卿告诉记者,她的母亲今年已经87岁了,二姐因脑梗右腿瘫痪在床十余年。“直到现在,姐姐和妈妈还不知道我在前线,我也不敢让她们担心”。

家庭是张卿坚实的后盾,“老公、儿子和儿媳妇一开始挺担心的,当我说明理由后,他们都特别理解和支持我。我告诉他们,我在这里挺好的。”

出征荆门前,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为张卿等人准备了各种物品,大到防护服,小到牙膏。“我们特别感动,要感谢内蒙古委、政府、卫健委、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各级领导,以及父老乡亲的关心和照顾,在荆门我们都感受到了家属般的待遇,我们也愿意和当地院方一起努力,争取让患者早日康复,完成抗击疫情的任务。”张卿说。

像父亲一样去战斗

39岁的徐磊是一名副主任医师。17年前,徐磊的父亲曾奋战在抗击非典的一线。如今,像父亲一样,徐磊站在了抗击新冠肺炎的前线。据徐磊介绍,首支内蒙古医疗队支援荆门一医的医护人员共有20名,包括3名医生、1名感控人员、16名护士。目前这些队员精神状况良好。

3名内蒙古医生和当地医院专家组共同完成危重症患者的会诊,以及把控患者能否出院等工作,其中有2名50岁以上的资深专家。

一开始,内蒙古医疗队是负责收治危重症患者,徐磊被分在专家组团队,上午去病房查房,关注危重症和重症患者,此外还对一部分普通患者做观察,避免在后期转为危重或者重症。对一些轻症患者,心理疏导可能有时候比治疗更有意义。下午,全院会对危重症和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展开讨论。

内蒙古专家徐磊(右)同荆门一医医生查房

在徐磊看来,目前经过及时有效的群防群控后,荆门市城区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经过十几天的隔离后,住院人数明显减少,甚至出院人数有时高于住院人数。但也有部分死亡病例,这些病例本身带有一些基础性疾病”。

截至记者采访前的数日,荆门市上级有关部门已经做出调整,将荆门市下辖各县等区域的危重患者集中在荆门一医收治,降低死亡率。内蒙古医疗队和浙江省医疗队为此已经做出了重大调整。

徐磊告诉记者,浙江省医疗队和当地医院组建一个新的ICU病区(重症医学科),负责收治危重症患者。其他病区由内蒙古、浙江省和当地专家一起收治。

一转眼,援荆已有近一个月,徐磊对收治工作颇有些心得和体会。比如,患者人数突然变多,增加1个病区同时需要增加40个护士,医护人员的岗前防控培训变得很紧急,感控专家也在不断对医院的防控意识进行加强。另外,呼吸科、重症科和感染科这三个专业的医生较稀缺,患者数量远远高于医生所能接治的数量,这可能是一个工作难点。但通过一些方式调整,其他专业医生接受指导后,也能弥补一些不足。

面对患者数量的增多,徐磊发现,当地医院呼吸机等设备存在数量不足,“近两天,医院也在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包括自主购置以及接受其他各界的捐赠。浙江省医疗队那边也带来大量医疗设备”。

据徐磊观察,每个患者由于疾病状况和心理素质不同,情绪上的体现也不同。比如,有位26岁的患者症状属于普通型,但心态很紧张,同样出现紧张状态还有孕妇这类特殊人群,而有些重症患者则表现得很乐观。

收治的压力主要来自工作和心理,对一些重症患者,特别是年轻没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徐磊希望把他们从死亡边缘拉回来。由于频繁接触患者,徐磊和队友常常担心自己会被感染。好在有感控专家不断督促众人的防控意识,这样能够减少医务人员被感染的风险,保持战斗力。

下班回到酒店,徐磊要参加网络例会,“主要是心理疏导和沟通工作问题,有助于提升整体的战斗力,保持队员良好的心态。”例会常常开到晚上9点多,如果有时间,徐磊也会和家人互道平安。

“我父亲还有我的爱人都是医护人员,他们都能理解我这次的工作。”徐磊说,“确实有点想家,但我们是国家队也是内蒙队,所以一定要完成任务。另外一定要做好防护,不给荆门市人民增加负担”。

患者就像亲人一般

援荆以来,护士李艳一直在荆门一医感染科8病区工作。据她统计,目前该病区患者大概有40人,均属于重症患者,“近两天,病危的有三四个,病重的有十几个。”这是采访当天,李艳告诉记者的数据。

据李艳介绍,她的工作安排是4班倒,工作时段分别是早晨8点到下午2点、下午2点到晚上8点、晚上8点到凌晨2点、凌晨2点到早晨8点,“我的工作都是在病房里和患者密切接触,这种班工作时间是6小时,外围工作时间是8小时”。

一天最忙的要属早班,李艳告诉记者,早班要给患者发早餐,还要护理重症患者的进食。早餐过后,李艳会马不停蹄地投入治疗患者的工作,进病房前,李艳会在防护服上写下内蒙和自己的名字,“我们听不懂患者的本地方言,进病房后首先要跟患者做自我介绍,尽量讲普通话。每个人基本上都有雾化治疗,雾化分上午和下午各一次,之后就是输液”。

李艳和她的队友每天上下班都会由医院派车接送,单程所需时间约20分钟,进病房前后每次穿脱防护服需半小时,为了工作,39岁的她再一次穿起了纸尿裤。“一天基本只吃一顿饭,工作时从来没出过病房,一直都要穿纸尿裤。”李艳告诉记者。

李艳说,她现在跟患者的感觉如同亲人一般。“放心,我们一定会凯旋而归,不负众望”。

“我们能调节好压力”

35岁的护士张明娜被分派在荆门一医感染科8病区,此前她还收治了感染科1病区、5病区的多位病人,收治的患者主要包括重症和危重症,每天的日常工作主要是临床护理、抢救重症患者以及与医护人员的协调工作。

“本地的医护人员,尤其是那群护理姐妹们对我们的到来都是特别感谢,也很理解支持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张明娜说。

张明娜告诉记者,现在情况比较特殊,主要通过医生调节药品的用量,查看患者病情等资料,每天下午医疗团队通过病例讨论等方面了解患者病情,虽然信息可能会相对滞后,但不会影响治疗。

在荆门一医参与救援以来,张明娜最大的感受便是病情较轻的患者身体和精神状态一直在好转,“每次进病房时,我会告诉患者我们来自内蒙古,大家要加油之类的话语,轻症患者会更有信心,也愿意跟我们沟通。”

张明娜记得,来荆门工作两三天之后,父母才知道她支援荆门的事情,“家人最主要的担心还是我的个人安全。”

近一个月长期处于高压的环境下,张明娜和队友们难免会有心理压力。“我们本地医院组织了心理调节的微信群,每天心理老师都会在群里疏导,其他时间是自己在放松,我们自己能够调节好。”

咬牙坚持就挺过来了

27岁的李续是一名“90后”男护士,来荆支援后,他被分在荆门一医感染科9病区。据李续介绍,他的日常工作是输液、查看生命体征、吸痰等,“会观察病情较重患者呼吸机佩戴的情况,查看有无出现漏气、憋气等症状。针对病情更重(比如气管插管)的患者,我们会将呼吸机监测数值、血气分析等情况及时汇报给医生。”

在与荆门一医医护人员做工作交接时,李续对每一个患者都会巡视,查看血糖、体温等数值是否异常,留意患者心理状况以及有何特殊需求,对重症患者还要翻身观察各种管路,测量神志和瞳孔等情况。

隔离病房里,患者没有家属照看,李续跟他的队友还承担着一份心理护理的工作,“让患者能够有个良好的心态来接受治疗,才能更快出院”。

李续告诉记者,刚来荆门时,每天连续6-8小时的紧张工作,为了节省防护服,喝水吃饭也会耽误。如今无论是人员还是物资的紧张程度均得到缓解,工作开展也更加顺利,“咬牙坚持一下,然后就挺过来了”。

“一开始我妈不太同意,主要还是担心我的个人安危。但作为男护士就应该有责任心,有义务要冲锋向前,家里人后来都挺支持我。”李续说,除了家人的支持,本地医院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很多关爱,“听说当地百姓还为我们准备了家养的牛羊肉。特别感谢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支持,中国人团结一心,一定能战胜这场疫情。”

寝室长机制初显成效

2月21日晚,记者收到了一条微信消息,荆门一医感染科3病区护士长周翠云在短暂的休息间隙通过了好友请求。截至采访当天,据周翠云统计,3病区一共收治了33名患者。

2月13日,周翠云主动请缨加入抗疫一线队伍,担任感染科3病区护士长,与内蒙古援荆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一起狙击这场疫情。周翠云是一名眼科护士长,担任护理工作长达15年。她告诉记者:“在做好个人防护的情况下,除了给患者做好护理外,心理疏导更为重要。”

周翠云(右)与两地医护人员

目前患者的收治究竟最需要解决什么难题?在一线工作十多天的周翠云从同事口中得知,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部分患者原本阖家团圆的美好生活。

“有些家庭祖孙三代均因新冠肺炎收治入院,有些是夫妻俩同住一个病房,有些是与家人分别住在不同的病区,有些患者则是刚经历数位家人因新冠肺炎去世的痛苦……”周翠云说,新冠肺炎带来的残酷事实,让很多患者的情绪低落,甚至不思饮食。

作为医务工作者兼心理咨询师,周翠云深知营养与情绪的管控对患者的愈后至关重要。于是,周翠云和科室姐妹以及内蒙古援荆医疗队的护理专家连日探讨解决的办法。最终,周翠云尝试在每个病房选出一名年纪较轻、性格开朗的病人担任“寝室长”,“让各个寝室长督促同病房的患者们好好吃饭、好好睡觉、积极配合治疗”。

3病区的病房一共选出了婵娟、磊磊、文博等11位寝室长,“每天,我们医护人员都会去病房了解患者病情,并鼓励他们配合治疗。我每天都会到病房‘检查’寝室长的工作成效,并及时赞扬他们,让他们从参与这场抗疫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周翠云告诉记者。

寝室长机制初显成效,很多原先不配合的患者开始主动向医生询问治疗方案,情绪消极的患者开始在病房里主动和病友憧憬出院后的生活。“经过我们医护患三方的共同努力,现在病房里已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治愈出院,还未出院的患者也是信心满满,积极配合治疗。”周翠云说。

(图片均由荆门一医提供,通讯员彭迎兵、高愫对采访亦有贡献)

记者 夏悦超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