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圆桌讨论:发展绿色与科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11月26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主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政府以及上海市金融学会联合主办。
在“发展绿色与科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圆桌论坛上,来自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与要素市场的各界代表畅所欲言,发表了自己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绿色发展方面的见解。
企业:瞄准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全球正面临生态包括气候变化所造成的一系列问题,绿色发展肯定是我们唯一的解,没有其他的解。”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院长、宁德时代首席制造官倪军直言,要走这条路非常困难,也非常具有挑战性。宁德时代从创立之初就想为人类的新能源事业作出卓越贡献,其中有两点非常关键:科技创新与金融支持。
“大概五年前我还认为坚持科技创新不太可行,但是现在发现,过去五年电池的发展十分快速。因为科技创新,能量密度大幅度提高,电池成本已经下降80%,寿命也从原来的几千个循环到一万多个循环。”倪军指出,电车从性能、指标、经济性上,已经超过燃油车。从市场的接受度看,目前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快速攀升,不只是中国市场,欧洲市场乃至最保守的美国市场也在快速追赶新能源汽车领域。
同样在储能方面,大量可再生能源必须和储能相结合,才能有效接入到新型的以新能源为主导的电力系统。这里面同样通过科技创新,大幅提升了储能的性能,降低成本,提升了寿命。“我们对储能的要求是30年的电池寿命,这当中也要依靠科技创新。”
与此同时,倪军强调,所有的科技创新没有金融支持是不可能的。当前,全世界都认识到新能源的发展趋势,欧洲、美国也投入大量的政府资金支持研发。这种情况下,仅靠企业自己的研发投入远远不够。宁德时代在全球作为头部企业已经投入了大量研发,营收的6%-7%都投入到研发中。“但是这种投资,科技创新有很大的风险,而且它是长期的行动,不是说今天投,明天就可以赚回来。所以这里面各种股权、债权包括金融支撑,起到非常关键的支撑作用。”
另外,商业模式的变更也需要金融支撑。倪军举例称,超级豪华的客户已经能够支撑起电池新能源这种结构,但是对于低端市场,例如10万以下的车,电池成本非常贵。宁德时代推出“电池银行”,通过开展新的换电模式,使电池变成资产。这就需要和金融机构合作,没有大量的资金支撑,一个企业无法推动商业模式的变革。
银行:ESG融资发展前景巨大
“对于银行而言,在自身经营上实现碳中和,相对而言是最简单的,德意志银行在2012年就做到了自身经营的碳中和。但是更复杂、更麻烦的问题在于,我们要保证融资所支持的项目,要实现碳中和零碳排放。”德意志银行(中国)行长邱运平表示。
据他介绍,德意志银行是联合国零碳银行联盟的创始成员,目标是在2050年做到融资组合的零碳排放。今年8月,德意志银行成为首批被中国人民银行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的欧资银行之一。
“所谓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融资或者是绿色融资的业务上,我们认为有非常大的前景。”邱运平表示,全球零碳转型或者气候战略是百万亿级的投资,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和产业紧密合作,绝对意味着巨大的商业机会。对于金融机构而言,这也是一个风险管理的重要题目。倘若未来产业方面发生大的变化,金融机构需要确保融资对象或者融资项目符合社会的要求。
而在成本方面,有一些机制能够体现在成本的节省上。他指出,比如人民银行的碳减排支持机制,就是非常好的由人民银行向金融机构提供的成本较低的融资,由金融机构向绿色项目提供相对低成本的融资,这是一项大的创新。目前在全球,这都是非常强大,也非常受瞩目的金融支持工具。
券商:将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建设
“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全球共识,并且这个产业是未来中国到2060年之前最重要的一个增长动力。未来一方面要继续依靠产业的科技发展,另一方面还需要动员资源。”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健指出。
具体来看,动员资源有很多方法,有些国家是碳税,有些国家是补贴,还有一点是通过金融市场,主要是指碳排放权市场。二十大报告中提到两点,一个是碳排放权的统计核算体系,另一个是市场交易制度。
他表示,对于券商来说,目前做的绿色金融发展很多是传统式的,比如绿色产业上市、融资、发债等。但是,未来参与碳排放权市场建设也是券商的一个重要战略性业务。现在碳排放权市场从中国的发展来说还非常初步,既有全国市场,也有很多地方性市场,参与主体比较少。在市场之间连通,包括基础制度、监管政策、市场交易体系的建设,都只有现货,并没有其他的一些衍生品,这当中蕴藏着很大的空间。
据悉,申万宏源也在向监管部门申请碳金融的业务资格。“因为本身碳行业市场是基于科斯定理,比如通过明晰产权和市场交易,通过市场的方式来激励资源投到绿色产业。对于一些传统的高耗能产业,绿色转型节省出来的碳排放权可以交易,也可以获得收益。所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激励制度,同样也是通过金融市场来做的,非常具有潜力。”
环交所:碳价上涨需要把握平衡
“全国碳市场去年启动,至今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本周总的交易规模刚刚突破2亿吨,交易金额接近90亿元的水平。”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长赖晓明在圆桌论坛上介绍,从交易的规模来讲,整个一年配额从分配、交易、核查、清缴履约已经完整走过,对企业的履约率是99.5%,对企业的减排有所促进。
“不过,交易规模与相对配额发放还不大,活跃度有待提高。交易的集中度非常高,80%的交易集中在履约前一个月。大多数企业参与的频次在10次以下,整个流动性活跃度需要提高。”赖晓明补充道,市场有效定价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参与主体单一行业,机构投资人没有入市,交易方式也只是现货的一些交易,这些都需要随着政策的推进逐步落实。
国际组织预测,要达到减排目标,发达国家碳价应该在75美元以上一吨,以中国为代表的的新兴市场国家应该在50美元一吨,其他发展中国家25美元一吨。现在来看,全球34个碳排放交易机制(ETS机制),大部分还在15美元一吨以下,达不到上述水平。
赖晓明表示,想要提升碳价,首先就是要把分配机制约束紧。碳市场是约束机制,也是激励机制。约束是约束高排放企业,激励是激励减排技术好的企业。
“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国家本身就是经济偏重、能耗偏高的,如果把约束机制卡得太紧,是不是会对这些重工业能源企业带来转型上过大的压力?”因此他认为,对于分寸的把握非常重要。如果过于宽松,价格上不去,对于减排的激励又会不够,所以这确实是一个需要平衡和综合考虑的问题。
记者:王莹
编辑:姚惠
责任编辑:毕丹丹