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牛市要来了,你还没上车?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最近的行情,最恰当的应该是:
ICU和KTV,无缝对接。
消费股、地产股、金融股,连日来的暴涨,以及此前的互联网板块、医药板块,共同推动指数回到10月前的水平。
让大家都忘了一个月前,还是倾巢覆乱、瑟瑟发抖的状态。
更可喜的是,众多躺在ICU许久的股票,都出现了超级大反弹,中概股就是最明显的一个,想象一下这一年多它们的经历,真的可以说是苦尽甘来。
都说一涨改三观,此前的阴霾也被一扫而空,现在的市场情绪,不可谓不高,股民的劲头,像极了刚解封的市民。
如果还没上车,要抓紧时间了。
01
一手管控优化,一手美联储放鸽
昨天,有两大重磅利好,分别发生在中美。
一个是广州开先河,优化防疫政策,其他城市迅速跟进,当中不乏北京、深圳这样的大城市。
另一个,则是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放鸽,表示最快会在12月放缓加息步伐。
都说字少信息大,要知道,当中涉及的两个问题,都是今年全球最棘手的问题,也是资本市场乃至经济最大的两个利空因素。现在好了,一起“宣布”好消息,股市想不high都没理由了。
昨天的港A已经有反映,这个走势在上半年上海疫情解封的时候上演过一次,当中的逻辑以前也说过了,这里就不赘述了,倒是隔夜美股值得谈一谈。
看看这标普500走势,是不是像极了世界杯上,阿根廷对战墨西哥?
前半段波澜不惊,大家都在嗑瓜子看球,偶尔还吐槽两句,但一旦梅西进球,球迷们立马进入疯狂模式。
尤其是苦美联储久已的科技股。
纳斯达克直接狂飙了4.41%,苹果、微软、亚马逊、facebook、特斯拉分分大涨,让人差点忘了巨头们前一阵子还水深火热,要大裁员。
真的是,刚在ICU拔了针头,马上到KTV拿起了麦。
最嗨的,还要数中概股。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大涨9.62%,小鹏汽车更是飙涨了47%。
被各种阴霾笼罩了一年多,今天算是狠狠地出了一口恶气。
其实,这一年多,全球真的是被美联储的激进加息搞得酸爽无比。
股市崩了,债市崩了,汇市也崩了。全世界都在骂美国够狠的,不仅坑了对手,还坑了队友,但其实美国最恨的,是把自己也坑了。
现在,美联储终于在最后一个月放出鸽派声音,做了一年的“坏人”,赶在年底做一回“好人”,还不错。
今天,港股、A股承接美股涨势,开始上涨模式。
不过,也有投资者会问,现在涨这么急,会不会一下子拉满,后面没多少肉吃?
02
消费和科技齐飞
首先得承认,涨得多涨得急,确实会透支后面的上涨空间,但是过去一年多,下跌这么惨烈,修复的空间大概率不会在短短几周就拉满。
今年的行情,其实可以和2018年相比。虽然各自的下跌原因不太一样,2018年是因为贸易战导致的经济下行,以及去杠杆导致的流动性紧缩。
今年导致经济下行的是外围的地缘政治冲突、发达经济体陷入衰退,国内的疫情又反反复复,流动性紧缩则变成美联储的强力加息,但是结果却差不多,都是“双杀”。
甚至连下跌的时间点也如此的精准,2018年3月份贸易战开打,2022年3月份疫情爆发、美联储加息;2018年“十一”后,开始杀大蓝筹,茅台、腾讯的年度低点都出现在这个时期,但到了11月,随着政策刺激,股市逐渐触底,并展开反弹行情,一直维持到2019年第一季度。
2022年“十一”过后,茅台、腾讯这些大蓝筹跌成什么样子,大家应该还很清楚。但进入11月份,不管是港股还是A股,都展开了强势的反弹行情,腾讯短短半个月反弹了近50%。
“双杀”过后,就是“双击”。
现在才12月开端,如果能够复刻2018年末至2019年第一季度的反弹行情,后面的上涨动力还是充足的。
从板块上看,消费和科技,是最值得关注的。
首先,中国经济的三大动力,出口、投资(主要是基建和地产)相对会弱一点,一来外围仍然处于衰退阶段,出口订单不会像过去两年那么充足,基建和地产自身已处于饱和,虽然有所刺激,但托底的出发点较为明显,那剩下的就只有消费了。
而且,消费被各种因素,尤其是疫情,压制了非常长的时间,目前仍然处于底部,积累的反弹空间非常大。像旅游、餐饮、娱乐、酒店等等,尽管这些板块已经有过一轮反弹,但股价和估值仍然存在继续修复的空间,像一些大蓝筹板块,如白酒,仍然处于相对低的位置,甚至都没有爬回9月份的位置。
科技板块同样如此,就拿恒生科技板块来说,虽然恒生科技指数在过去一个月内,强势反弹近50%,但也只有不到4000点,回到9月份的位置而已。
这什么概念?
等同于从10块钱跌到2块多,然后现在回到差不多4块钱。
尽管互联网行业流量见顶,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速成长,但即使用价值股去评估,现在的估值仍然有修复空间,港股今年的遭遇实在很剧烈,受困于经济压力和流动性紧缩,“双杀”行情比A股和美股都要惨。但也因为如此,否极泰来之后的“双击”行情也会更为强烈。
就拿腾讯来说,目前股价只是回到9月份的位置,动态PE也只有13倍,随着监管进入常态化,以及美国流动性收缩进入尾声,互联网巨头们自行的降本增效措施,流动性和盈利面均已经反转。
所以,伴随经济触底回升,紧盯消费和科技,是现阶段乃至接下来最佳的策略之一。
对于投资者而言,跟踪个股可能会相对复杂一点,而跟踪整个行业指数,则相对轻松而且不失稳健。
如消费方面的酒ETF(512690),是国内最大的酒类ETF,最新规模91.37亿,也是市场上唯一的一只纯跟踪酒类的ETF,重仓的都是中国酒行业的优质股,白酒行情进入上升期,该ETF也随之进入上升期。
又如香港消费ETF(513590),其跟踪的是中证港股通消费指数(931454.CSI),从大消费主题内选股,覆盖了必须消费、可选消费,以及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互联网服务等行业。该ETF覆盖了A股所稀缺的标的,如博彩、连锁餐饮以及运动服饰板块,和国内消费指数行业形成有效互补,从而解决国内消费指数行业不充足的问题。
还有港股科技ETF(159751),持仓的都是港股上优质的科技公司,既有近期强势反弹的互联网、生物医药,也有符合国家发展方向的半导体、新能源汽车,承前启后特点明显。
03
牛来,速归
从宏观方向上看,几个导致股市大跌的原因,基本都是强弩之末,不管是仍在打仗的俄乌,还是强力收水的美联储,亦或是国内的疫情。
当然,中国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一些大型机构,如世界银行、IMF,都发表了中国会率先进入复苏的观点,而欧美,则还在衰退状态中,因为他们遭受自身积累的问题,还有俄乌冲突,以及加息政策的后续影响,真正进入周期性复苏,最快也要到明年后半年,慢的可能要等到2024年。
从另外的角度看,美国什么时候进入复苏,其实都不会影响其货币政策从紧缩转向宽松的大方向。换句话说,人民币的贬值压力、港股的流动性问题,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只需要等待新的美元周期来临即可,这些,都为中国区股市的抢跑奠定了基础。
从行业的角度看,消费和科技,会是接下来最大的两条主线,贯穿整个2023年。
即使经济复苏概念板块反弹到位,后面很可能会有一些成长概念板块接棒,如新能源、自主可控、科技创新等概念板块。
这些板块这段时间还处在盘整状态,典型的如新能源,因为前期涨得多,现在资金都去拥抱经济复苏概念,暂时对新能源板块兴趣不大。但新能源板块,后续的增长空间还是很大,不管是光伏、风电、储能,还是新能源汽车,等到估值回调到一定低位,资金炒完复苏概念,很可能会重新拥抱这些板块。
另外,“20大”所确定的自主可控产业方向,也还没有很充分的炒作,资本方很可能在等待具体的政策扶持,因为这些方向大多是啃硬骨头的,家国情怀是拉满的,但是时间长、难度大、风险高,在商言商,要资本进场,还是要在商业化方面给出确定的预期。具体有什么政策,估计很快在这个月的高层会议上有定调,明年3月份的“两会”很可能会给出具体的政策措施。
经历了压力重重的2022年,2023年,大概率是否极泰来的一年。
作为投资者,要做的,只是系好完全带,因为要发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