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注册再中止,旷视科技难跳出“死亡之谷”

柒财经 2023-04-12 08:02

“你可以有缺点,你可以不完美,你可以不知道怎么赚钱,但你一定要有创新,一定要敢于做别人想都不敢想、做都不敢做的事。”

11年前的那场创业黑马大赛中,旷视科技的首个人脸识别云平台“Face++”面世。在评奖环节,360创始人、知名天使投资人周鸿祎极力支持旷视团队,并以这句话“怂恿”其他四位评委将票一起投给旷视团队。

周鸿祎的目的达到了,旷视科技获得当年大赛的年度总决赛冠军,并由此进入投资人的视野。但他的话似乎也一语成谶:旷视科技有创新,但不仅不赚钱,反而常年巨损,截至2021年6月末,未弥补亏损为165.96亿元。

而且,从2019年开始冲击港股,到2021年技转战科创板,四年过去了,旷视科技还在二级市场之外徘徊,且前不久又按下暂停键——3月31日,上交所公告称,旷视科技因注册申请文件中记载的财务资料已过有效期,需要补充提交。根据IPO注册管理办法相关规定,中止其发行注册程序。

四年IPO之路再卡壳

2011年成立的旷视科技,起家于人脸识别,以物联网场景作为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载体,和在同一领域的商汤科技、依图科技、云从科技并称AI四小龙。

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加上创始团队印奇、唐文斌、杨沐均出自清华大学“姚班”,旷视科技不仅在创业初期接连获得联想的加持,之后也被阿里巴巴、工银资管、阳光保险、蚂蚁金服、富士康等一众知名投资机构看好,累计融资额超11亿美元。

其中,最后一轮发生在2019年5月,旷视科技获得了由阿里系、中银投资、工银资管的7.5亿美元D轮投资。

这也给了旷视科技充分的自信。2020年7月29日,在一场媒体交流会上,旷视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印奇在谈及公司IPO进展时回应:“现在公司现金流很充裕,上市已经不是旷视科技特别急需的事情。”

但此一时彼一时,再有一个月就四年的时间里,旷视科技没有融到一分钱,上市便成了它的救命稻草。

那么为何旷视科技在上市路上这么拉胯?

也恰好是四年前,有志于拿下“AI第一股”的旷视科技开启了自己的IPO之路——2019年8月,旷视科技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不过,之后外界得到的消息是“未能通过聆讯”。据了解,当年10月,美国商务部将包括旷视科技在内的28家中国机构和公司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实体清单”,限制这些机构从美国购买零部件。冲击港股折戟或与此有关。

随后,旷视科技将上市目的地从港股转到A股,并于2021年9月顺利上会并提交注册。本以为胜利在望,但接下来,旷视科技却连收到两次问询。

第一轮问询中,证监会围绕关联交易、两次招股书业绩问题以及数据安全的敏感性问题,提出了8项问题。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旷视科技于2021年12月27日递交了回复,但证监会对其并没有做出同意注册的批复,仅仅两天后,又下发了第二轮问询,再就数据合法性问题表达关切。

之后在整个2022年,除了3月因上市文件中财务资料有效期问题而中止发行注册程序,5月又恢复外,旷视科技几乎陷入一场空等。

这其中不得不提其发展历程中的两个插曲。

2015年3月,马云通过“刷脸支付”在德国电子展开幕式上刷脸买邮票。据称,这套系统是由蚂蚁和旷视科技Face++合作研发。马云的“站台”为旷视科技打了绝佳的广告,此后前来合作的公司络绎不绝。目前,阿里系也是旷视科技最大的股东。

但近年来,随着对隐私数据尤其是人脸数据的认识更加清晰,消费者对人脸数据的使用越来越持谨慎态度,监管方面也更加严格。

这又涉及到另一个插曲。2020年,李开复在一场公开演讲中出现“口误”,其表示曾帮旷视科技公司找美图和蚂蚁金服等合作伙伴,拿到大量的人脸数据。

消息一出,引发轩然大波,旷视科技第一时间出来澄清,声明始终尊重并致力于协助客户确保数据安全,不掌握,也不会主动收集终端用户的任何个人信息。

但这在当时似乎很难平息大家的疑虑。毕竟李开复不是旷视科技的路人,在2013年,旷视科技曾获得创新工场数百万美元的A轮融资,而创新工场的董事长恰恰是李开复。

此外,在冲击科创板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去年6月,旷视科技痛失技术领路人孙剑。在之前披露的招股书里,旷视科技介绍,孙剑于2016年7月加入旷视科技,担任首席科学家,并于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担任旷视科技董事,正是依托于孙剑领导的旷视研究院(计算机视觉研究院),旷视科技成为了全球少数拥有自主研发深度学习框架的公司之一。

这都给旷视科技的上市之路蒙上了一层阴影。直到前不久因财务资料问题,其发行注册程序再被中止。

营收结构单一难承巨亏之压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那么旷视科技在做着一门怎样的生意?

招股书和官网介绍,旷视科技是一家聚焦于物联网场景的人工智能公司,基于业界领先的AI科研与工程实力,旷视打造出软硬一体化的AIoT产品体系,面向消费物联网、城市物联网和供应链物联网的核心场景提供解决方案。此前有数据显示,旷视科技商业化产品已在国内超100座城市落地,并在全球范围内服务了数十万开发者与超过3,000家行业客户。

但即便头顶AI四小龙的光环,旷视科技也难掩连年巨亏的现实。从公司此前披露的招股书数据来看,2018年-2021年上半年,旷视科技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54亿元、12.60亿元、13.91亿元以及6.69亿元,营收增速明显下滑。与此同时,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8.00亿元、66.43亿元、33.26亿元以及18.65亿元。

对于亏损,旷视科技解释,是由于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及持续的研发投资所致。

研发上,2018年、2019年、2020年度和2021年上半年,旷视科技的研发投入分别为6.06亿元、10.35亿元、9.99亿元和5.93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入的70.94%、82.15%、71.87%和88.49%。

那么是什么在支撑旷视科技的收入呢?从收入结构上看,旷世科技最主要的收入是由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所贡献的,连续四年均超过60%,在2021年前半年更是达到了72%的占比。但因其提供软硬一体的全栈式解决方案,成本结构中硬件成本占比较高,因而毛利率相比偏低,只有20%左右。

究其缘由,还是与旷视科技提供的软硬化一体全全栈式解决方案的打法有关。

根据招股书,旷视科技城市物联网解决方案通常以软硬件结合的形式交付,其中底层算法、操作系统等核心软件由公司自主研发提供;服务器、摄像头等解决方案硬件载体通过采购第三方产品或由ODM/OEM厂商代工生产。2018年、2019年、2020年度和2021年上半年,公司采购软硬件及ODM/OEM产品分别为6.24亿元、14.72亿元、10.94亿元、4.09亿元。

这自然给成本带来了较大的负重。而且随着海康威视等传统IT硬件厂商不断加码自研算法业务,由“软”及“硬”,开始“侵入”旷视科技的护城河,这让旷视科技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

此外,尽管消费物联网是旷视科技的核心优势业务,而且可以保持较高水平的毛利率,但在营收占比方面却越来越低,由31%降至22%左右。

所以在招股书中,旷视科技拟募资60.18亿元,用于基础研发中心建设项目、AI视觉物联网解决方案及产品开发与升级项目、智能机器人研发与升级建设项目、传感器研究与设计项目以及补充流动资金。

不过,随着注册中止,这一扩大规模的计划不得不暂时搁浅。

在2020年7月的交流会上,印奇认为,AI经过2016-2017年的快速爆发,已经进入产业“深水区”。根据技术Gartner成熟度曲线,AI正处在“死亡之谷”的泡沫期,即科技成果还无法有效地商品化、产业化。至于AI企业什么时候能走出“死亡之谷”,印奇推测需要18-24个月。

如今,预测的时间已过近一年,在连年亏损的情况下,IPO又暂停,AI商业化前景不明,资本的兴趣越来越小,旷视科技的前路不免让人愈发担忧。

上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