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险改革、综合金融、科技赋能:三大引擎助中国平安(02318.HK/601318.SH)股价空中接力

格隆汇 2020-02-24 15:01

2020年2月21日上午9点半,中国平安举行了2019年度业绩发布会。在举国上下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此次“戴着口罩”进行的发布会堪称别开生面。

事实上,就资本市场的表现而言,中国平安的股价自从去年7月份创出阶段性高点以来,便持续在高位震荡,持续半年有余。市场的踟蹰与彷徨,无疑是对平安稍显放缓的代理人增速、新业务价值增速,持一定的保守谨慎态度。

众所周知,保险的销售活动需要代理员与客户的面对面沟通,而今年1月下旬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也使得市场对保险业今年一季度甚至上半年的业绩,产生了一定的担忧。

当此之时,如何看待疫情的冲击,对平安的寿险业务改革应当如何展望,以及团体金融业务在集团整体的定位和意义,乃至近期成果频现的科技业务未来的发展趋向,这些市场高度关注的话题,在今天这次业绩发布会上,管理层与投资者和媒体进行了深入的沟通。

这次发布会虽然是线上进行,但含金量不低于往日。在此次发布会之后,港股大行纷纷调高了平安的目标价,并相应给出了“增持”/“买入”的评级,可见此次管理层与投资者的沟通是充分且高质量的。

一、寿险业务改革成果渐显

万众瞩目的平安寿险业务改革,自2018年中启动,由马明哲先生亲自挂帅。经历一年半的时间,到现在成效已经初步显现。马明哲说:“我们并不满足我们当前取得的进步,面对未来的变革,我们应该走在市场变革的前列。”

寿险改革的目标是使平安“成为全球最领先的人寿保险公司,不仅是规模最大,更要成为行业的标杆。”

寿险业务改革的逻辑,是基于保险业传统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其背后是中国发展40年来人们对保险的认知、需求、以及接受程度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我看来,寿险业务改革从两个角度去理解,一个是产品,一个是代理人。

先说产品。

产品角度的改革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来讲,“保险姓保”,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源,这是从2016年开始中国保险业上下都开始做的一件事。而在此之前,保险业销售了大量的理财型投资型的产品,成为一种变相的影子银行,这不利于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

我们知道,保险公司(保险业务)的估值是基于内含价值(Embedded Value,EV),而内含价值的增长即新业务价值(New Business Embedded Value,NBEV)。而新业务价值率,则是衡量一个保险公司产品为公司创造价值的程度。说白了,新业务价值率越高,则保单对于公司的含金量越高。

自启动保险回归保障的改革以来,体现在中国平安财报上最直接的效应,就是新业务价值率的持续提升。未来这一趋势仍然持续。

除了狭义的“回归保险姓保”改革之外,广义的产品改革,是基于客户需求的,更加全面综合的改革。

事实上,在中国金融业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间,金融产品向来都是从公司角度出发的,而不是从客户需求角度出发。更直白一点讲,大多数公司是基于自身的业务范畴、风控要求、以及发展目标来设计产品的;而这些产品,往往只能满足客户的部分需求,乃至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这也是未来产品改革的方向。

对于中国平安而言,产品上的改革是基与客户自身的需求,甚至还会结合销售人员的能力和自身特点。提供的产品不仅是寿险产品,平安推出了寿险+、还有服务+、还有场景性的寿险产品。让客户实现“一个客户、多个产品、一个帐户、一站式服务”。

当然这些改革关键是利用科技,包括人工智能招聘、线上培训、数字营销、数据驱动活动管理、智能客服,这方面过去经过尝试已经取得效果的,改革已经在进行当中,现在效果已经出现了。事实上,通过科技手段去支持保险乃至综合金融业务的改革,在全世界保险公司也是很少有的。

再说代理人。

中国平安寿险业务改革的另一点是渠道改革,首当其冲的便是代理人。

中国居民以往保险意识不强,而保险公司则往往是通过人海战术来做生意的。但当下2019年,居民的保险意识已经充分觉醒,特别是对于90后、00后而言,保险不再是需要“推销”的产品,而是自身财务规划的“必需品”。而中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与周围的邻居(港澳台新日韩)相比,都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因此,提高代理人素质和代理人收入,便是代理人改革的重点。虽然平安的代理员收入目前已经做到行业平均的2倍,但是在马明哲看来,“从未来三五年来看还是不够的”。

此外,平安的科技赋能对于代理人渠道改革也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一点在此次疫情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今年2月3日,凭借中国平安多年打造的远程办公平台,140万员工与代理人全部线上复工。这样的规模和效率即便是科技和互联网企业也未必能够实现。这正是科技赋能的效果。

此外,借助人工智能,平安代理人的增员、会议、培训、乃至销售环节已经做到线上化。例如,AI面试实行两年,总共面试600多万人,目前代理员招聘已经实现100%线上化。有许多代理人表示,通过线上考勤、线上会议、线上培训,每天过的甚至比以前更加充实,更加积极。

平安的代理人数量录得下降,但由于人均月度保单数以及人均保费提升,加上产品新业务价值率的提升,2019年的新业务价值仍然维持了5.1%的增速,而集团内含价值的增速也在19.8%,与往年持平,符合市场预期。未来,随着寿险业务改革逐渐完成,保费、新业务价值、以及集团内含价值有望恢复两位数字的增长。

至于平安寿险业务改革的成功因素,马明哲将其归结为“1+4”。

“1”是今年上半年疫情的影响会存在,线上销售效果虽然略逊于线下,但对于平安人寿来讲也是机会。而“4”,则是平安人寿在管理团队、代理人素质、综合金融产品体系、以及科技赋能等四方面积累下的长期优势。

至于此次疫情的冲击,在业绩发布会上,多位高管都表示,会有一定的冲击,但幅度和烈度是可控的。根据招商证券研究部的测算,如果公司在3月1日全面复工的话(大概率),今年一季度累计NBV的增速会受到较大打击,随后逐渐复原。

二、“个人+团体”构建综合金融业务双翼

我们看到,在2019年报中,中国平安集团首次披露了团体业务的靓丽表现。

其中团体综合金融保费规模达126.49亿元,其中对公渠道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15.5%;团体综合金融融资规模达2,967.42亿元,同比增长142.1%。截至2019年12月末,团体业务为个人业务提供资产余额达1.23万亿元;为保险资金配置提供资产余额达4,947.60亿元,当年新增966.16亿元。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关于平安的战略方向是否发生漂移的疑问。

对此,中国平安总经理谢永林先生的回答是:“整个集团的发展战略是做国际领先的个人金融生活服务提供商,这个不会改变。”

目前个人金融业务在营运利润构成中占绝大比例(92.4%);而团金业务占比较小,发展较快,潜力巨大。在我看来,团体金融业务对个人金融业务的关系,放在当今乃至未来的大背景下,不但不存在矛盾,反而是互相支持、相得益彰的。

为什么这样讲?

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要解决金融行业的一个永恒的问题,即“优质资产在哪里”的问题。经过了2019年、2020年初,全球“资产荒”以及“货币泛滥”的现象已经非常广泛普遍存在了。负利率在侵吞收益,今天的险资已经不可能像40年前一样,买买国债,轻松舒服地获取收益了;同时,权益的角度,好的上市公司、优质核心资产,估值都已经非常不菲了。

事实上,当今时代的金融机构,已经不仅是完成资产与资金的匹配这样一个超级中介的功能了;像平安这样的金融航母,必须具备“创造优质资产”的能力。优质资产肯定是公司,但公司,同样地,当今时代称得上优质资产的公司的需求,一定是综合的复杂的,即便是融资,都可能是一个综合目标,比如直接融资+间接融资+降杠杆+……。因此,单一的产品、单一条线的业务,都是不可能满足这些公司的需求的。必须靠组合拳,产品组合拳、业务组合拳、甚至是专业子公司的全面配合。

放在这样的背景与话语逻辑下,我们便可以理解平安“团金会”模式的真正意义:平安的团体业务,是在服务企业,是在创造优质资产,是在为平安的险资以及个人业务提供终极保障和支持。

所以我们看到,在今年的报告中,团体金融业务新增了“为险资配置提供资产规模”这一栏目,且2019年这一项增长幅度高达101.3%。

事实上,只有在足够的优质资产的支撑之下,平安的个人金融业务强劲增长的势头才能够维持下去。

至于对公业务要想做得又大又好,还不一定体现在资产负债表里,那么如何把控它的风险?谢永林先生强调,要持有一种审慎的风险态度,“聚焦行业、聚焦地域、聚焦核心产品”,此外,“还要利用科技手段降低运营成本,通过选择控制信用成本,通过研究分析控制市场风险。”

三、科技赋能抗击疫情

最后提一下平安的科技业务。科技业务维持良好的增长,而近期的疫情使得科技赋能的效果大为彰显。

2019年,平安的科技板块创收能力呈现小爆发的态势。不论是新平台的设立、孵化上市、以及流量和数据的转化变现,都积累到了较好的案例,科技发展的逻辑逐渐得到证明。

在2019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平安联席CEO陈心颖女士提出了科技公司发展的“四阶段论”。就目前而言,陆金所、汽车之家已经来到利润贡献的第四阶段,平安好医生处在第三阶段,平安医保科技以及新近在美国发行ADR的金融壹账通处于第二阶段。而平安科技业务的总收入为821亿元,同比增长27.1%。

而科技对金融业务的赋能,在此次疫情中效果显著,将疫情的冲击降到最低。

今年2月3日,凭借中国平安多年打造的远程办公平台,140万员工与代理人全部线上复工。这样的规模和效率即便是科技和互联网企业也未必能够实现。这正是科技赋能的效果。

借助人工智能,平安代理人的增员、会议、培训、乃至销售环节已经做到线上化。例如,AI面试实行两年,总共面试600多万人,目前代理员招聘已经实现100%线上化。有许多代理人表示,通过线上考勤、线上会议、线上培训,每天过的甚至比以前更加充实,更加积极。

此外,在疫情期间,平安好医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目前好医生有3.5亿注册用户,日均73万人次使用,跟3000多家医院,其中1900家三甲医院合作,跟9.4万家药店合作,线上线下做到了较好的融合。

在惠民方面,平安科技与卫健委提供了15个省疫情预测、监控、防控措施。近期,每天都有100多万市民使用平安的医疗服务,包括问诊、问询,查询疫情进展。除此之外,全国有30多万医生(占全国10%),使用平安的AI辅助诊断。

众所周知,此次肺炎存在潜伏期长、“假阴性”、以及治愈后仍然带毒等情况,因此诊断方法异常复杂。对此,平安科技的科学家研发了AI辅助诊断的工具,15秒就可以达到90%多准确度。近期在平安好医生的影象中心上线,目前有200多家医院使用。陈心颖表示,“希望覆盖全国,这也是帮助全国抗疫的举措。”

至于科技业务未来的投入,陈心颖则表示,处于四个阶段中阶段一和阶段二的公司是一定要加大投入的,阶段三的部分公司也要投入。金融壹账通、医疗、以及智慧城市都将会是2020年继续投入的重点。

四、结论

尽管当下疫情肆虐,对公司的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对公司造成的影响是有限且短期的,平安向上发展的逻辑和趋势是不变的。

2020年是中国平安“金融+科技”、“金融+生态” 转型深化的关键之年,公司将抓住科技创新难得的战略机遇期,持续推动基础科技能力不断提升,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升级,外部赋能快速扩大复制,建立高门槛、有壁垒的国际领先的金融科技和医疗科技能力,不断丰富应用场景,服务国计民生、反哺金融主业。

基于平安当前的估值较低,以及未来疫情的冲击可能进一步削低其估值;然而站在长期投资价值的角度,2020年上半年对于中国平安这只股票,可以说遍地都是机会。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