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自救”:恢复外卖业务,但能够撑多久?
2003年,冠状病毒(非典)席卷全球,它有着能够扼住命运的咽喉的致命能力,让人窒息而亡。同样窒息的还有大大小小的企业,很多企业没熬过那个夏日里的“寒冬”。2020年初春,冠状病毒更新换代之后又卷土重来,其分布之广,影响之深,远甚于当年的“非典”。
彼时,海底捞在非典时期通过发明了外卖火锅向死而生,但如今在新冠病毒疫情中选择了用“外卖”自救的它,自救效果有那么好吗?
一
2月15日,海底捞通过官方微信对外公布,北京部分门店2月15日恢复营业;上海部分门店2月16日恢复营业;西安、深圳、南京部分门店则在2月17日营业,而其他城市门店也将陆续恢复营业。与此同时,海底捞还表示,将全面升级“安心送”和“无接触配送”这两项服务。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强大如海底捞的餐饮企业也不得不对这场疫情低下了头,开始它的“自救之路”。是了,这只从武汉飞出来的“黑天鹅”,带给各行各业的影响的确不可比拟,尤其是餐饮业。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全国餐饮收入为46721亿元,其中15.5%来自春节期间的消费旺季,而今年春节期间餐饮业损失严重。报告显示,相比去年春节,疫情期间78%的餐饮企业营业收入损失达100%以上;9%的企业营收损失达到九成以上;7%的企业营收损失在七成到九成;营收损失在七成以下的仅为5%。不难看出,今年春节假期零售和餐饮企业收入将面临较大程度的损失,形势不容乐观。
(数据来源:wind)
具体来看,根据恒大研究院数据,仅在春节7天内,疫情已对餐饮行业零售额造成了5000亿元左右的损失。
而在疫情的冲击之下,“宅”成为防控疫情的主要方法,餐饮企业自然而言地遇到了不可避免的生存难题——停业,停业,再停业!据了解,2020年春节假期,九毛九、海底捞、太二酸菜鱼、唐宫、井格、阿甘锅盔等众多餐饮企业陆续作出全国门店暂停营业的决定。与此同时,亦有多地发布紧急通知,要求当地餐饮、酒店一律暂停营业。
回到本文的主角——海底捞身上,其自1月26日起发布了休市通告,随后又发布了延期复工通知,截至2月3日,全国550家海底捞门店(数据来源:海底捞2019年上半年报数据)休市9天,不仅如此包括线上外卖业务也都全线暂停。
彼时,有行业人士给海底捞算了一笔账,参考该公司2019年中期财务数据,海底捞休市9天仅门店营收损失+支付员工成本就要超过7亿元。
具体而言,截至2019年6月30日,海底捞实现收入为104.2亿元,粗略计算平均每天(按6个月180天计算)国内收入为5789.6万元,而海底捞休市9天,损失收入则大约为5.21亿元;此外,中期报告显示海底捞海内外员工总数为88378,其半年总员工成本为36.52亿元,相当于其每天支付的员工成本约为2029万元,而套用这一数据可知,休市9天,海底捞则要为此付出1.8亿元的人工成本。
(数据来源:海底捞财报)
当然了,令人没想到的是,这场疫情的持续时间之长也出乎了各行各业的预料,复工时间线也不断被拉长,因此可以预料的是,随着复工时间不断延期,海底捞受到的影响恐怕要比前文预测的7亿元还要多出不少。
根据中信建投的数据分析,若海底捞关店30天,年末门店数量达1000家,经测算2020总营收341.85亿元(+27.2%),归母净利润27.97亿元(+16.73%)。结合疫情前预计公司2020年营收402.87亿元,归母净利润35.93亿元数据来看,可以预测疫情造成该公司2020营收损失约61亿元,归母净利润损失约8亿元。
基于上述,可以看出,随着延期复工的时间线拉长,海底捞不得不开启了自救模式,恢复外卖业务,从而缓解停业带来的经营压力。
二
值得一提的是,寄希望于外卖业务来缓解经营压力这一条自救之路,效果似乎并没有海底捞想象的那么美好。
据中国烹饪协会表示,疫情防控期间,餐饮服务堂食量大幅减少,有企业寄希望于外卖外送能增加收入,23%的受访餐饮企业在春节期间继续提供外卖外送业务,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春节期间居民外卖订单量减少,疫情期间各小区对外来人、包括送外卖人员管控严格,而且需要向外卖外送平台支付佣金,而91%的企业表示平台佣金费率并没有优惠,甚至还有2%企业表示佣金费率有所提高。
而除了考虑由疫情带来的外界因素之外,火锅这一行业做外卖业务似乎也具有一定的先天缺陷。
一方面是盈利能力有待提高。众所周知,火锅的最理想食用方式是堂食,但随着外卖市场的快发展壮大,一些外卖业务已经成为很多传统餐饮企业的营收增长点,但不得不说的是,火锅外卖业务成本高(包括原材料和配送费)这一痛点,使得盈利这一块始终还待提高,海底捞就是其中一员。
据了解,海底捞2010年就开始做外卖,但到2016年10月,海底捞才开始把外卖完全独立于门店运营,而且配送员都是自己人,并且在2016年海底捞外送的营业额是2亿元,而海底捞门店的营收是70亿,外送占比不到3%。
另一方面,就餐不便也成为了很多火锅外卖企业的痛点。海底捞外送需要提供锅具、电磁炉、围裙、桌布等一系列用具,就餐完毕后还需要将锅具回收,除了外卖费,还要收取顾客锅具使用费。而外卖本身的特色就是方便,但火锅外卖并不能体现其便利性,需要配送和回收,还要收取高额的费用,这与外送的初衷相悖。
但即使火锅外卖存在这样的劣势,火锅企业依然觊觎庞大的外送市场。据数据显示,2016年外卖市场已超千亿规模大关,用户规模达2.53亿,预计2020年市场规模将超过7000亿元。
至此,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之下,外卖业务一直是火锅企业心中想啃也啃不动的“硬骨头”。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撇开外卖业务对盈利贡献率低这一事实不谈,当下海底捞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餐饮企业的通病——现金流紧张的问题。
2月1日,西贝董事长贾国龙的一番言论刷爆了网络——“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个月”,西贝也算国内餐饮行业的优秀公司,其现金流状况还面临如此危机,更不用说其他中小企业了。
但所幸的是,作为火锅界的龙头企业,海底捞的现金流问题不算特别严峻:海底捞发行上市之前,截止2018年6月底账面资金仅有5.31亿元,但IPO后获得融资金额约66.3亿元,极大程度上丰富了公司的资金状况。此外,据中信建投测算,海底捞停业期间每月开支约3亿元,而公司2019H1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30亿元,资金状况完全可以应对疫情的冲击。
除此之外,负债方面,海底捞短期负债情况还是比较健康。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2017年,海底捞因为扩张带来一定的负债较高的问题,资金端出现一定压力,但2018年IPO上市之后,目前营运资金较为充裕。
因此,在稳健的经营现金流的支撑下,海底捞的股价也比较抗跌:自1月26日到2月17日这段停业期间,其股价不仅没有大幅度的下跌,反而累计录得了超10%涨幅。
(行情来源:富途)
因此,即便是处于疫情影响餐饮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中,海底捞还是被一些机构维持“买入评级”。其中,中信建投表示:
“当前海底捞股价对应20、21年PE为49、30倍,预计海底捞门店长期稳定后合理估值约40倍,近两年仍享受一定估值溢价,约支撑60-65倍估值,当前位置股价具有底部韧性。维持‘买入’评级。”
结语
2003年非典时期,名不见经传的海底捞出奇制胜想出了“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客户不愿进店,可以给客人送上门!”的招数一炮而响,甚至为了送货方便还采取了“前一天送餐,第二天再去取回电磁炉”的方法,彼时这一创新模式被当作餐饮业在危机时的典范,被“焦点访谈”进行专题宣传。
如今,作为行业中的老大哥,充裕的现金流似乎成为了海底捞的生存法宝,只要扛过去了,就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