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绿鞋”,你想知道的全在这里
近期,邮储银行A股发行引入“绿鞋”机制成为投资者热议话题,据了解,这是A股近十年首单、历史上第四次引入“绿鞋”机制的IPO发行。当前,市场上对“绿鞋”还存在一些误解声音,小编经过认真梳理,就几个关键的问题再和大家做个交流。
Q1.“绿鞋”资金来自哪?股份来自哪?
“绿鞋”资金来源于IPO发行时超额配售的股份,以邮储银行为例,初始发行规模51.72亿股,“绿鞋”为初始规模的15%,对应7.76亿股,按5.50元/股发行价计算,“绿鞋”资金约为43亿元。
那么这多发行的15%的股票又来自于哪呢?事实上,用于“绿鞋”的超额配售股份来自于前期参与战略配售的投资者,这也是邮储银行此次发行的几大亮点之一,安排了近40%的战略配售。这些战略配售投资者尽管缴了款,但部分股份会等一个月“绿鞋”期结束后才能拿到。他们之所以愿意掏了钱还暂时不拿这些股份,主要是因为看好并认可邮储银行的长期投资价值,并承诺锁定不少于12个月,对邮储银行可以说是“真爱”了,延迟一个月拿到股票对他们并没有实质影响。
Q2.在什么情况下使用“绿鞋”资金?
在“绿鞋”期内,主承销商只有在市场价格不高于发行价时才会使用“绿鞋”资金买入标的股份,起到稳定股价的作用,保护投资者利益。
邮储银行12月10日上市交易,通过分析上市以来四天的交易数据,我们看到邮储银行的交易均价为5.59元/股,最高价和最低价分别是5.65和5.53元/股,均未触及启动“绿鞋”机制的发行价5.50元/股,也就是说并不需要动用到“绿鞋”资金。
很多人注意到,由于邮储银行此次发行备受投资者关注,仅仅四天的累计成交量已经达到137.7亿元,累计换手率已经超过80%,交投活跃,换手充分。有些人认为邮储银行股价表现这么“稳”,又有这么大额的成交量,是不是意味着“绿鞋”资金用得差不多了。那么经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由于股价始终保持在发行价以上,所以到目前为止,邮储银行43亿元的“绿鞋”资金仍然“毫发无损”。
Q3.“绿鞋”机制是在保护发行人还是保护投资者?
“绿鞋”机制是在市场价格不高于发行价的情况下,主承销商通过“真金白银”在二级市场买入股份,稳定股价,从而保护投资者利益。
Q4.主承销商包销的余额和“绿鞋”资金有什么关系?
两者完全没关系!主承销商包销余额是上市公司在发行过程中网上和网下投资者未缴款的股份。此次邮储银行A股发行中,中金公司、中邮证券、瑞银证券及中信证券等4家联席主承销商承诺,自邮储银行A股上市之日起,其包销股份至少锁定1个月、最长可达6个月,这一安排在A股市场是首创。作为最了解发行人的机构,保荐机构和主承销商的承诺体现了对发行人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心,并给予市场明确预期,保护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Q5.“绿鞋”入市买入股票的收益归谁?
海外发行中“绿鞋”机制下买入股份形成的收益确实存在收益归承销商的情况。但在境内资本市场,监管机构高度重视投资者保护,“绿鞋”机制下买入股票产生的收益全额纳入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该基金是在防范和处置证券公司风险中用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基金。可以说A股市场“绿鞋”无论是从运行机制上,还是在收益安排上,始终都是以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为目标的。
Q6.以往境内和境外“绿鞋”机制执行案例的表现如何?
A股IPO历史上共有三家引入“绿鞋”机制的新股,分别为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与光大银行,三家公司在稳市期间股价均表现良好,“绿鞋”全额行使,未动用“绿鞋”资金,平均股价涨幅超过10%。
在境外市场中,如香港市场,IPO时启用“绿鞋”机制的现象更为普遍。明星企业阿里巴巴也全额行使了“绿鞋”哦。
从境内外市场总体来看,启用“绿鞋”机制在稳定后市、扩大发行规模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作用,有效的维护了股价,最大限度减少投资者在短期内的市场风险。
Q7.我国“绿鞋”机制是否有法规支持?
中国证监会在2001年颁布的《超额配售选择权试点意见》明确规定了“绿鞋”机制的定义和行使流程。此外,于2006年9月19日颁布、2018年修订的《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也规定,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在4亿股以上的,发行人及其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超额配售选择权(即“绿鞋”)。
与此同时,在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改革中,“绿鞋”机制也是重要措施之一。《关于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明确要发挥好超额配售选择权制度作用,促进股价稳定。《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实施办法》规定,发行人和主承销商可以在发行方案中采用“绿鞋”机制。
(文章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