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全国独此!五年后产值破千亿,实探热门“传感器”下的上海产业园,这些采访让你了解更深刻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金小莫)讯,上海地铁11号线嘉定北站往北约100米,耸立着几幢刚建成的新楼,这里是刚成立的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下称“传感器产业园”) “一核”所在地。
日暮时分的“一核”一角。
12月24日,上海传感器产业园宣布落址嘉定,总投资额248亿元,预计到2025年,产值将突破千亿。
就在近期,传感器相关产业发展尤为受关注。
12月初,工信部规划司发布《2019年工业强基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公示》,传感器作为重点之一;12月末,科技部组织了专题闭门座谈会,研讨传感器相关的关键新材料和工艺趋势等,可能有更重磅的扶持政策。
不过,目前我国的传感器企业普遍体量小、多而散。数据显示,传感器产值过亿元的仅占企业总数的13%,全国不足200家,产品种类齐全的专业厂家不足3%。
热点背景之下的传感器行业如何,企业发展痛点在哪?相关政府优惠怎样?12月25日,《科创板日报》记者实地走访了刚刚成立的产业园。
核心区II期工程即将完工
据上海嘉定政府消息,产业园区空间上呈“一核两区”。“一核”是位于上海嘉定北部的智能传感器及智能硬件核心综合产业集聚区;“二区”分别是位于嘉定徐行、菊园的智能制造特色集聚区和位于嘉定安亭的汽车电子特色产业集聚区。
现场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左手侧是已经完工的I期工程,右手侧是进入收尾阶段的II期工程,II工程的围墙外写满了“发挥物联网专业化优势”等广告语。
II工程的围墙外写满了“发挥物联网专业化优势”等广告语。
有上海嘉定区政府相关人士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按照规划,预计全部完成建设后“一核”总面积为2平方公里,“二区”的总面积为1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
“之所以选择‘一核两区’布局,是因为这里天然资源禀赋。”上述人士表示,徐行和菊园背靠科研院所,而安亭则有汽车产业作为传感器的场景应用。
目前,32家企业已签约,其中,中电科十三所MEMS项目、华进半导体等17个项目投资过亿。
中科院背景企业集聚,均欲科创板上市
走出园区,沿城北路往南走几百米,穿过平城路,《科创板日报》记者找到了前述“科研院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下称“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
业内人士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该院所在微电子领域的研发能力很强。
业内专家称,与科研院所形成紧密合作,是突破传感器技术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高端、高精度传感器领域,中国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与我国在传感器基础研发、技术薄弱的现状息息相关。”他表示。
记者发现,园区内不少入驻企业确与之关系密切。
“我们是从对面搬过来的。”入驻企业上海矽睿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矽睿)的一名员工告诉记者,做实验还会去借用原址的实验室及设备”。
“我们是工研院孵化出来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另一家入驻企业上海矽杰微电子有限公司(下称矽杰)的相关负责人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他口中的“工研院”指的是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该院于2013年由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与上海嘉定区人民政府共同发起成立,集研发、工程、孵化于一体,也坐落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内。
《科创板日报》记者进一步获悉,矽睿和矽杰均是工研院的培育孵化企业。在业界,因产品技术优质颇受好评。
前者,去年创造了国内MEMS传感器设计公司的单轮融资的最高纪录,在业内引起关注;后者的主要研发领域为毫米波雷达,业内专家解释,该领域主要为大陆、博世、电装等巨头所垄断。目前,其非车规级产品已经进入海尔智能家电等,年营收千万。
这两家企业均已向《科创板日报》记者表达了登陆科创板的意向。
“二条生产线”
不过,对企业来说,技术研发只是第一步。
业内专家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一直以来,我国传感器企业的核心技术与产品停留在实验室或小批量生产的初级阶段,难以形成和产生规模经济效益。
对此,矽睿和矽杰方均表示,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太贵了,企业要成长成本较高。
“产品累计销量超过一千亿颗,但还没有实现盈利,每次看财报都觉得好艰难。” 矽睿相关负责人崔艳娜表示。
除研发外,传感器企业的费用都流向了生产。不同于其他产业,传感器的制造技术门槛极高,工艺复杂。
“传感器的研发包括芯片设计、封装制造等各个环节,其中制造又需要经过流片、封装、测序等100多道工序,整个生产周期足有14周。期间,如果某道工序出了问题,还要推倒重来。”崔艳娜解释说。
仅一条生产线的建设费用就高达40至50亿美金,国内还没有MEMS企业有能力独立建设产线。为了节省成本,大多数中小企业会选择与中芯国际等制造大厂合作,但“沟通成本高、定制化工艺开发难度大”。
《科创板日报》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嘉定工业园区一条8英寸的中试线已于2017年9月运行。前述政府人士告诉记者,这条线要解决的是传感器企业“制造成本高、流片难”的问题。
“另一条12寸的生产线也在规划中,预计年产量一万片左右。不仅要帮助企业解决难题,还要做数据集成,解决共性问题。”上述人士表示。
“说明对产业的规划在往更深层、更核心走。”矽杰相关负责人表示,产业链的完善和聚集对传感器行业比较重要。
国内传感器产业园正“遍地开花”
走在I期大楼,记者发现这里还有一座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前述政府人员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该中心“是国家级单位,在智能传感领域全国仅此一家”,已于2018年6月率先启动。
全国独此一家的国家智能传感器创新中心。
官网显示,其指导单位为国家工信部,中心采用“平台+联盟”的方式,其中,平台是指“上海芯物科技有限公司”旨在为解决“关键共性技术”搭建支撑平台,联盟则为“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
相关人士表示,该联盟有近1000家行业企业,分布在智能传感和物联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后将导流相关企业陆续入驻园区,形成联动效应。
有意思的是,该创新中心的也是由“工研院”联合产业链龙头企业共同发起组建的。
目前,传感器产业园在全国遍地开花。资料显示,无锡、徐州、宝鸡都建有传感器产业园。
各产业园区竞争白热化,对此,专家认为,要通过产业聚集、整合、并购,在产业优势突出和相对集中地区,打造技术、产品特色明确的完整产业链。
对于上海嘉定来说,“若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形成行业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产学研结合,创造上下游整合契机,不失为未来发展的方向。”前述专家表示。
同时,传感器产业要结果子,需要等待的时间比较长,政策扶持及产业投入必须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