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春运图鉴”系列报道之一: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我为读书而来”
1月17日,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也是春运第8天。这一天是人们开始准备年货、扫尘的日子,意味着新春佳节不远了。
早上8点,上海虹桥火车站满是提着大包小包的返乡人,进站口排着长长的队,一眼望不到头。这些在上海工作、生活了一年的人,踏上归途,车票目的地近至长三角区域的江苏、浙江、安徽,远至四川、云南、贵州……
春节假期,是对国人上一年辛苦工作的犒劳,也是对来年辛勤工作的养精蓄锐。此时的你,或许还坚守工作岗位,或许正在返乡途中,归心似箭,或许已在家中,与父母亲友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不管哪种状态,长三角区域的高质量发展,都因有“你”而精彩。长三角日报特别策划了“长三角春运图鉴”系列报道,走近每一个“你”的故事,感受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回老家读书,还是在上海读书?
“妈妈还有五天就回来啦!”33岁的二宝妈妈谢允菲(化名)在上海工作已有8年。无论多忙,她每天都会与身在安徽老家的两个女儿打视频电话。最近,女儿在电话中最常做的,便是掰着手指头倒数妈妈回家的日子。
为了迎过年,谢允菲提前一个月便准备起来。看到好看的衣服、发箍,就买下来给女儿做新年礼物。想象一下女儿看到礼物的笑脸,谢允菲就忍不住嘴角上扬。“她爸还买了望远镜、显微镜,觉得小孩子应该玩一玩,培养一下科学兴趣。”
自国庆假期以来,谢允菲已有3个月未见到女儿。但好在,母女两地分隔的日子即将结束。谢允菲的大女儿已有6岁,她准备将女儿接来上海读小学。关于此事,谢允菲与家人商量已久。
“婆婆觉得,现在安徽的教育水平也不错,让女儿上当地最好的学校,也不比上海差。”但谢允菲想将女儿带在身边,“上海的好大学很多,从安徽考到上海,和上海考生上本地大学的概率是不一样的。”
而异地高考政策是横在其中的一道坎。据悉,随迁子女异地参加上海高考,需为积分达到标准分值的《上海市居住证》持证人的同住子女,且在上海市参加中考或父母一方连续持有《上海市居住证》3年,同时须上海市高中阶段学校毕业等。
“身边也有人担心,怕孩子在上海读完了高中,却因不满足条件,要回老家高考。”谢允菲对此很乐观,“我觉得未来上海的异地高考政策会越来越放开。因为上海的人口在净流出,而且周边的江苏、浙江等地的教育资源都在提升,分流了一部分上海考生数量。此外,江苏前几年已经放开异地高考限制,上海还会远吗?”
自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优质教育资源也愈发在互动合作中扩大。近日,上海发布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方案指出,联合开发长三角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协同开展监测评估应用,推动率先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发挥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等平台作用,鼓励大学大院大所开展跨区域全面合作,推进校校、校企协同创新,联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等。
“我有40天假期,只在家待10天”
近日,熬了三天夜的王以晴(化名)将两篇论文发送至导师邮箱。这个24岁的上海某高校新闻学专业研二学生,开始了她的寒假生活。
在王以晴看来,春运并不是一件“很值得期待、很奔波”的事。“我现在还没买票,票多得不行,根本不用抢。”王以晴语气轻松。家住江苏省镇江市的她,每逢小长假,都会从上海回家,“因为平时回去得多,所以对春节回家的期待感其实没有那么强。”
但她此时还不能回家。
她想找一份实习工作。“年前年后,最适合投简历了。这会儿很多人跳槽,实习生需求大。”王以晴笑了笑,打趣道,“我最近接了一些面试电话,导致我现在(接电话时)一张口就想先来个自我介绍。”
为了给实习让路,王以晴计划将自己在家的时间控制在10天内,其余时间则不是在实习,就是在去实习的路上。“我如果回家(实习)的话,是绝对不可能找到像上海这么好的工作机会的。”王以晴解释道,当初来上海读书,也是因为考虑到上海的媒体、互联网企业等行业发展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身边人才的流动能拓展人脉圈,身边高素质人才的聚集也有利于自身成长,眼界会更加开阔等因素。
王以晴提到一个细节,有一次去某手机零售店,发现那里的工作人员正在给孩子们上编程课。“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各方面都有利于人的成长。比如在通识教育、公共教育,或者说艺术熏陶方面,上海有各种各样的音乐会、话剧,包括全球最前沿的一些科技展览等。受这些熏陶长大的小朋友,综合素质肯定能有很大提高。”
其实,长三角区域近年来在积极推进教育一体化。2019年12月,沪、苏、浙、皖教育行政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近期工作要点(2019-2020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将探索组建长三角高校协同创新及其他特色联盟,推动产学研合作,逐步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基础教育领域,将共同打造长三角基础教育年度峰会,构建联合教研、校外实践、研学旅行等资源共享机制等。
在教育方面,长三角正在协力实现“1 1>2”。
记者 何思—— / 好文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