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云从科技杨桦回应科创板上市传闻:我们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
《科创板日报》(上海,记者 陈夏怡)讯,人工智能离真正落地还有多远?AI公司们言之凿凿的“智慧生活”究竟能否成真?
作为“AI四小龙”之一,云从科技从刚开始的“后来者”、“追赶者”,慢慢逆袭成功,甚至逐渐成为了金融等领域的“引领者”。12月17日,“2019创业者峰会暨科技创新项目路演活动”期间,云从科技联合创始人杨桦就AI落地、是否上市以及行业发展等问题,接受了《科创板日报》记者的独家采访。
她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虽呈现周期性,但总体而言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提供结合具体场景的解决方案比技术本身更有难度,也更有意义。她还提到,生态的搭建、人才的培养以及政策等问题是影响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
不可逆的趋势
《科创板日报》:有分析说,“5G+物联网+AI”是一套组合拳,5G提供整体的基础框架,物联网提供数据,而AI则提供算法,它们之间也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外界评论说,在5G跟物联网都没有发展起来的情况下,AI的真正落地还要很长的一段时间。
杨桦:我觉得它是会有一个周期, 但AI一定是一个趋势,它是不可逆的,就像农耕时代一定会被工业时代代替,工业时代一定会被智能时代代替一样。
但在一开始的时候,得先有科学基础,因此大家都会从理论层面进行验证。另外由于AI落地时间比较长,需要到行业和专家在一起,把这个需求了解得足够透彻,才能够真正地了解这个行业里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真正需求是什么,解决方案的需求是什么,才能拿出更好的落地性的东西。这个周期是必须要有的,并且它是个不断往返的过程。
《科创板日报》:云从科技目前盈利状况如何?
杨桦:具体数字我不太好讲,但从正常角度来讲,我们是家盈利的公司,但这个还是归结于公司目标有多大问题,你是想做一个小富即安的公司,还是说你把自己的目标设得远大一点。
我们自己内部认为,人工智能里面一定会出现像BAT这样的公司,所以我们会做很多前瞻性的工作,甚至于我们会花大量的资金去做前期的人才储备和研发准备。可以透露的是,我们研发投入占总体投入的比例是比较高的,大概差不多70%以上的资金都会放在研发上面。
《科创板日报》:有传言说云从科技准备在科创板上市,公司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杨桦:上市是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说我们有两个标志性的东西,一个是我们本身的公司治理结构变得更加完善了,我们可以向所有的公众去公开我们的治理情况。第二个是我们也希望能够通过上市获取到更多的资本加持,然后通过我们的努力,反馈给我们的股东。
但是云从科技没有把上市作为一个重点,所以你问我,到底是去科创板还是其他版上市,我没法给你一个明确的答复。是因为我们实际上是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上市只是路途中的其中一步。
方案比技术本身更有难度
《科创板日报》:技术应用到具体的现实场景中,还有一堆问题需要解决。有时候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比技术本身更有难度。 您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
杨桦:我很赞同这个观点。首先我们云从科技是技术驱动型的,拥有关键的核心技术。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就要通过外采,成本就会很高。
但是如果你单纯地只是提供一个最底层的单一技术,又没办法真正地解决所有的痛点问题,那做出来的东西就会很鸡肋。所以我们经常说自己是个服务型公司,我们是服务于行业的,
希望为这些行业提供从终端设备到平台到应用的服务。
以往,技术出身的公司很容易不接地气,但我们云从在做的事就是属于打地基。
《科创板日报》:能举个例子吗?
杨桦:以大兴机场为例。我们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是,我不需要带任何东西,只通过刷脸,就能够认证我是在哪个航班,我是否是VIP客户,我到底是在几号登机口登机。甚至于我在路途中突然想去喝杯星巴克,到底哪里有星巴克?
但是如果你到了现场,会发现角度、视觉,每一个场景的核验等问题,同时你的技术本身也会有一定的误识率。那唯一的做法就是继续调,继续让技术人员去到现场,解决各种落地方面的问题。
但有些时候,我们发现很多银行的人自己也不清楚到底需要什么。他认为技术是能够无所不能的。
比如说我们拿电网来举例子,我们看漏电不漏电。以前这个管子里,全部都是一个一个的人去检查。那现在大家就说,人工智能很牛,你就帮我去看一下这里漏不漏油。但是,这不是说你今天做一次demo就可以做成的,它实际上需要不断地去看现场,不断地去优化解决方案。
我们当时与银行做业务的时候,由于高度与预想的不一样,当时有一个交付人员,真的就回家自己去拼接了一个板,把安装的地方重新装订,让对方原来的摄像头的高度不一样,才真正地解决这些问题。
所以首先你要相信技术是真的能够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二要尊重行业,你是否真的花了很大的精力,派了很多的人去了解这个行业,和这个行业里的人在一起。第三你自己是否真的能做到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未知的挑战
《科创板日报》:您前面谈到AI领域一定会出BAT这样的公司,那你是否担心BAT他们自己孵化出新的AI领域的BAT?
杨桦:这个是可能的,我们经常说很多事物的发展,其实是很难预测的,很多时候看的是天地人和。
像BAT这样的公司,他们就如一个大舰艇一样,有足够的资源,足够的人才、足够的资金和足够的布局等等。
但如果说单纯靠原有的大的资源投入就可以垄断的话,那头条这样的公司是怎么产生的?其实关键还是要看你的细分市场和战略定位,他们可能会孵化出新的AI领域的BAT,但这不代表我们没机会。
《科创板日报》:您觉得AI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会受到哪些因素影响,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杨桦:首先,人工智能的发展会面临技术发展速率上的一些问题。实际上我们说的人脸、语音这一些核心技术,还在享受它的红利期。但是真正要把人工智能做得更好,还有很大的可深挖性,包括与之相匹配的5G、物联网等等。所以我们说光靠一家公司是做不成的,上游、下游,都是会相互制约的,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生态的进化。
第二个,是人才上的短板。一方面因为全世界学人工智能、学深度学习的人就那么一些,我们技术人才本身十分缺乏。另一方面,你没有一个10年、8年对这个行业的浸淫,是做不到专业的,因此这一行业的专家也十分稀缺。
第三个,是政策层面上的限制。因为算法是需要大量的数据进行训练的。我们是否能够合理地获得这些场景的数据,是否能在保护我们每个人隐私的情况下,用技术去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是否真正地在符合国家政策的情况下,去服务大家,这个就比真的单纯做所谓纯粹的技术公司更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